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专题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郴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
一、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1、社会经济发展总战略
紧紧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提高对珠三角产业承接和经济合作的力度,实现郴州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高速高效发展。
2、社会发展目标
至2020年,科技研发经费占gdp2.2%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分别达到20000和8000元;恩格尔系数降到34%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0%,适龄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健全,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达100%。
3、经济发展目标
(1).近期(2010年),经济继续以高于全省平均速度增长,gdp年均增长率为12%,总量达到900亿元左右,人均gdp达到19000元左右。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3:50:37。
(2).远期(2020年),对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经济总量达到1260亿元,人均gdp超过25000元左右。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2:48:40。
4、农业产业发展战略
(1).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2).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3).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道路。
5、工业产业发展战略
(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之路;(2).加快传统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实现传统工业向现代高新技术制造业的转变;
(3).要突出产业集群、技术升级和规模经济,重点培育电子信息、能源、有色金属、食品医药、新型建材、化工机械等六大支柱产业和一批重点企业;(4).要大力实施“工业兴市、园区兴工、特色兴园”战略,整合各开发区和工业小区,促进要素集聚、资源集约、产业集群。
6、第三产业产业发展战略
(1).贯彻建设“旅游名市”和“粤港澳后花园”的思路,高水平发展旅游服务业,推动区域旅游合作;
(2).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业,培育大型专业市场;
(3).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中介咨询、金融保险、法律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二、市域城镇化发展策略
1、积极推动中心城镇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重点培育大城市,强化郴州市中心城区作为市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中等城市,增强其吸引力和辐射力,使经济发展突出、区域基础良好的部分县发展为县级市;积极
推动以小规模县城和重点镇为主体的小城镇建设,全面提高各级中心城镇的带动作用。市域中部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推动率先发展。
2、优化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整合市域城镇发展
通过合理引导城镇发展动力,推动城镇点轴分布体系的完善和市域中部地区城镇的密集化发展,优化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加强市域城镇间的经济联系与分工协作,整合市域城镇的协调发展。
3、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市域资源与环境
坚持循环经济模式和生态优先原则,结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筑科学合理的区域生态环境体系,划定生态功能分区,加强环境污染防治,促进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推动郴州市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4、强化规划实施,建立分区发展指引体系
根据城镇空间发展战略和规划建设要求,将区域范围内深刻影响未来发展的资源和地区,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政策性地区,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引导和综合治理,以确保市域各区市县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5、促进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从市域全局出发,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规模
1、市域总人口规模
2010年市域总人口达到475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达到505万人。
2、市域城镇化水平规模
201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42%;202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51%。
3、市域城镇人口规模
2010年市域城镇人口达到200万人;2020年市域城镇人口达到255万人。
4、郴州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郴州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2010年达到48万,2020达到65万。
5、经济区划与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市域各区县的自然经济特征,郴州市划分为四个经济区:中部经济区、东部经济区、西南部经济区、北部经济区。
五、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1、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
本次规划确定了市域中心城市——市域二级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一般中心镇5个层次的城镇等级结构。本次规划确定了5个层次的城镇规模结构,第一层次(50-100万人的大城市):1个;第二层次(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2个;
第三层次(8-20万人的小城市):6个;第四层次(2-5万人的小城镇):20个;
第五层次(1-2万人的小城镇)。37个,详见附表2。
2、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突出综合型,改善工矿型,重视区位性,培育特色型。即引导有条件的城镇向综合型发展,积极改善工矿型城镇发展质量,增加特色型城镇,使每个地域单元形成综合型、工矿型和特色型城镇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局面。
按照现状主要职能和在市域城镇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市域城镇分为综合型、工矿型、工贸型、商贸型、交通枢纽型和旅游型等6大类型。到规划期末形成以各级综合型城镇为枢纽,以工矿型和特色型城镇为发展动力,不同类型城镇相互协作的市域城镇体系。
3、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规划形成“一主五次,一区多点”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一主即由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和京广铁路沿线城镇所组成的市域城镇发展主轴:马田—郴州—宜章城镇发展轴;五次指的是资兴—郴州—桂阳—嘉禾城镇发展轴、嘉禾—临武—宜章—汝城城镇发展轴、桂东—汝城城镇发展轴、莲塘—桂阳—同益城镇发展轴、永兴—安仁城镇发展轴;一区即城镇较为密集的郴资桂一体化地区核心区,多点即市域中多个重点发展的县域中心城市。
五、市域重点城镇发展指引
1、郴州市中心城区
湘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湖南省重要的有色金属、能源、电子工业基地和风景旅游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期内,郴州中心城区将建设成为以新型工业主导,商贸、物流、旅游业发达,生态环境优良,城市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市。到2010年中心城区城镇人口达到48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7平方公里;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65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65平方公里。
规划期内将扩大中心城区行政辖区范围,郴江镇、市郊乡、白鹿洞镇、白露塘镇将撤销乡镇建制,并入中心城区。
在空间布局上,城市用地方向在本次规划期限内确定为“南延东进,西优北提,东进优先”。
2、资兴市区
市域次中心城市,资兴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基础型工业和旅游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城市和风景旅游城市。
到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8万人左右,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20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20平方公里。
规划期内将扩大市区的行政辖区范围,鲤鱼江镇、东江镇、三都镇、高码乡、香花乡等乡镇将撤销乡镇建制并入资兴市区,发展为“一城四组团”的总体空间布局结构。
3、桂阳县城
市域次中心城市,桂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矿冶工业、旅游业、商品流通业为主,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现代化小城市。
到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14万人左右,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20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20平方公里。
规划期内将扩大县城的行政辖区范围,城郊乡、正和乡等乡镇将撤销乡镇建制并入县城关镇。按照郴资桂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要求,城区的发展向东南延伸,沿郴桂路发展,形成“三片三中心”的空间结构。
4、宜章县城
市域次中心城市,宜章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湖南省面向南部沿海开放城市的南大门、湖南省改革开放试验区的前哨地。
到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8万人左右,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16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6平方公里。
规划期内将扩大县城的行政辖区范围,城南乡将撤销乡镇建制并入县城关镇。县城以南京洞为基点,向东推进;以老水切为基础,向南推进。在天塘坪形成新中心区,新发展区以京珠高速公路为界,路东以工业仓储用地为主,路西以生活居住用地为主。
5、永兴县城
永兴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能源、轻纺、建材、冶炼深加工为主导、山水旅游为特色的现代化小城市。
到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8万人左右,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16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6平方公里。
规划期内将扩大县城的行政辖区范围,城郊乡、碧塘乡撤销乡镇建制并入县城关镇。根据其自然条件,沿江划分四个组团一个风景区:即老城区组团、湘永组团、水南组团、康渚组团和便江风景旅游区,形成分散组团式的城市结构,同时以便江作为绿化隔离带分隔城市组团。把主要过境交通s212省道线移至组团间隔离带内,通过三座大桥、s212省道及主要干道进行组团间的联系。
6、嘉禾县城
嘉禾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建材业、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商贸流通业为主,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小城市。
到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8万人左右,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12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2平方公里。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4、根据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安排布置重点建设项目,所有规划新增的建设项目要与规划进行协调后,由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后进行选址。
5、科学编制各小城镇规划,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城镇个性,优化城镇布局结构;制定与小城镇规划管理相适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和规章;各小城镇建设项目审批应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杜绝无证规划和无证建设,促进小城镇的法制化管理和现代化建设。郴州市规划局
二oo七年六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