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社科理论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同志们: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思考问题得出的结论,具有理论本源性、历史主体性、发展系统性和实践客观性。只有从源头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下面,我谈几点浅见,以供同志们参考。

一、从理论的本源性看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创新发展,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把握客观规律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根本路径,蕴含着否定什么、肯定什么的鲜明态度,体现了运用系统观念、强化全局意识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实践。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本身就是矛盾的统一体,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本质上也是为了解决认识和工作不相适应的矛盾。一是强化未来观。现实工作中,问题的产生大都是眼前与长远的矛盾纠葛,眼光长远,自会迎来困境后的柳暗花明。党的十八大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一些地方牺牲环境发展经济,让以前的青山绿水成为了历史记忆。如今人们从“盼温饱”到“盼环保”,期望也越来越热切,面对时代课题,需要坚持胸怀全局,放眼未来,必须直面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站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高度,才能在未来书写出厚重的“绿色答卷”。二是强调协调性。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人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度相关的统一体,人类必须跟自然“共生、共存、共荣”和谐相处。要确立大自然观,走出“人类为中心”的误区,坚持适度原则、保护原则和节约原则,通过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全面协调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三是坚持系统性。系统观念就是运用系统思维来分析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处理事物发展的矛盾的方法。认识大自然和改造大自然是一个系统工程,坚持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治理,是加强生态保护的关键。必须把方方面面工作做好,才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出成果。

发言完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