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化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县紧紧抓住深化农村改革,扶贫攻坚和现代农业发展机遇,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幸福美丽乡村建设。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2023年12月,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872家,其中:种植业主体1414家、林业61家、畜禽养殖944家、水产26家、加工类58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69家;出资金额24.1亿元。土地规模经营面积12.7万亩,参与主体农户14.9万户,带动农户20.3万户,产值58.34亿元。
(二)主要特点
一是增长快速化。2023年新增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为230户、67家、115家,年均增速20%以上。二是主体多元化。专业大户1490户、家庭农场473家、农民合作社653家、产业化龙头企业88家、社会化服务组织168家。三是经营规模化。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分别达3.1万亩、2.7万亩、3.8万亩、3.1万亩;出资金额分别达2.87亿元、2.32亿元、11.93亿元、6.98亿元;产值收入分别达5.29亿元、3.62亿元、12.5亿元、36.93亿元。
二、措施与成效
(一)推进措施
1.强化工作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县级部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动工作机制,每季度召开一次部门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规范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规范性文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三是加强目标督查考核。县政府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目标纳入镇乡政府、县级有关部门年度目标,强化检查、督查和考核,农业局把新型主体发展与规范工作列入全局重点工作考核,纳入镇乡农服中心、畜牧站年度目标,定期分片区督查考核,重点推进。
2.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又特别是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在发展中面临一系列的难题。一是发展不平衡。主体数量发展快,质量水平提升慢。二是运行管理不规范。有的合作社为了项目而成立,有的有名无实,挂牌社占比达20%左右,合作社成员账、财务账未建或者不规范。三是抗风险能力弱。个别经营主体存在“等、靠、要”思想,盲目扩张,经营粗放单一,管理水平低,盈利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四是指导服务滞后。镇乡缺少专门的农经管理机构和人员,为其提供服务和指导。市、县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少,工作任务重,忙于应对。五是扶持力度不够。财政项目扶持不足,承担实施涉农项目面窄量少,财政对示范主体奖励少,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突出。
(二)下步打算
2024年,我县将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一要认真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把规范化管理措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二要大胆学习借鉴江油、安县等兄弟市县先进经验,推动我县新型主体规范发展。三要转变发展理念。要把工作重点转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上来,注重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提升质量水平,确保新型主体稳定健康发展。同时,恳请各位领导、各位同仁,莅临*传经送宝,检查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