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落细落实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落细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党中央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及其规律认识的深化,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赋予“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加快推进文化发展繁荣,改善文化民生,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化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在这一奋斗目标中,文化始终占有重要位置。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后,对文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文化的作用也会进一步凸显,我国要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片面只追求物质文明的现代化,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的全面现代化。要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凝聚社会共识、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创造美好新生活的力量之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错综复杂。越是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越要重视文化的价值,为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要充分发挥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把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制度和规范,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优势、新媒体特长,运用“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开展宣传宣讲,引导人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建设、诚信社会建设、网络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培育文明风尚。
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落脚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乡村振兴等重要时间节点和主题,引导全区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更多具有时代内涵、深受人们喜爱的精品力作。以公共文化服务为载体,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高覆盖面和适用性,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积极搭建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平台。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推动乡村文化发展,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凝聚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创新生产经营机制,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大战略带领、大企业带头、大项目带动机制,大力建设产业项目,培育龙头型文化企业、骨干型文化企业、上市企业。创建文化产业园区、特色文化小镇、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以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文旅融合、文企融合、文创融合,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