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地质调查需求分析

华北地区地质调查需求分析

按照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在原华北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山东和河南两省被归入华北地区,辖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内蒙古自治区(除东三盟和赤峰地区),河北、山西、山东和河南四省,作为规划、部署和实施国家地质调查工作的区域单元。辖区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国土面积13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七分之一;人口3.2亿,约占全国人口四分之一;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gdp)32931亿元,约占全国gdp三分之一。人口密度最大、经济相对发达。首都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带均处于华北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因此,研究和分析华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调查的需求,对于搞好地质调查规划,服务社会经济,发挥地质调查的基础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华北地区社会经济构成

尽管华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较大,但分布不均匀。据20xx年统计年鉴(下同),京津地区(首都经济圈)的人均gdp已经超过20xx美元,北京为2696美元,天津为2165美元;山东超过1000美元,达到1143美元;其余各省依次为:河北918美元、内蒙古711美元、河南652美元、山西606美元。

华北地区的国民经济产业构成平均为。第一产业15,第二产业为48,第三产业为37,第三产业接近第二次产业,表明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整体处于工业阶段。北京的第三产业超过第二和第一产业的总和,达到58(第一产业为4,第二产业为38),表明北京的经济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后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天津的第三产业为39,比第二产业51低12个百分点,尽管天津的第一产业较低为7,但产业构成表明,天津的经济仍然具有典型的工业阶段的特点。山东、山西、河北三省的产业构成有相似之处,第一产业在11-16之间,第二产业50-51,第三产业33-39,正处于工业化发育时期;河南与内蒙古的产业构成表明,尚处于工业经济的早期,第一产业仍然是经济构成的主要部分(23-25),而第三产业在30-35之间,接近二次产业的规模。

华北地区的采掘与原料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占华北地区国内生产值的33,表明在华北地区的工业仍然是主导产业。北京的采掘业产值仅占gdp的0.8,不足1,但是原材料工业规模仍有671亿元,说明尽管北京市已进入后工业化经济发展阶段,但带有工业阶段的色彩。河北省仍以矿业大省而著称,采掘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达到44.23,相反,原材料工业仅为245亿元。山东、山西、河南、内蒙古、天津五省、市、区的采掘工业产值比重总体保持在6.58-9.63之间。统计数据表明,华北地区除北京以外,国民经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无论是采掘业对资源地质储量的需求,还是原材料工业对矿产品的需求,均显示出强劲的趋势。而在这一产业链中,资源储量的增加与地质勘查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华北地区矿产资源对地质勘查的需求,在今后一定的时期内,不是降低的、而是增长的趋势,其中还没有考虑已建矿山资源枯竭对地质勘查的需求。

第二、华北地区资源经济分区

华北地块以及周边造山带所形成的华北地区大地构造单元格架,奠定了华北地区自然地貌的基础。以地貌单元为基础,参考资源特点、经济特征,把华北地区划分为四个资源经济区。

1.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是我国的第二大平原,资源以煤、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矿产为主,是华北地区的“银盆”。西起太行山,东至海滨;北达燕山,南抵淮河,是淮河、黄河与海河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因此又称黄淮海平原,平原总面积达31万平方公里,约占华北地区总面积的22;耕地面积约800万公顷,粮食与棉花的产量分别占到全国总产量的15和40。除山西、内蒙古以外,华北地区的各省会城市均坐落在平原区,因此,工业比较发达,城市化程度较高。

2.平原周边地区

华北平原的周边基本上是由造山带圈闭而成,总面积约为33万平方化里,占华北地区总面积的24,素有华北平原的“金边”之称。北部为华北地块的北缘及燕山造山带,是华北地区的重要成矿远景区。南部为华北地块的南缘,以苏鲁-秦岭造山带为主体。西侧为山西隆起,近南北呈s形展布。东部边界为渤海和黄海的海滨地带。华北地区重要的成矿远景区带均处在平原周边地区,资源以固体矿产为主,资源种类多,资源潜力巨大。经济亦为以资源开发为主体的工业经济。

3.海岸经济带

从渤海滨向内延伸100公里所组成的环渤海海岸带,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带,城市化程度高,商业经济发达,是镶嵌在华北地区东部海岸的“钻石带”。环渤海经济区从辽宁省的秦皇岛、唐山、沧州和山东的惠民、东营、滨州、烟台、青岛,还有天津和北京两个直辖市,包括了14个市和地区,总面积达20.5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其中13万平方公里处在华北地区,约占华北地区地质调查需求分析第2页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4.重大地质问题研究

开展重大地质问题的研究是提高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开展地质调查工作的同时,应根据地质调查的需要,同步开展重大地质问题的研究工作,以期取得对地质规律的新认识和地质理论的突破。重大地质问题研究将最终达到查明华北地台北缘、秦岭造山带、苏鲁造山带、燕山造山带的造山作用及演化历史,建立华北地区构造-地层-年代格架;达到查明华北地区重要成矿区带(华北地台北缘、晋冀蒙相邻地区、秦岭及中条地区)区域成矿地质-构造背景条件的目的。具体有:华北地块古元古代地层对比、岩浆作用和构造演化;华北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盆地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及其资源效应;华北地区早前寒武纪典型岩系特征、年代构造格架与中下地壳性质;元古宙古生物群落组成及演化等。重要城市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和海岸带近现代环境变迁研究将为地学的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地质理论和地质资料得到了空前的积累,使得人类已经有可能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地球科学,发展成为新兴的地球系统科学。把地球作为一个统一体,系统的分析总结地球的时空演化,在这种时空演化中确定资源、环境、灾害和人类的位置,从而对重大地质问题得到全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