关于土地分配不均问题的申请报告[全文5篇]

第一篇:关于土地分配不均问题的申请报告关于土地分配不均问题的申请报告

六指街党政领导办公室:

一位被剥夺公民权益和经济利益的村民来信反映情况如下。在和谐社会的大好形势下,讲道理求合理实事求是求公平,为什么我两求都求不到,导致我在公民权益受压迫,经济受剥削,造成生活困苦。

1、我家原有五口人的土地发展到13人,我今年77岁,老伴71岁,我们已年老,在20年中把土地分给五个儿子们之后我就没有土地

2、没有土地经营权,我就成了失地农民,12年的土地补贴没有到我的卡册

3、祖辈们留下的荒山、湖、泊通过党的号召,上报的亩数大于湾里的自然亩,现承包到种养户,承包费我不能受益,按原分土地人数,分到这里就含有活人不如死人,死人还在养活人,我觉得不合理不公平

4、党在农村实行强农惠民政策,我却没有得到利益

5、我在村里当了三十二年的勤务员,20年的正职,小组的组长按户头轮流每两户一年,我没有土地,所以也没有户头不能参与

6、以上情况反映属实,我觉得纯属是剥夺了我的公民权和经济利益,这个问题我向村干部反映多次,他们都直接参与,我今天找上级领导反映真实情况,请领导下乡调查

申请人:东湖村民:万文阶

第二篇:如何看待我国收入分配不均问题如何看待我国收入分配不均问题

这实际上是一个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当然还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第二方面,我不同意您有些人不用做事情的说法.但不展开。

第一方面,我简单化地说说.强调效率,就需要一定的分配差距来刺激;强调公平,就要缩小分配的差距.一般来说,社会在初始发展时期,重视发展,发展到一定程度,会重视公平—有了财力基础,防止社会矛盾的加剧。好象在15大,提出的口号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两年,我国相对过去,比较重视民生问题。十七大,会有更加明确的表述.这方面会逐步改善,虽然很不够,虽然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需要指出,重视公平缩小分配差距,不是第一次分配来实现的.在现阶段和以后较长的时期,一次分配的差距不会缩小反而会加大.换句话说,两极分化会加大.体现公平的重视,主要在二次分配.一方面,加强税收,特别对企业和高收入人群;另一方面,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加强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工作(低保,医保…)自己有好的生活,就得提升自己,参与竞争.

对于当前我国存在的收入差距问题,应辨证地看,既要看到导致收入差距拉大的合理性因素以及一定的收入差距的激励作用,也要看到过大的收入差距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的观念。存在收入差距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如果简单地把共同富裕等同于同步富裕,就会导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我国目前存在的收入差距问题是在人民生活水平共同提高基础上的问题,只是有的提高得快,有的提高得慢。

第三,我国目前收入差距问题有其政策性因素。我国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通过更加努力的诚实劳动或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而获得的较高收入是我们党的富民政策所允许的。由此而产生的收入差距是正常的。

第四,它是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科技含量高的行业所创造的利润远远高于传统行业和夕阳产业,因此,脑力劳动者、技术密集型领域的劳动者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劳动者的收入正在迅速增长。这种现象不但中国有,发达国家同样存在。

第五,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也不可避免地会加大收入差距。但是,不能忽视收入差距过分拉大的消极影响。

首先,过大的收入差距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文化观念。因此,一旦收入差距超过了老百姓的心理承受力,将会对中国的稳定产生巨大威胁。

其次,不合法高收入问题会阻碍经济的正常发展,并可能导致腐败的滋生和蔓延。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非法高收入者,为了保护自己,可能形成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这些人数量不大,但具有很大的能量,甚至影响到决策。

第三,由于垄断而引起的行业收入差距加大,不但不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反而会引起人们的不满和攀比,从而阻碍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解决差距拉大的对策是:

首先,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通过自己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而先富起来,或者通过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加分配获得收入而先富起来,是我们党富民政策的结果,应该予以鼓励和保护。

其次,取缔非法收入。对于那些通过侵吞公有财产和用偷税漏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谋取利益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

第三,整顿不合理收入。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对于凭借行业垄断的某些特殊条件获得的额外收入,坚决予以纠正。

第四,调节过高收入。要强化国家税收政策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完善个人所得税税收法,开征遗产税等新税种。

如何看待我国收入分配不均问题

第三篇: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分析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分析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丁媛媛

义务教育有两层含义。适龄儿童有义务享受教育;政府有义务提供学校。普九教育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教育资源分配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1.城乡差距

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中最突出的不合理现象表现在城乡之间,这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众所周知,新中国建立以来,走的是一条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快速发展工业化国家的道路。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有一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和城市一起加入到富裕的地区当中,一部分农民也率先进入富裕者行列,但其在教育投入中的比例仍然偏低,而且近来又有所下降。

注:资料来源于《中国教育事定统计年鉴》,1998-2000)

从表1中可以看出,农村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普通中学从1997年的10.8%下降到1999年的9.4%,3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小学从1997年的20.8下降到1999年的19.94%,3年下降了0.86个百分点,下降水平均高于全国(中学3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小学3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从2000年开始,全国基础教育各级学校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又有所回升,但增长幅度均不大。

2.地区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省、市、地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基础设施和文化资源配置也极不均衡,尤以东西部的差距更为明显,胡鞍钢在《地区与发展:西部开发新战略》一书中指出,中国各地区知识发展相对差距十分显著,西部地区知识资源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知识是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最重要的因素,知识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资源。而西部地区是中国知识资源最贫乏的地区,也是知识发展差距量大的地区。如不改变这种状况,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不可能产生缩小的趋

势,若干年以后,必将对中国综合国力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里仅以各区预算内生均经费和校舍情况的差异为例来说明。

首先,各地区预算内生均成本差异较大。1995年,我国各地初中预算内生均经费平均值为507元,最高的是上海1590元,最低是安徽322元,前者为后者4.95倍。同期全国小学预算内生均经费最高为1248元(上诲)是最低的145元(河南)的8.61倍。

其次,各地区的学校房屋质量亦有差距。就全国而言,从校舍中的危房面积看,1997年全国普通中学的危房面积所占的比例为0.97%,小学生危房占校舍建筑面积的1.01%。就东、中,西部的区域看,东部地区普通中学的危房比例为0.78%,中部地区比例为0.91%,西部地区高达3.69%,西部是东部的近5倍。东部地区小学的危房比例为0.77%,中部地区为0.72%,而西部地区高达4.06%,西部是东部的近6倍。

3.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差距

重点学校问题,在实施义务教育的背景下,特别引人注目。同一城市中同属小学校或初中校之间得到的教育投入差距巨大。在南京46中学,每年真正能够支配使用的只有10万元;另一所中学进行教育现代化工程改造,上级就拨了1000万元。政府教育投入多年来厚此薄彼的结果,使不少中小学学校不仅校舍十分简陋,甚至连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另一些中小学校则盖起了游泳池,有的甚至耸立起像模像样的游泳馆,每天仅规定时间向社会开放,就可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在(新西部)2001年第6期的《三人行》栏目中,西安仪表厂子弟中学副校长王飞龙在谈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享的问题时,说:现在,大学扩招得很厉害,上了高中,差不多就能有个大学上,不管是大本还是大专,公办还是民办,但高中扩招慢一些,只有一半人能升高中,升学压力就向下传,上一个什么样的初中很关键。义务教育这块。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却有热点与非热点学校之别。他们在名声、教学质量、教学硬件设施上是不一样的,西安市,城三区与郊三区的办公条件就不一样,难免会择校。名校更愿意招择校生,有一个收费的因素。去年,陕西提高了借读赞,小学一学期是300元,初中500元,如果只招本学区的学生,就只能收55-80元的杂费。

二、关于现状的反思

我国现在的统一高考制度,具备了形式上的公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由于实际录取学生采取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各省市区的录取额并不是按照考生数量平均分布的,而是按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优先照顾城市考生的准则,因此出现同一份考卷,各地录取分数线的极大差距,经济发达地区反而录取分数低,经济落后地区倒反而高出许多。2003年全国统一高考,上海文科考生460分就可以上重点分数线,四川,重庆等地文科考生却要520分以上才能上重点线。这哪里是“扶贫”。分明是“扶富”。是很大的不公平。

一直以来,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盲目的观点就是认为落后的农村拖累了城市发展的后腿,甚至拖累了国家发展的后腿。但是大量的事实和统计数字说明,结论恰恰应该是相反的,是城市拖住了农村发展的后腿,农村不但没有拖累城市的发展,反而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推进了城市的发展,从而有了今天这种“强壮的城市,贫弱的农村”的现象。体制上的歧视和观念上的漠视压制了差不多三代农民的正常发展,直到今天,很多农民的后代还是不能和城市里的青少年一样公

平地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当今天的“城市居民”堂而皇之的开始捐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时,他们还以为自己是在行义举。当他们看到这些穷孩子感激涕零地向他们表达谢意时,他们没有丝毫的不安。他们并设有意识到自己实际上只是在“还债”。他们本来就有义务、有责任去帮助农民和他们的孩子。城市借国家之手剥夺了农民,对于这点,认识上的蒙蔽应该揭开。富裕的地区和人们在他们富裕之后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帮助贫困地区和那里的人们。这是邓小平同志设计中国改革开放之路时的初衷。如今,无论是从国家来讲还是从许多富裕的省份来讲,都已具备这样的能力去建设和扶持农村教育,解决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

重点学校本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曾经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任何政策都具有两面性,把中小学人为地划分出

三、

六、九等,使得原本有限的教育资源又进行了厚此薄彼有倾斜的分配,它保证了“快出人才”,但也使学校之间的差距开始扩大,尤其是普及义务教育的工程中,一些地方还没有及时转移基础教育工作的重心,为突出政绩和满足个人利益,仍热衷于搞变相的重点学校。他们时常为本地没有几所“窗口校”或“样板校”而内疚,却从不为本地有这么多破烂不堪的薄弱学校而惭愧,抓重点学校真心实意,抓薄弱学校虚张声势。而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的高收费更使这种学校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由于“择校生”与学校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自然是哪所学校质量高、条件好,吸引的“择校生”就多,于是形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马太效应”,即加建走向“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两极分化。如此,处在好的一端的重点校潜力发挥得再充分,积极性调动得再高,也不会带动差的一端的非重点校质量的提高,从而造成了办好在校生不超过10%的重点学校而牺牲了拥有在校生90%左右的非重点校的现实,如果把极少数中小学比作政府精心培育的“盆景”,那么多数连基本设施都得不到保证的“大众化学校”就成为被政府放弃的大片“绿荫”。这一作法严重违反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所要求的教育公正和机会均等的原则。

任何一个国家的公办义务教育都属于公共产品。从经费来源看,这个公共产品与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根本不同,在于它靠政府的税收支撑。换句话说,政府是拿纳税人的钱配置义务教育的资源,首先必须保证的就是公平。正如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强调,每个人对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不管他们属于什么类型,什么阶层,只要是这个国家的公民,在教育资源配置时首先要考虑他们是否都具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国家的政策在这里就是为保证各个层次的每个公民权利的实现创造条件,强调社会阶层不分等级,都拥有基本的受教育权和接受各种教育的机会。而另一方面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为了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保证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需要,又要重点建设一批学校和学科,使之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这样,教育资源就不能完全平均分配。这就要求在情况特殊和待遇要求之间寻找平衡点,做到合情合理。例如,在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关系上,政府的投资取向和政策选择,首先是不扩大城乡教育的差距,然后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目前则特别需要增加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解决农村教育面临的严重生存性危机。在一般与重点的关系上,教育经费的分配应更多照顾普通学校的紧迫要求,帮助他们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整体办学质量,使每一所学校接近,达到或超过现在重点校的水平。这样将使大部分人成为受益者。普及义务教育,办好每一所基础学校,是全面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的关键。这既体现了合理的公平,又具有较好的整体的、长远的效益。可以说,义务教育、基础教育乃“重中之重”,是量大的效率,是最大的公平。在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关系上,既要承认区位优势的客观性和区域差

距的长期性,不能用行政手段人为地拉平地区之间的差距;同时又要运用经济的、政策的和行政的手,使地区差距不再继续扩大,并且通过实行投资和政策适当向西部倾斜的战略,为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创造条件。

(文见《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7期下)

第四篇:中国居民社会收入分配不均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有关“居民社会收入分配不均与对策”问题的研究报告

研究意义。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甚至已影响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居民收入分配经历了从平均主义到收入差距过大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即从平均主义大锅饭到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适当拉大居民的收入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有益的,但是,如果贫富差距过大,超出了合理区间和居民的承受能力,不但会破坏社会再生产所需的正常比例关系,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动摇社会主义信念,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贫富差距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还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防止贫富悬殊,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一大历史课题。

研究背景。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很大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且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呈现上升趋势。总体上说,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处于可以接受的空间,尚未达到两极分化的程度,但负面影响日显突出,需要高度重视。本文针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分析差距扩大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造成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扩大的原因主要包括城乡二元结构、城乡收入来源差距大、税收制度、传统发展模式的制约、不公平的教育制度五个方面。本文针对这些原因制定了解决对策,主要包括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城乡人口流动、转变个人所得税调节重点、创新工作方法,给予农业更多支持。缩小收入差距有利于市场经济顺利发展也利于社会稳定,更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客观实践要求我们必须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研究内容:城乡收入、收入分配收入差距改革

研究方法:图书馆文献检索、网络资料搜集、期刊杂志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

1.城乡二元结构

由于历史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消除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是当今中国以城乡差距为内核的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城乡二元结构置城乡于地位不平等的两极世界。二元结构主要是由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造成的,包括: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而这些制度的城乡差异将中国城市与乡村、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置于截然不同的境地,而且在市场竞争新环境中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不可避免地导致利益失衡。〔1〕

2.城乡收入来源差异大

居民收入来源可分为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居民收入来源于多种途径,居民拥有的劳动能力、资产、社会关系等的差异往往会带来收入差异。〔2〕城镇居民在收入来源方面比农村居民有更多的途径,城镇居民出了劳动收入外,还有其他一些非劳动收入,例如购买股票、债券、黄金、出租房屋、经营店铺等;而农村居民一般来说大多数都只是从事单一的生产劳动获得劳动收入,或者仅靠进城打工出卖劳动力,获得收入的途径非常有限。〔3〕

3.税收制度

我国实行的是个人所得税税制,目前税制不规范导致了个人所得税难以发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首先,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低,只能使得中低收入阶层收入更低,而对高收入阶层影响很小,这导致了税收调节的低效应,城乡居民之间承担的税负不均。〔4〕此外,我国税收管理薄弱,依法治税水平不高,对逃税漏税缺乏打击力度,使得税收在调节居民收入不均方面没有发挥到应有的效果。

4.传统发展模式的制约

重工业和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特别是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是牺牲农村发展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实行不平等价格交换,从而使农业剩余减少。同时,政府投资方主要面向城镇工业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而对农业水利、道路、科技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使农业发展活力不足。〔5〕这种“重工业,轻农业;重城镇,轻农村”的发展模式对农业和农民进行层层盘剥,逐步拉大了工业和农业,城镇和农村的收入差距。

5.不公平的教育制度

教育被视为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我国目前的教育产业化改革,使教育淡化了公益性,没有顾忌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反,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剥夺了农民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机会,城市偏向的教育制度使城乡收入差距具有延续性和持久性。“教育贫困”及在弱势群体中的代际延续已经成为当前城乡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存在的主要原因。(6)

二、解决的途径

1.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缩小贫富差距

当前可将国内居民的收入进一步划分为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实现较高的累进所得税费。适时开征适量的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预防不久将来就会出现

的“财产分配的不平等引起收入分配的更大不平等”。可以考虑开征必要的银行存款超额税、提高奢侈服务与高档商品的消费税率,同时大力减免农民等贫困阶层的税现。通过对富人征收重税和对穷人减免税的方法,实现缩小贫富差距的目的。(7)

2.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措施,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特征明显,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农民收入水平比较低,普遍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未在农村建立,因此在构建城乡居民保障制度的时候,应该将公平放在首位,让社会保障制度承担起调节收入水平差异的责任。把“城乡统筹”的思想统领社会保障工作的全局,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在社会保障制度管理方法的运用上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把农民工养老、工伤、医疗等保险制度建立起来,建立以县为单位的大病统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农户覆盖率,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的方式,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缩小城乡差距。

3.规范政府收入,努力提高两个比重

将非规范的收入规范化,积极推进“费改税”。在我国收费内容非常庞杂,费中有税,税中有费,费大于税,针对我国费税不清的现状,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一是要集中清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收费项目,坚决取消不合理的收费;二是对一部分以收费形式出现的、缴费人不直接受益、缴费额较大的收费项目尽可能实行“费改税”;三是把公益型收费与政府收费分开,核心是划清政府与市场应该承担的责任;四是政府只需保留少量的收费项目,对特定对象实行特定服务。(8)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四)发展社区化的社会保障服务,实现社会保障以家庭为基础的社区化。将企业退休人

员纳入社区管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拓展社区平台职能,为居民的参保登记、缴费、就医管理提供基础性服务。

(五)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尽快制定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