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难点和对策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发展农业规模经营、解决农业效益低下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来,如东县各地在引导和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说,流转规模不大,进展减缓,效益不高,与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党和国家的土地承包法律、政策,引导和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积极性,顺应形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和特点

从如东县情况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呈现以下特点:

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程呈减缓趋势。据统计,至2005年5月底止,全县累计土地流转面积为5.65万亩,占总承包面积4.6%,仅比去年底增加0.92万亩,上升0.8个百分点。50亩以上连片流转50块,4560亩,仅比去年增加6块,增加面积为1742亩。

2、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呈趋多样性,但仍以互换、转包、转让为主。其中转包1.71万亩,占总流转面积30.3%,互换2.06万亩,占总流转面积36.5%,转让1.25万亩,占总流转面积22.1%,而租赁、入股等形式的流转仅占17.1%。

3、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呈明显的区域性。不同地区土地流转的规模、用途不同。镇郊周围村土地流转快于内地村,劳动力转移比重大的村土地流转快于纯农劳力较多的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快的地区快于以稻麦种植业为主的地区。

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的不均衡性。互换、转包、转让绝大部分属于无偿流转。而租赁、入股等流转形式中,由于地区性、行业性和流转用途的差异,流转收益存在很大的不均衡性。租金标准高的多达1000元/亩,低的不足200元/亩,形成了利益分配的不合理、不规范。

5、土地承包经营(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权流转的动因从以解决劳地矛盾为主开始转向项目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但部分仍处于自发自流状态,流转随意性较大,从而带来了流转程序的不完善和流转效益的低下,也给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隐患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2、切实转换职能,改变工作作风,发挥村级组织的管理协调作用。农户是市场经营主体,承包土地是否流转,以何种形式和什么样的补偿形式流转,最终由农户自己决定。但这不等于村级组织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无所作为。村级组织对土地流转的引导和管理负有重要的责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不能强制推行,统包统揽,又不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从目前情况看,村级组织的具体作用表现为:一是提供信息。及时掌握本地区农民的流转要求和思想动态,提供流转项目,为流转双方牵线搭桥。二是服务协调。对土地流转中的个案问题及时进行协调疏导,化解矛盾,消除不安定因素。对土地流转后农业就业及选择新的增长渠道提供信息,因势利导,不断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实行规模流转时,对个别农户可采取以流转促流转的办法。三是监测管理。对土地流转过程及流转后土地利用情况、经营效益进行严密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对策,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失。

3、强化服务,优化环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农户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缺乏市场对土地供需情况及发展趋势的了解,缺乏应付市场不确定风险的能力和手段,必须依托于有关中介服务机构。因此,要努力形成自下而上、网络状、多功能、紧密型的中介服务体系。建立以农经部门为依托,农林、土管、城管、综治等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实行紧密型组合、市场性运作、科学化管理,为土地流转创造更为广阔的服务空间。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的职能可包括:制订土地流转规划,建立土地流转信息系统,收集发布土地供需信息;规范土地流转程序,统一办理土地流转合同(协议);组织开展集体土地流转收益评估,研究制订并发布土地流转的指导性价格,协调各方利益;进行项目推介等。

4、总结经验,典型引导。不断发现、总结、推广土地流转的成功典型经验,利用各种方式,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土地流转的成功典型及其效果。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的调查研究,积累经验,积极引导,稳步推进。充分发挥种田大户、投资开发者和流转收益户的示范引导作用,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通过召开土地流转研讨会、现场会等形式,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在不断总结、推广经验的基础上,把农民群众的创造和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用典型引导、项目牵动,促进承包土地合理、规范、有序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