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汇报“五个一”推动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行稳致远

“五个一”推动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行稳致远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提高基层服务水平,更好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近年来,**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权责统一、协同高效、运转有序的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实现治理效能与群众满意“双提升”。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三、高度整合,一支队伍管执法一是集中权责。以《乡镇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以及县赋权清单为依据,指导乡镇将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相对分离,厘清基层治理审批、执法、服务的界限,确定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职能职责,将游离在各办(中心)的执法事项全部集中至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真正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二是集中力量。统筹全县乡镇综合行政执法编制资源,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实行“有编即补、满编运行”,保障各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岗位持证人员不少于10人。督导乡镇选派精兵良将充实到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实行专编专岗,集中办公,明确入列执法队员不再从事原承担的审批和事务性工作,人员异动需报县委编办审核备案;乡镇再另行确定1名正式法制审查员和2名后备人员。三是集中培训。制定《**县2021-2023年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规划》,采取线上线下集中培训、派员到县司法局和县直执法部门跟班学习、县直行政单位执法骨干定期派驻乡镇指导的方式,确保每年度全员轮训2次以上,加速乡镇执法人才培养进程。截至目前,已组织开展培训班3期,共培训1100余人次。

四、高效协同,一套制度管运行。实行制度建管“全县一盘棋”,打造“1+n”模式。“1”,即一个方案。出台《**县推进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对机构设置、队伍建设、实施步骤、组织纪律等作出了具体要求。“n”,即配套制度。制定出台《执法大队工作职责》等9个内部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管财、管物,为执法队伍健康良好运行提供保障;制定出台《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5个执法程序性制度,编制了行政处罚一般程序、简易程序和行政强制措施案件的工作流程图,让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有章可依、有据可循,极大地提高了执法效能。制定出台《**县行政执法公示办法》等3个监督考核制度,建立权责明晰的监管执法责任体系,细化审批、监管、执法和服务的具体责任,实现全程留痕,确保可追溯、可评价、可追责;制定出台《**县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工作领导小组议事规则》《**县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工作考核办法》,统筹协调乡镇与部门、乡镇与乡镇、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沟通协作、案件移送、联合执法,对执法办案的数量、质量、效果以及在执法办案活动中执行法律、遵守纪律、接受奖惩等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同步纳入机构编制、财政投入和执法人员考核评估的主要依据。

五、高频联动,一个平台管调度。积极探索“人防+技防”模式,高标准搭建指挥中心平台。一是一门集成。依托综治安防“雪亮工程”平台,整合部门单位现有视频监控网络,高标准建成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智慧指挥中心。同时,在乡镇集镇街道、水库渡口、矿山企业、交通要道等重点区域增设视频监控,各乡镇逐步配备无人机,所有监控、巡查数据全部接入指挥中心平台后台管理、自动记录,构建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联防联控的智能化监管体系。二是一网监管。指挥中心监控室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值守制度,对重点区域、重点路段、重要时段进行重点监控,并填写监管工作日志。在监控锁定证据的基础上,对于发现的一般违法行,通过远程广播喊话,警告驱离;对于非一般违法行为,及时指令就近执法队员赶赴违法现场处置,或通知村组干部做好先期现场稳控,有效改变了原来巡查执法费时、费人、费力的工作模式。三是一屏调度。为执法人员配备具有实时定位、语音对讲、远程数据传输等多功能的执法记录仪,将执法无人机航拍画面同步传输至指挥中心大屏,日常巡查执法由指挥中心现场调度,“就近派单”,实现执法队员实时定位、行动轨迹实时跟踪、执法指令实时传达、执法现场实时记录、执法信息实时传递,构建了15分钟综合行政执法圈,较好地破解了过去乡镇基层执法中“看不见、打不准、取证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