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书记在全市人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

同志们:

大学与城市相互滋养,人才与城市相互赋能。近年来,我区锚定“创新南开”发展定位,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积极探索人才发展新路径,创建“启航·天开”特色人才街区,推动“人产城”融合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主要有四点经验:

一、以空间重构带动资源重组,全面启动人才街区建设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向人才街区倾斜优势资源,加速构建全周期培育体系,夯实战略性人才储备,促进人才有力集聚、有效支撑。一是做大人才“增量”。借助“海外引才”等各类国家级人才项目,着力引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今年已推荐60余名企业人才参与国家级和市级重点人才项目,新推荐2名联盟专家分别获评“海河工匠”“市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升级打造“学科领航教师”“中医骨干人才”等区内重点人才工程,着重技能人才培养,建设建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坚持“五湖四海”引人才,依托“海河英才”行动计划,为引进高成长性人才开通“绿色通道”,今年已引进人才落户逾2000人。通过精准引才、悉心育才,以做大人才“增量”做强区域创新发展“硬核”支撑。二是加大新动能产业人才引育。瞄准科技创新前沿和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打造市城区首个新动能引育中心·硬科技创新基地。首批已有30家硬科技及生态服务企业签约入驻,聚集了众多高精尖领先技术人才与项目。同时引育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的20多个优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入园,吸引华炬物联、清研中电、尚德药缘等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相继落地我区。三是强化青年人才集聚效能。积极推荐“专精特新”小巨人、科研院所等重点企事业单位申报博士后工作平台,增强载体活力,储备更多青年创新人才。截至目前已成功申报博士后工作平台13家,其中科研工作站3家、创新实践基地10家。推动校企产学研创新合作,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方式,实现人才智力资源共享。进一步做好高校横向科研任务在博士后平台载体落地转化服务,为我区新入驻企业及创业者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帮扶补贴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更多群体参与创新创业,实现引智育才倍增效应。在“启航·天开”人才街区启动“云帆计划”暑期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鼓励青年人才来区实习实践。推动高校与街区内企业共建青年人才培养基地,助力青年人才成长、成才、成功。四是加速人才一体化进程。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将人才街区作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溢出资源的首选承载地。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统筹联动,充分挖掘中铁建、中交建等央企资源及产业链上下游精准招商,打造金融街南开中心等重点承接载体,持续吸引中铁物资集团天津公司、长安建设工程等150余家优质京企来区落户。不断推动京津产研创新合作,海河实验室与中石化北化院签署合作协议,将依托全球体量最大的天津科学实验基地共建联合创新研究院,服务化学化工产业发展。开展“校友企业推介行”,借助天南大各地校友会,重点吸引校友上市公司、行业龙头、领军企业等来市投资布局,不断做大南开“朋友圈”。

四、以文化链接实现品质重塑,构筑人才畅享“生态圈”

聚焦街区人才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生活需求,营造人才宜居宜业环境和文化氛围,打好“人情牌”、“暖心牌”,增强人才对区域的认同感、融入感和归属感,以“价值纽带”促成“双向奔赴”。一是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整合全区部门、平台和机构资源,创新机制,优化流程,打造“系统化、便利化、精细化”的南开人才服务体系。实施全面务实的人才精准服务供给,创建三级包联工作模式,将全区包联企业增至3124家,涉及区内23个部门及12个街道,畅通政企沟通渠道,不断提高服务企业和人才的质量和效率。建立专业化的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当好人才管家,跟踪了解个性化需求,为人才提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大力扶持人才公寓建设,着力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二是共建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以打造人才认同、共荣共生的城市品格为核心,做到真情实意重视人才,真心实作服务人才。聚焦人才关切,在文化体育、卫生健康、社会交往等领域组织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搭建人才联情、联谊、联智的桥梁纽带。组织“青春南开行”、“青春有约”交友联谊活动,举办区青年体育节暨全民健身运动会,开展“贯通资源、主动问需”多元医疗健康服务等,通过一系列主题沙龙、联谊活动等方式,延伸精品服务资源,持续“加码”厚爱人才的礼遇,进一步增强人才向心力,让更多青年人才选择南开、爱在南开、留在南开。三是营造敬才爱才的文化氛围。注重引导人才心怀“国之大者”,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培养人才根植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着重提高人才政治待遇,推荐优秀人才作为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名人选,畅通人才参政议政渠道。对承担国家攻关任务的科技领军人才、国防军工一线骨干人才等在医疗待遇、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支持。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大兴尊才尚贤之风,以“真得人心”来确保“争得人才”,努力构筑知识、人才、产业、城市空间融合发展的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