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支书”队伍建设典型发言
近年来,**不断深入“兵支书”选配、培塑、引领工作,着力激发退役军人建功乡村振兴的热情和潜能,积极推进各项培塑措施,努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兵支书”队伍。目前全县行政村“兵支书”55人,占比21.8%,自然村“兵支书”166人,占比23.4%,退役军人逐步成为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支柱力量。
一是规范管理,建好退役军人“人才库”。通过张贴宣传海报、“优秀兵支书”事迹展播等形式,引导广大优秀退役军人积极回乡参加村“两委”换届,鼓励“兵支书”“兵委员”连选连任。坚持选配改革,优先从退役军人中考选村党组织书记,鼓励建功乡村一线,20**年-20**年公开考选的133名支部书记中,有退役军人53名,其中28人本次换届后实现连任。出台《关于培塑和引领“兵支书”、女支书、青年支书助力乡村振兴的八条措施》,由县委提级建立“兵支书”档案、镇街建立“兵委员”档案,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建立退役军人人才库。对因调整、撤换等原因退出或新任党组织书记的,及时更新报备,方便服务管理。建立督导考核制度,构建县委组织部统一管理、镇街党(工)委日常管理的立体式管理体系,健全全过程跟踪纪实机制,坚持“扶上马、送一程”,定期组织谈心谈话、定期分析研判,全过程掌握“兵支书”作用发挥情况,及时考核评议,助力优秀“兵支书”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三是导师帮带,搭建联系帮扶“优平台”。制定下发《关于建立乡村振兴“导师帮带制”的指导意见》,坚持地域相近、便于联系的原则,按照“政治坚定、善抓党建、熟悉农村、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标准,建立了县级导师资源库,坚持“有短板就要补、有需求就要帮”的原则,将部分“兵支书”“兵委员”纳入帮带对象,并立足帮带导师优势特长和帮带对象短板弱项,采用“1+1”“1+n”“强带弱”等方式进行结对帮带。目前全县建立县级导师资源库81人,其中联系帮带“兵支书”21人,并建立了帮带责任清单,开展帮带导师谈心谈话活动40余次,发展帮带增收项目22个,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和信访难题9个,解决重点民生实事45件。搭建作用发挥平台,引导“兵支书”互学互促共建,发挥“兵支书”能拼敢闯的军人品质,统筹考虑人员数量、地域分布等因素,在全县范围内设立了8处“兵支书营地”,定期组织开展互学互促共建活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田秀才”“土专家”等优秀人才到营地进行授课培训,激励“兵支书”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四是激励保障,锻造干事创业“生力军”。每年进行“优秀兵支书”评选活动,表彰一批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兵支书”,进一步扩大“兵支书”影响力。目前已评选全县“优秀兵支书”10名,2名“兵支书”获得“沂蒙优秀兵支书”称号。对表现突出的“兵支书”,优先作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和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等推荐对象,优先推荐报考乡镇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实绩特别突出的,安排挂职担任县镇领导班子成员。目前全县有6名“兵支书”挂职镇街领导班子和县直部门副职领导职务,有33名“兵支书”入选市县“两代表一委员”,20**年以来有23名“兵支书”被评为县级及以上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和先进个人,并涌现了张继利、赵祥卿、王延金等沂蒙乡村振兴好支书7名、王奉选等5个“兵支书”任职村获得沂蒙乡村振兴好支部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