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职业教育路径探析
摘要。城市化发展使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工人。新型城市化的重点之一是“人”的城市化,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其就业能力,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为城市建设带来大量劳动力,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既注重实践,强调技能应用,提高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同时亦着眼于长远,注重提高其在城市“扎根”生活的能力。当前相关工作已经在部分发达地区试水开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亦存在诸如缺乏制度保障、教育内容单一以及教育成本高等现实问题,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农民工;职业教育;城乡发展;劳动力价值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第二、三产业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增加,面积扩大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截至2017年底,我国城市化比率达到58.52%,城镇常住人口超过8亿人,占总人口比例超过58%以上,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由于城乡发展差异、个人受教育水平等的差异,农民工在城市务工工种大多劳动量大、收入低、工作环境艰苦,融入城市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包括实用技术和心理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尽快在城市立足,有利于进一步帮助其更好、更快地实现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身份转变,为城市化发展贡献力量。
一、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人的劳动是对原有的自然物改造的过程,使其价值增加,带动经济整体增长。亚当•斯密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诸多要素中,人力资本,能够通过作用于其他要素,推动社会发展。1960年,经济学家舒尔茨进一步提出,人力资本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商品与服务,成为其附加值的一部分,成为经济增量的重要来源。另外,人力资本从量化角度看,不是“相等”的,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于体力劳动,因此在国民经济财富这一“蛋糕”的分配上,智力劳动者的分配比例应当大于体力劳动者。部分社会学家从人力资本理论出发,解释农民工从事工作的薪酬水平较低的深层次原因。农民工的工种岗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例如建筑工人、保安、快递员等,是典型的体力劳动岗位。虽然这些岗位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但在分工上,无疑处在社会较低层级,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发展空间,仅仅能养家糊口,并没能真正融入城市发展浪潮中。农民工职业教育内容应当紧密贴合农民工的实际工作,要“省时高效”,能够短期内“立竿见影”,迅速提高工作技能,因此开展职业教育,要根据农民工的工作内容进行课程内容的安排和设计,尤其是提高农民工对高科技生产工具的使用能力,逐步淘汰“出大力”式的生产方式,培养自觉、主动应用科技工具和设备的意识,增强操作能力。
(二)准公共物品供给理论。上世纪中期,经济学界提出了“准公共物品”这一名词,其特征是,如果完全由政府提供,会导致效率低下,产出水平难以达到预期的问题,如果完全由私人提供,又会因初期投资高,盈利周期长而导致供给不足,消费门槛高,具有过度排他性。因此,要由政府、私人部门在适当的比例下,共同提供。农民工职业教育属于“准公共物品”概念范畴。一方面,教育本身是公共物品,公民拥有受教育权,教育的产出,即人才和科技成果,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普遍性的,因此国民教育主要是由政府提供,经费来源是公共财政支出,归属于事业性服务;另一方面,农民工职业教育不是普惠于社会全体成员的,仅仅是农民工这一个社会群体,受众人数少,而且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目标明确,就是更好地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而且更明显地体现为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因此,如果农民工职业教育如果全部由政府财政买单,相当于全体纳税人为部分群体的利益纳税,显失公允,因此私人部门,例如企业、非政府组织等要充分参与进来,作为经费来源方,开展相关工作。
二、现阶段我国农民工职业教育开展的现状
(一)受教育人数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7年底,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7亿人,其中,有30.6%接受了非农职业技能培训;有9.5%接受了农业技能培训,合计占比32.9%。整体上,当前我国农民工接受职业技能教育的比例不高,比例仅为30%左右;2017年相较往年增幅不大;在职业培训内容上,以非农业技能培训为主,农业技能培训居次。
(二)教育供给主体根据笔者在陕西部分地市的实地考察,开展农民工职业教育的主要是企业自办、社会民办教育机构,社会公益组织以及高职院校,在业务上接受政府指导,经费上政府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政府也直接开办职业教育班,但占比较低。从数据上看,企业自办和民办教育机构是开展农民工职业教育的主体,二者比例合计超过为63%,超过半数;公益组织和高职院校合计为31%;政府提供的培训比重最低仅占6%,这一现象也再次说明,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准公共物品”属性。
(三)教育参加方式根据调研,当前农民工参与职业培训的方式主要有短期职业培训、自学、师徒“传帮带”以及进入正规高职院校接受系统教育等。从数据上看,农民工接受教育以短期职业培训和自学两种方式为主,合计超过50%;传统的师徒“传帮带”依然存在,占比约16.40%;而参加正规高职院校系统培训教育的比例最少,仅9.70%。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正规化、体系化建设依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任重而道远。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参考文献
[1]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机制分析:一个整体性框架的构建[j].王立民,孙正林.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
[2]我国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支撑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及建设的思考——基于对江苏的调查研究[j].马建富,陈春霞,吕莉敏.职教论坛.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