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生态文明塆落实践三贴近经验材料

创建生态文明塆落是实践三贴近的成功经验

近几年来,我县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根据山区特点,以自然塆落为单位,在农村开展了以“五五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塆落创建活动,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生存、生活与生产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做好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和省委的高度肯定。事实证明,创建生态文明塆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全新模式,是实践“三贴近”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

当前,我国农村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广大农民在解决温饱之后,不仅对物质文明建设有新的需求,而且对精神文明建设也有新的需求。这些需求不仅仅指解决吃饱穿暖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指简单的拥有楼房、电器的问题,而是涉及到诸如改善生存环境、拓展发展门路、充实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等深层次问题。可以说,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已成为农村小康的重要目标和标志。开展创建生态文明塆落活动,逐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用可持续发展和现代文明的观点引导好广大农民创造农村现代文明的伟大实践,是一种历史性的跨越,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

二、提高了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吸引力

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中,我县广泛开展了“十星级文明农户”和“文明村”、“文明乡镇”等创建活动。这对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农村文明程度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有些地方,“文明村”、“文明乡镇”等创建活动因相对涉及面较广,创建主体单位较大,群众直接参与程度和关联度低,导致群众的积极性低,创建难度大,创建效果难的显现;一家一户的“十星级文明农户”创评也很难带动和统筹一个村、一个塆的创建工作。而生态文明塆落创建活动是根据山区特点,发掘出了自然塆落(村民小组)这一“户”与“村”的中间环节,以农民居住相对集中的自然塆落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以家庭为细胞,以直接改善农民生存质量为着力点,以不超越农民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为限度,组织农民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符合当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仅丰富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创建层面,而且更容易调动农民参与创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了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吸引力。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建设生态文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实行计划生育,保护自然资源,控制环境污染,是建设生态文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在2002年以前,我县开展的是以“夯实发展基础,破除落后陋习,倡导文明新风,建设现代农村”为主题“文明塆落”创建活动。从2002年初开始,我县根据本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按照贴近中心、贴近大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要求,引入生态文明的内容。在创建生态文明塆落的过程中,注重建立生态保护体系,使塆落体现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山村如画的生态特色,从而走出了一条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路子,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扩大了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成果

省委副书记邓道坤同志考察我县生态文明塆落后,感触很深,用三句话进行了概括:“小楼掩映在树林之中,人民生活在绿色之中,农民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这是对生态文明塆落创建活动的充分肯定。通过连续几年的创建活动,在生态文明垸落中已出现了“生产生活环境不一样,生活方式不一样,精神追求不一样,致富手段不一样”的可喜变化。正是由于这些可喜的变化,加之干部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的转变,从过去的“催款子、摸肚子”转变为带领农民群众创建生态文明塆落,全面建设小康农村,使农民切切实实地得到了实惠,纷纷异口同声地称赞党的好政策,从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扩大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