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及防治对策

然保护模式落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危及自然保护区的安全

目前,我国的自然保护模式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管理,其特点是管理目标明确,但是管理成本高,其实这种适合于数量不多的重点保护区和人口压力不大、经济实力较强的国情条件。在这种保护模式中,国家和行政管理部门把重点都放在保护上。国家以法律或法规形式划出一定的区域范围,禁止人为对其进行采伐或狩猎并依靠科技力量来保护其中的物种以取得生态效益。这种自然保护模式认为人的存在使野生动物被赶尽杀绝,植被遭到破坏,因此传统的自然保护政策的核心理念就是限制人的活动,希望通过一种行政界限割断人与自然的联系,从而达到自然保护的目的。这种保护模式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保护主体定位失误;二是无视当地居民的利益。所以说这种传统的保护模式是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工作存在漏洞

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中,国家已经制定了各方面相关的法律规定,但是我国关于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现行立法位阶低,约束力差。另外,由于自然保护区间的特殊性,全国统一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法规只能给予原则性的指导,不能适用所有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然而随着自然保护区事业的迅速发展,自然保护区类型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保护的对象也无法完全穷尽。所以,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应该需要不同内容的法律调整,才能实现法律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作用。但是目前,“一区一法”的程度还很低,使得许多自然保护区在管理过程中面临着其特有的问题而无从管理,在法律上也找不出相关依据,成为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一大障碍。

目前全省还有一定数量的自然保护区(多为县级)尚未设立独立的管理机构或未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有的保护区管理人员素质较低,不能够有效地对资源和环境加以保护。、

管理资金紧缺

自然保护区大多数处于比较贫困的地区,目前很多自然保护区经费主要来源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引进投资和国外组织及个人捐赠,资金相对较少。森林防火、珍稀动物救护、公安装备、科研经费、巡护检测等专项经费都没有固定来源,设备陈旧落后,自然保护难以得到基本保障。同时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相对较少。迫于自养,保护区机构趋于重经营轻管理,管理滞后,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进行。

自然保护区只有人头经费列入省市财政预算,但仍严重不足。基本建设与发展所需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日常开展资源保护、综合考察、科研监测等所需业务经费也没有列入财政预算,经费使用捉襟见肘,严重制约和阻碍了甘肃省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

关于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发展社区公营

在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中,要加强以人为本、以社区为本的理念,在保护资源的过程中,关注林缘社区居民的生存利益。保护自然资源不是意味着将资源的价值凌驾于人的价值之上,自然资源再珍贵也不能否认人的价值。所以为了解决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这一矛盾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因保护自然资源及野生动物,将当地居民利益与自然保护对立起来的做法,应该在解决农民生计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公众自然保护的认识,使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大力提倡逐步实施自然资源社区共管。一方面使社区在发展中能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帮助社区发展经济和提高生活水平,减少由于保护工作给社区发展带来的限制和约束,使社区经济发展和保护相协调,并使社区居民积极地参与到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中来。

增加资金投入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加强宣传教育,明确保护责任

在传统的自然保护中,居民认为自己祖祖代代都生活在自然保护区内,他们觉得利用资源也是正常的合法的。所以只有加强宣传教育,让居民认识到自然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引导居民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和参与到自然资源保护中,达到真正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加强社区居民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的责任和管理。在自然保护区内建立一整套的自然保护管理机制,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权力,以此保证各项管理的有效性,同时保证保护资金及时到位及保护政策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