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北京绿地系统规划汇报
绿地系统规划包括八个部分:
1、规划背景
2、指导思想
3、规划内容
4、绿地系统分类规划
5、规划指标
6、植物规划
7、近期建设规划
8、实施规划的措施
下面简要汇报如下
一、规划背景
(一)绿地现状
近年来,随着北京市城市绿化的全面推进,特别是隔离地区绿化、万米大绿地建设、城市道路、水系绿化等多项工程的实施,市区绿化有很大发展。2000年城市绿化普查的数据显示,市区建成区绿地达到21,152公顷,其中公共绿地5,512公顷,分别比”八五”末增加了4,575公顷和1,446公顷;人均绿地面积为33.32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8.68平方米,绿地率为37.2%,绿化覆盖率为36.34%。
目前,北京城市绿化水平在19个“国家园林城市”中处于中等水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位于第十,绿化覆盖率低于平均水平。主要问题是:
1.绿地布局不科学,绿地系统不完善;
2.城市中心区绿地少,热岛效应突出;
3.公共绿地分布不均,公园容量超负荷。
(二)规划范围
与市区总体规划范围基本一致,面积为1097平方公里,为便于从整体上说明本规划,对于与市区绿化系统有密切关系的市域范围绿化有所涉及。
(三)规划年限与目标
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年限一致,规划至2010年。具体目标是:
1.2005年,进入国家园林城市的先进行列,使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均达到国内大城市领先水平。
2.2007年,全面完成奥林匹克公园和与奥运有关的绿化建设,实现“绿色奥运”目标。
3.2010年,全面实施本规划,以市区外围青山碧野为依托,基本建成城郊一体的科学系统,形成环状与放射状结合的框架结构,使各类绿地总量明显增长,布局趋于完善;发挥系统整体效益,实现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一流园林城市目标。
二、规划指导思想
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三大功能(生态、景观、休闲康乐),实现:
(一)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城乡一体、完善系统;
(二)美化城市、文化建园;
(三)发挥绿地多种功能,创建最佳人居环境。
三、规划重点
(一)完善绿地系统结构
市域结构和布局:
青山环抱–山地绿化占市域面积62%,三环环绕–
五、六环路之间的绿色生态环、隔离地区的公园环、二环路绿色景观环带–绿色城墙,十字绿轴–长安街和南北中轴及其延长线,七条楔形绿地–从不同方向沟通市区和郊区,由绿色通道串联公园绿地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市区以外宜林山地全部绿化,建设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构成名符其实的生态屏障,平原植树造林,治理五大风沙危害区,加强湿地保护和绿色通道的绿化建设,开辟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将市区与郊区绿地有机结合。
市区结构和布局:
1、中心区公园绿地子系统。中心区绿地布局是以滨水绿地为纽带,结合文物古迹保护、旧城改造及新的开发建设等开辟公园绿地、完善二环路绿色景观环带—“绿色城墙”和城市的“十字景观轴线”。
旧城区结合文物、古树名木保护和危旧房改造,以“六海”和南、北护城河为中心,规划建设公园绿地,弘扬园林文化,突出古都风貌。
旧城区以外的建设区在现状公园绿地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各级规划公园绿地、居住绿地、附属绿地和防护绿地,形成系统完整、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中心区绿地布局。
2、四环路景观防护林带。两侧各划定100米宽绿化带,注重植物造景,丰富沿路城市景观。
3、城市绿网。由市区范围内的道路、铁路、滨河绿带和防护绿带组成。这种带状、环状和放射状绿带,将中心区内的各种绿地与外围的绿地联系起来。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二)要进行一步研究推动加快城市规划绿地实施的政策,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稳定的、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发挥市、区两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力求在举办2008年奥运会前建成一批精品工程。
(三)根据绿地系统规划的阶段目标,并与各区绿化计划相衔接,编制市区绿化各年度的具体实施计划,制订具体措施,确保规划实施。
(四)继续开展相关科研课题研究,以新的科技成果为支撑,按照“生态优先、开放空间优先”的理念,提出更具前瞻性的城市绿地系统远景规划,为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