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污水处理站建设问题及对策
1小城镇污水处理现状
小城镇一般是指建制镇(集镇规划区内)政府所在地,是当地农村及社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一定的辐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建设发展十分迅速。据统计,在1978—2000年的20余年间,全国建制镇从2178个增加到20312个,到目前为止,全国不同规模的小城镇已达48000多个。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后,也带来一些环境问题,其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及污水处理站的建设和运行,日益成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相关文献资料显示,近5万个城镇污水处理率不到22%,小城镇污水处理率不到7%,这与“十三五”期间的污水处理率要实现70%的目标存在很大差距。总体而言,我国小城镇污水处理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缺乏必要的污水收集系统及处理设施,污水无序乱排;二是村镇经济实力薄弱,技术力量缺乏,无法采用运行费用高、运行管理复杂的处理工艺;三是农业用肥和规模畜禽养殖,使农业污染成为重要的面源污染源。近年来,为缓解小城镇严峻的环境形势,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已经投入了巨额资金进行分散式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尽管我国在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对于已建设施的绩效评估及长效维护管理机制仍然缺乏。当前,还需在把握上述三个特点的前提下,慎重进行小城镇污水治理设施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并不断总结完善,以探索出一条高效的小城镇污水治理之路。
2小城镇污水处理站建设及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污水收水率不足,污水处理站建设规模偏大。小城镇污水处理站普遍存在排水体制不合理、污水收集不到位、管网质量差、处理规模偏大等问题。污水处理站仍沿用城市污水厂的建设模式,只考虑人口、自来水用水量等因素,忽略小城镇居民均为自建房,有的地势起伏较大,污水收集及入户管接入困难,居民要用污水浇菜、不愿接入等问题,从而导致污水收集率不足,造成污水处理站设计规模偏大,进水量与厂站处理规模不匹配。(2)小城镇污水处理站的处理工艺存在缺陷。小城镇污水处理站主要是为了处理居民的生活污水而建,但实际上小城镇地区的污水还包括部分养殖、作坊加工等污水。纵观小城镇污水处理站的污水处理工艺,针对生活污水处理工艺较为全面,但对养殖、作坊加工等污水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从而导致这部分污水无法妥善处理,出水水质不达标。(3)排放标准不科学,不利于选择处理工艺。小城镇污水处理站普遍存在出水标准“一刀切”的现象。小城镇污水处理站的出水标准应从小城镇实际出发,根据尾水排入地表水的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执行相应的排放标准,而不应该一味地将排放标准确定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或一级b排放标准。(4)小城镇污水处理站管理粗放,缺乏专业化。污水处理站运行管护是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由于经费缺乏,村镇一级一般没有专业化队伍运维,多数都是乡镇人民政府管理。人员未经专业培训,相关的污水处理专业知识较为缺乏,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很难通过科学的运维及监测手段对污水进行实时监测,从而导致污水处理效果不好。(5)缺乏足够的运维管理经费,设备陈旧。小城镇地区一般人口居住较分散,收集管网较长,来水量变化较大,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成本较高。由于小城镇经济条件参差不齐,很难长期承担污水处理站的运行管理费用,污水处理设备老化、损坏均得不到及时更新,镇政府和村委会难以承担设备大修及更新费用。(6)来水量峰谷变化大,出水水质不稳定。小城镇用水量标准较低,污水来水量小且日变化系数大。尤其是乡村旅游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受季节性旅游影响较大,污水量变化更大,其污水浓度变化也较大。影响小城镇污水处理站出水水质不稳定的因素较多,主要有运行管理方面和技术层面。由于负责小城镇污水处理站运行管理人员对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主要工艺节点及设施等技术参数掌握水平不够,加之污水来水量不稳定,极易造成出水水质不稳定,影响污水处理效果。
3小城镇污水处理站建设及运行对策
(1)因地制宜进行布局,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小城镇污水处理站的建设布局有就地处理、分片区小集中处理及全部汇合大集中处理三种形式。就地布局是指每户或几户单独设置处理装置,污水就地处理;小集中布局是将一定片区范围内的几户甚至几十户的污水收集起来,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就近处理;大集中建设布局是指将全镇污水统一收集后进行集中处理。具体采用何种布局,需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论,取决于村镇规模、居住密度和地形地貌等。另外,在处理规模时要科学合理。小城镇污水处理站建设规模不宜过大,若建设规模过大,不但容易造成资金浪费,而且设施不能正常运行,因此需要进行实地调查、多方论证后确定。(2)选择合适的污水处理工艺,重视设计质量。设计是项目建设的关键,若设计不合理,将导致污水处理设施“晒太阳”。根据小城镇污水的特点,一般应选择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运行维护简单、能耗低的工艺。小城镇污水水质、水量变化幅度较大,决定了小城镇污水处理应选择生物膜法等固着类生物处理工艺,而不宜采用活性污泥法等悬浮类工艺。在能耗方面,若采用以鼓风曝气为主的高能耗工艺,电耗将成为一个较大的负担,通常采用生态处理为主的低能耗工艺,如湿地、快滤等自然净化法,在小城镇污水处理领域更具优势。由于小城镇污水量的不均匀性,昼夜变化大,夜间多数时间污水量很少,可设置水量调节系统,确保处理系统正常运行。(3)制定、执行科学的小城镇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目前,小城镇污水处理站排放标准大多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由于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在规模、技术及运行管理方面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小城镇地区的污水排放不宜完全按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最好能制定适合小城镇实际情况的生活污水排放标准。而标准不同,也将直接影响具体技术路线的选择和今后的运营管理。(4)实行专业化委托运行管理,加强人员培训。为确保污水处理站正常运行,可委托专业的环保公司,对多个污水处理站进行统一管理,采取投、建、管、运等模式全面提升小城镇污水处理站建设运行能力。通过对管理人员进行再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及专业技术能力。例如,浏阳市2017年通过公开招标,将18个乡镇污水厂运营管理委托给具有资质的专业公司进行日常运维管理,从实际效果看,比之前各乡镇自行管护的分散管理有了很大提高。(5)吸收社会资本,探索污水处理市场化机制。目前,由于乡镇和村级财政收入普遍较低,由居民来承担污水运行费用很难得到保证。一方面,应由市区级政府建立机制,将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费用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运行经费考虑由市级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应全面推进小城镇污水处理的市场化运行,引入社会资本,鼓励具有污水处理资质的运行公司及企业参与到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中来,不断探索市场化机制。从长远来看,集镇居民需支付一部分运行管理费用,可逐步开征污水处理费、实行污水处理费收支两条线。(6)广泛宣传教育,提高集镇居民的环境意识。当前,我国小城镇环境形势已经成为我国小城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环境污染的蔓延和小城镇自身的环境污染,使小城镇环境保护形势相当严峻,集镇居民的环境意识不强,居民的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因此相关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居民污水处理方面的知识。可通过墙报、村级广播等方式,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居民积极主动参与到污水处理设施运维工作中来,营造小城镇基础设施运营管理的良好社会氛围。
4结束语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5]王桂明,付艳阳.苏家坨镇新小城镇污水处理站运行管理问题及对策[j].北京水务.2013(6):46-48.
[6]周珺.城市黑臭河道治理的措施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5):255-256.
[7]洪亮亮.对泉州当前城市建设管理及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的思考[j].工程技术研究,2020,5(2):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