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成立黑龙江中农合创生态环保循环经济体中心的
请示报告
近年来,我国为治理土地沙漠化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显著成就,完成综合治理开发面积540多万公顷,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但是,目前我国仍处在严重的沙漠化威胁之中,沙漠化面积每年在扩大,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达174.3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正在扩大,由1994年前的每年扩大2460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每年扩大3436平方公里。呈现出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趋势。防治沙漠化需要新思维、新技术、新的经济模式、新的管理机制。专家说,防沙治沙需要长期投入巨额资金。据测算,对于治理难度不大的沙化地,每治理1亩也需要平均投资300元,耗时4年至6年。按这一标准,要将我国沙区可治理的52.9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基本治理好,需投资2340亿元之巨,这一数字,尚不包括具有明显沙化趋势土地的预防费用。因此,要想单纯依靠国家的投入来防治沙漠化,所需的投资将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要想彻底改变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不能仅仅依靠由政府出钱种树种草的生态建设机制,而需要鼓励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参与。需要把防治沙尘暴、沙漠化与沙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在改善环境的同时,发展当地的特色经济,帮助当地人民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沙产业的兴起,使人们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沙地及其资源,防沙治沙工作由过去的被动防治走向主动开发利用沙地资源,寓环境保护于经济发展之中,既控制了沙漠化的蔓延,又为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沙漠化是由气候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下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沙漠化过程中农田土壤环境将持续恶化。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2004年2月上旬完成的一项题为“农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氮的衰减及其机理”的研究,初步揭示了农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和氮衰减的机理,为改善我国沙漠化地区农田土壤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土壤有机碳(poc)的很大一部分结合在土壤细颗粒组分中。通过测定沙地不同沙化程度农田0~15厘米耕地层的土壤粒级分布、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并应用土壤粒级物理分组方法对农田土壤各粒级组分中的有机碳和氮的含量、富集系数、分配比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反映土壤质量和土地退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土壤有机碳影响土壤结构和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及其稳定性,因而也决定了土壤抵抗侵蚀的物理稳定性。在沙漠化严重地区易发生风蚀的沙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养分保蓄、土壤结构保持性能和土壤抗风蚀能力等都与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密切相关。当有机碳含量下降到某一水平时,土壤结构分散,物理稳定性丧失。研究结果表明,沙漠化造成的沙地农田土壤物理稳定性指数均低于5%,表明土壤结构破碎,极易发生风蚀,这也正是沙地在不合理土地利用下沙漠化迅速发生发展的内因。
沙漠化过程中有机碳和氮衰减的机理是,一方面是由于土壤中与粘粉粒和部分极细沙结合的稳定态有机碳和氮直接被吹蚀,导致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与土壤沙粒结合在一起的颗粒有机碳(poc)形成量减少所致。研究表明,沙漠化程度每增加一级,颗粒有机碳、全氮含量分别下降每公斤0、43克和每公斤0、059克。这一研究成果为我们改良沙漠化土壤,提供了具体的量化科学标准。在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属性的演变首先是粘粉粒和极细沙等细颗粒组分被选择性地移出最后导致粗粒化,因而土壤粒级分布的变化常被作为土地风蚀和沙漠化程度的理想指标。研究提示,与粘粉粒结合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是粗沙组分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6、7倍和5、7倍,是极细沙中含量的4、5倍和4、1倍,因而沙漠化演变中细粒物质的吹蚀直接导致了农田土壤有机碳和其它养分的衰减。同时,随着农田沙漠化程度的增加,与土壤中沙粒结合的有机碳和氮的含量显著降低,其结果是农作物产量显著降低。
沙漠化过程决定了农田土壤易遭受风蚀,尤其在地表裸露、干旱多风的春季,土地风蚀更为强烈,因此在对沙漠化地区的农田土壤管理中,一方面要采取如防护林建设等改善农田环境的措施,另一方面要采用以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一系列高科技技术,如国际首创的“插层硅酸盐多孔固沙新材料”它固化了地表,降低了土壤的风蚀速度,在当地防止了沙尘暴产生;它可缓释养分,创造了在治理当年内,几千亩的荒芜流动沙丘地带,全部由1米多高的“川旱1号饲草”覆盖的奇迹;而“yy-2000土壤固化修路、堤技术”的应用,可将大面积流沙分割成规划治理区块,有效抑制流沙滚动,沙漠公路、草原公路、乡乡通公路的造价同比可降低30%,公路质量可提升一个等级,用于修建明渠、堤坝可达到永不渗水的效果;再一方面,应根据土地现有含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合理加大有机肥的投入,如“腐殖酸复合肥”和“光合细菌”这一类高科技土壤改良剂,迅速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的物理稳定性,同时降低植物中重金属含量,彻底把沙漠化土地改造成为合乎国际认证标准的“有机地”。
经过国际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地”,其地上的优势产物,如“有机大米”、“有机玉米”、“有机草”等,其价值是普通产品的1~2倍,远高于经过“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价格。据报道,有机食品的需求量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有机饲料需求量更以每年21%的速度递增,已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有机猪、牛、羊、鸡、鸭、鹅肉、有机奶等优势产品高价位走俏国际市场。有机农副产品的高额回报,部分反馈当初用于治理生态环境和改良土壤的投入,由于有了资金积累将会再投入。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促进增收,农民增收才能主动积极地去改造生态环境,以此进入良性循环。中农合创生态环保循环经济体构成:
一、高科技技术平台(科技为先导科技就是生产力)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腐殖酸是构成土壤腐殖质的最主要成分,它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改变土壤中含盐过高、碱性过强、土粒高度分散、土壤结构性差的理化性状。腐殖酸是天然的阳离子交换剂,具有捕捉重金属的特性,对盐碱地及白浆土改良有显著效果,对沙漠化土壤改造更将起到决定性作用。腐殖酸肥含有多种官能团,为生理活性物质,对作物生长发育及生理代谢有刺激作用,一般有机肥不具备这种特性。腐殖酸中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多种营养元素和16种氨基酸,可提高植株体内多种酶的活性和叶绿素含量,保护植物细胞膜通透性,增强作物抗寒、抗旱、抗病能力。腐殖酸肥一直伴随着超级稻之父袁隆平的科学试验,袁隆平表示“腐殖酸肥具有巨大的增产潜力”。几点建议:
1、治理与开发并举在采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治理的同时,积极开发沙地产业,结合自然景观,人为地创造出具有生态旅游价值的沙产业模式,以积极适应目前市场经济的需要。
2、立体开发、综合治理,推广“庄园”模式,走生态经济型治沙之路立体开发,综合治理,走生态经济型农业林业之路是治沙工程的新探索、新途径。庄园式生态经济型治沙模式的建设,首先,固定了农田、草场,修养了土地,综合抗灾能力得到提高,有效地控制了农田、草场的沙化和退化,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小区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其次,发展集约化经营的种植业,并以种植业促进养殖业以及农产品加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