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影响因素
【摘要】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分析和研究不仅对土地利用理论发展有益,而且对一些城市的土地利用实践也有指导意义。文章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入手,深入剖析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城市土地;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
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中外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笔者认为:
1.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要在协调好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达到最佳值
1.2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是和较高强度开发利用相联系的
要在城市土地布局合理和用地结构优化的前提下,加强土地投入,提高土地的精深利用,充分挖掘城市土地资源的潜力,使城市用地规模和土地投入产出比达到最佳。城市土地不同于农村土地,它作为载体可以用于居住、制造、商业、办公等多种用途,而且许多用途在空间上可以交叉重叠。无论是居住更多的人口还是有更高的投入产出,都需要在经济、技术、自然和社会条件允许情况下,提高城市土地的开发强度。
1.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因地而异、因时而变
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经济、技术、自然、社会条件,因此不同城市土地集约状况就会不同,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先进技术以及喜欢聚居、崇尚节约的社会习俗都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有利;同一城市的不同时期这些条件也会发生变化,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也会随之不断变化,因此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2.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
2.1人口发展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与区域土地资源总量供给和人均拥有土地资源的状况直接相关。可以说,土地资源的稀缺性程度是土地集约利用的最直接的资源型影响因素。土地资源的供应量的大小不是指土地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关键是区域人均土地资源的拥有,人地关系紧张的地区,土地的稀缺性越强,要求土地集约利用的客观要求就越强。过高的人口密度将使人地关系趋于紧张,将对住房、交通、基础设施等的需求造成巨大的压力,当这种压力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阈值时,将会破坏生态环境,从而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提高甚至降低人类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因此,适宜的人口密度有利于区域土地集约利用。
2.2经济增长与城市规模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增强,社会分工更为深化,交易日益频繁,从而分工与贸易的经济利益就更为突出;同时,城市规模的扩大也将产生规模经济利益,诸如产业规模经济、劳动力市场经济、信息经济;此外,城市基础设施、政府管理、通讯设施等公共产品的提供也随城市规模的扩大实现了有效的供给。总之,聚集经济与城市规模具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城市化不仅是产业和人口在城市(城镇)中的集聚,同时也是大量农地转化为城市(城镇)用地的过程。集聚意味着单位面积上土地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增加,也就是集约利用土地。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的贡献份额大于效益提高的贡献份额,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加来支撑。因此,快速的经济增长必然引致对农地非农使用的巨大需求。在经济的发展还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增加来推动的情况下,农地非农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有的研究表明,我国目前GDP总量每增加1%,建设占用耕地的总量将增加0.87%。建设占用耕地是支持经济发展的一种代价性损失,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3土地利用程度
土地利用程度是城市土地是否集约的最直接、最外在的表征,可以用土地承载人口能力、用地紧凑程度和土地利用强度等来反映。土地承载人口能力越大、用地越紧凑,城市土地利用越集约。土地利用强度的两个主要指标是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容积率越大,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的程度越高。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城市土地总平均容积率不足0.4,如果全国城市土地总平均容积率提高到0.4,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则意味着增加2000km2的建筑面积。在一定限度内,土地利用强度越大,集约水平也就越高;一旦超过该限度,土地则被过度开发利用,最终将降低城市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11.
[4]杨锋,等.区域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研究资源与产业.2010,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