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标准

遵义市汇川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承担单位:遵义市汇川区人民政府编制单位:贵州安泰土地开发有限公司编制日期:二○一二年四月1项目概况

1.1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遵义市汇川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第一期)2)建设单位:遵义市汇川区人民政府3)建设地点:遵义市汇川区泗渡镇、板桥镇4)建设性质:土地整理5)建设规模:5230.62亩。

1.2工程简况

1.2.1土地平整1)田块归并

项目区大部分区域的水田坡度在0°~8°之间,为达到机械化生产,对项目区零星地块的水田进行平整。平整设计中,按“等高不等宽,大弯随弯,小弯取直”的原则,沿等高线修成水平梯田,并实行机械开挖,扩大田块面积,平整后耕作层厚度不小于15cm。以格田化形式进行平整,开发成高标准农田。

2)翻耕

项目区地块经过平整后,为达到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要求,需对整理后的耕地进行翻耕,其翻耕深度不低于15cm(机械翻耕)。

3)筑坎

为规范地块,进行水土保持,便于耕种和承包到户,根据项目区的土质、材料情况,主要考虑修筑田坎,修筑田坎根据不同的地块高差来设计坎高。

1.2.2农田水利工程1)灌溉工程布局

根据农田承包自主经营的条件,村组要求以村组为集体的行政体制、灌溉工程以组为单位和田块关系来布置。在项目区内,除了农办对项目区布置一些灌溉沟渠之外。本次规划新建灌溉农渠4条,总长为1405..5m,规格分别为0.25m×0.25m、0.3m×0.3m和0.5m×0.6m砼沟渠。改建农渠8条,总长3545.5m,规格分别为0.25m×0.25m、0.3m×0.3m和0.5m×0.6m砼沟渠,并与项目区内原有沟渠和农办布置沟渠相连接,使整个灌溉系统呈网状覆盖整个项目区,形成田间自流灌溉体系。(新建农渠和改建农渠位置和设计规格见设计图册。)2)生产道边沟和田间道边沟布局

现对项目区域布置沟渠,在沿新建生产道和新建田间道修建生产道边沟和田间道边沟与原有沟渠连接。规格分别为0.25m×0.25m、0.3m×0.3m砼沟渠。(边沟的位置和设计规格见设计图册。)

3)涵洞布局

在渠系与道路交叉的地方埋置涵管和布置涵洞,可以保证沟连同,路相连进入其他到灌区。因此在项目区内埋置涵管41个,新建涵洞3个。(涵管和涵洞布置见设计图册。)

4)挡土墙布局

项目区仁江河常年涨洪水量较大,使得河流面面积不断的扩大,水毁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减小,为了保持原有耕地,对仁江河部分河道进行治理。治理的主要方式是修建挡土墙和河流改道。项目区洪水灾害比较严重,该项目区河流水面面积为16.8927公顷。为了保护和恢复原有耕地,合理利用未利用地,因此对易毁地和滩涂地的进行修建挡土墙。本次设计在该条河流段修建4段挡土墙,总长为2256.00m。经过实地勘察,水毁地的地方基础部分,沙层较深。在修建挡土墙时,为了墙身的稳固,5+500-8+500桩号河段挡土墙(挡土墙1到挡土墙4)设计为顶宽0.6m、底宽1.3m、高3.5m的m7.5浆砌石墙体。(参考农发和水利部门设计的挡土墙为标准)。通过修建挡土墙和对河道进行改道后,使0.4090公顷的河流水面转变为耕地,使该项目区的耕地面积得到增加,同时抵制了洪水给农民带来的自然灾害。

1.2.3田间道路工程

当地村民除了沿几条通村小路的田间道耕作、生产和生活外,其他生产道路均为田坎小路或自建简易道路。小路走绪紊乱,且缺乏维护,严重影响项目区生产和生活要求,经实地踏勘和参考当地村民意见,在项目区内新建田间路10条,总长5460.7m,规格分别为3.6m宽和4.5m宽,路面均设计为15cm厚块石铺定,10cm厚碎石垫层,20厚cm厚c20砼路面;新建生产道32条,总长9752.8m,规格分别为1.0m和1.5m,路面均设计为10cm厚碎石垫层、10cm砼路面;改建生产道4条,总长892.7m,规格为1.0m,路面均设计为10cm厚碎石垫层、10cm砼路面。新建和改建田间道和生产道可通往项目区盲区,周围辐射100米左右,有效解决项目区各片区交通问题。

1.2.4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1)水态防护

项目区地貌属中山谷地貌,遇到暴雨等恶劣天气容易发生水土流失。项目区林地密度较好,项目实施时,将保留这部分区域的原生状态,以利用其原有浓密的灌草丛护坡固土,涵养水分,降低水流对地表的冲刷侵蚀,保持项目区内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对项目河流改道处,每隔8m种植半径为80mm-100mm垂柳一株,防止刚修建好的河道水土流失。由于该项目区属于旅游一带,为了方便到此避暑的游客来观光时,给他们一个休息的场所,因此在这一带每隔50m设计一根两人座的木制长椅。

1.2.5其他工程布局

其他工程主要是给项目区单项工程标注和标识该项目属于哪个部门投资建立的标示碑和标识牌。

1.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有利于项目区农民耕作技术及农业科技水平提高,该规划设计项目区通过实施河道治理,排灌工程、土地平整、兴建机耕道及生产便道工程,可使项目区2万余群众受益,可建成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项目规划设计实施后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通过项目规划设计实施农田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基本农田质量较大提高,耕地的生产力将会逐步提高,有利于农民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该项目规划设计实施,将土地整理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进程,这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极大地促进项目区红色避暑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

通过项目规划设计为贵州山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按该规划设计实施交通优势明显,具备实施农业机械化的条件,可发展现代化农业,就种植业这一项就能产生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

项目规划设计实施能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将明显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项目建成后,核心区将出现一个“农田格网化,坡地梯田化,灌排设施化,种植多样化”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园区。项目区规划设计有效解决以土地利用限制性因素,自然因素: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的现代化农业。社会因素:道路设施不完备,农民生产条件差;项目区耕地地块较为零散,田坎弯度较大,不易于耕作。

项目区规划设计新增耕地来源于田土块规并,新增耕地来源科学合理,符合高标准农业建设要求,项目区规划设计实施后将有1115亩达到高标准农业建设标准。

2项目环境影响

2.1生态环境

2.1.1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目标

汇川区泗度镇、板桥镇大规模土地整理项目位于汇川区泗度镇、板桥镇集镇以北的仁江河岸,a片区介于东经103°53′58″-103°54′38″,北纬27°58′58″-28°01′16″之间;b片区介于东经103°54′53″-103°55′59″,北纬27°56′48″-27°58′09″之间。

1)生态环境现状

根据《贵州省生态功能区划》文本,拟建项目所在区域中生态功能区划区属贵州省黔北湿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生态区及中部湿润亚热带喀斯特脆弱生态区。拟建项目在泗渡镇、板桥镇无地质灾害生态功能区,

泗渡镇概况:

泗渡镇位于遵义市汇川区北部大娄山南麓,距市中心城区26公里,北连板桥镇,南接高坪镇,东与绥阳县蒲场相邻,西与遵义县沙湾镇分界。全镇辖8村1居,193个村(居)民组,总人口36306人,镇域面积11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05公顷,森林覆盖率31%。镇内土地肥沃、矿产丰富,交通便利。仁江河、麻沟河和双仙、大厂沟两个小一型水库是镇内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川黔铁路、210国道、崇遵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具备完善的交通网络和发达的通讯设施镇内拥有金山、金龙铁环、嘉和4家年产6.6万吨以上水泥厂和东山、石井、麻沟、更兴、永隆、农场6家年产3万吨煤炭企业以及1痤35kv变电站。2009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9025万元,粮食总产量15509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546元。

板桥镇概况。汇川区板桥镇位于革命圣地娄山关脚下,距遵义市中心城区34公里,南距贵阳市180公里,北离重庆市206公里。面积132.2平方公里,辖7村1社区,总人口25200人。森林覆盖率65.6%,最高海拔1780米,最低海拔900米。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年日均气温14—15℃,极端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4℃,相对湿度82%,素有“天然氧吧”之称。

板桥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初建于清朝康熙元年(1662),史称板桥塘。镇内闻名全省的中寺,又名云龙庵,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毁于文革时期,但精湛的石雕、木雕、诗词、对联等文化长留群众之中,始建于清朝重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云峰寺,古木参天,寺相森严,葛藤缠绕,白鹤栖息,钟磬常鸣,是唯一开放寺庙。原国家林业部部长雍文涛就出生在板桥。

板桥交通便利,信息畅通。川黔铁路、210国道、崇遵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境内有年货物吞吐量30万吨的货场一个,火车站2个,客车站1个。通讯网络覆盖各村。

2)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泗渡镇、板桥镇资源丰富,生态秀美。有硫铁矿、煤储量各1亿吨,白云石储量3亿吨;水杉、红豆杉、银杏等珍奇树种20多种,娄山关方竹笋年产100吨以上。以雄伟著称的娄山关,生长着红豆杉、紫菀、血藤、天麻等名贵中药材100多种,其中年产野生天麻2000公斤以上。省级森林公园娄山关,面积约12平方公里,主峰高达1780米,是大娄山脉的第二高峰,森林公园内峰壑交错,山高谷深,大树挺拔,方竹翠绿,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奇岩怪石,极具旅游、探险、越野和避暑。红军长征过板桥,激战娄山关,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留下了激励板桥人民继续前进的长征精神,娄山关口有毛泽东同志奋笔书写的《忆秦娥·娄山关》词碑,光耀千秋。小尖山上红军战斗纪念碑永垂青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励后人。柏杨村篱笆墙生态旅游区森林覆盖率高,原始生态环境良好,林区面积达3500亩,山高,谷深,林茂,有独特的风景轿子山、猪头山、仙从敦、两扇门、600年古树等,是一个典型的世外桃园之地,适宜进行旅游综合开发。

2.1.2生态影响

通过调查,拟建项目区植被遭受部分破坏。从调查结果来看,可能受到项目影响的植被类型主要包括次生林、人工林及农田植被等等。生物量损失林包括地植被生物损失量,农田植被生物损失量估算,生物量损失计算本项目施工区域具有多年形成的较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根据现场调查,在工程影响范围内,受工程影响的植被均属一般常见种如柳树、杨树等,其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区域内植物种群消失或灭绝。工程影响范围是块状,地表植被的损失将对现有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损失面积相对于整个地区是少量的。临时占地的植被损失将在施工活动结束后有条件的予以恢复和补充,补充不上的布置绿化植物来补部分损失的生物量,因而,施工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施工期2年时间内,将由项目业实施单位按临时用地标准给予补偿,施工结束后还地复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是短时、有限的。

施工完成土地复种后将恢复生物会自成系统,由于人为干扰较少,部分道路两旁的人工草木和地方优势草类将共栖共生,发育优良。总之,该项目建设对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不甚明显。

2.1.3生态保护措施

(1)基本农田保护措施建议

依据国家和贵州省土地管理法及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并结合本工程实际,对本工程占用地区耕地及基本农田的保护,提出如下保护措施,重点是用新增耕地对占用地的补偿调整、补划的要求。

(2)生态和人群健康问题

①施工期土方开挖工程破坏地形、地貌,毁灭植被,侵占各种农副业用地,导致地表变化,改变土壤结构,使项目区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应加强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禁止施工人员破坏植被和随意猎捕野生动物,尽量减弱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

②施工人员的生活区应有卫生医疗条件保障,应制定完善的卫生监督管理措施系统,做好防疫工作。对施工人员加强卫生环保教育,定期检查身体与卫生设施。

③施工营地和施工场地可能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对施工场地照明应加强管理,以免影响居民生活和休息。(3)工程环保措施①雨季施工措施

施工单位应按设计要求随时跟建设单位联系,及时掌握天气状况,事先了解降雨时间和特点,应设计必要的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地面开挖后尽可能减少地面坡度,除去易于侵蚀的土垄背。此外雨季施工要做好场地的排水工作,保护排水沟原畅通。

2.2水环境

2.2.1水环境质量现状及环境保护目标

水资源丰富,仁江河常年水量充沛,是遵义市城区主要饮水源,附近分布有双仙水库和供城区饮水的已动工的中桥水库及马上动工的麻沟水库。通过项目规划设计实施有利于遵义市城区饮用水源保障和保护。

2.2.2施工期对水环境影响

本项目施工期对沿线地表水体的影响主要包括跨河桥梁施工、施工营地生活污水、预制厂及拌合站生产废水排放以及建筑材料运输与堆放对水体的影响等。

(1)建筑材料运输与堆放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路基的填筑以及各种筑路材料的运输等,均会引起扬尘,施工产生的粉尘影响是难免的。而这些尘埃会随风飘落到路侧的水体中,尤其是靠路较近的水体,将会对水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小流量水系环境容量较小,施工过程当中扬尘、粉尘造成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此外,一些施工材料如油料、化学品物质等在其堆放处若保管不善,被雨水冲刷而进入水体也将产生水环境污染。

因此在施工中应根据不同材料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保护管理措施,尽量减小其对水环境的影响。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本工程施工期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影响,但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管理,其环境影响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的,施工期的环境影响是暂时的,随着施工的结束,污染也随之消失。通过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监理工作,落实定期和不定期的环境监测计划,可以有效降低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评价认为工程设计已考虑了环境保护的要求,制定的环境工程设计方案在技术上、经济上是可行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根据项目建设产生的环境影响情况,本评价又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工程设计拟定的环境保护方案和本报告书中提出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可使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得到较好的控制。

从环境保护角度讲,本项目建设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