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探析] 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摘要。甘肃省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75%,民族自治地方主要分布于甘南、临夏、祁连山北麓和张家川等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43.20%,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决定了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对中国西部乃至全国都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民族地区;生态环境
甘肃民族地区位于西北诸江河的上游或源头,是西北森林、草原、冰川的主要分布地带,这一特点表明该地区不仅是江河之源,同时还是“生态之源”,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全国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安全。甘南藏族自治州,是黄河上游源区的主要流经地,其中黄河的重要支流洮河、大夏河均发源于此。甘南还是长江支流嘉陵江的源头之一白龙江的发源地。临夏回族自治州是黄河上游主要的源区和水量补给区,当地水土植被状况直接关系着黄河水量与含沙量的大小。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四县东西跨度达一千余公里,蕴藏的冰川总面积近2000km2,储水量约811亿m3,是一座天然的固体水库。祁连山的冰川积雪与山间的水源涵养林是黄河支流大通河、庄浪河及河西三大内陆河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的源泉。尤其是三大内陆河蜿蜒于河西走廊干旱区的戈壁、沙漠之中,孕育了片片绿洲及万物生灵,阻隔了戈壁、沙漠的扩展,其生态、经济、社会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在古代,甘肃民族地区曾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因生态环境、自然条件适宜于人类生存开发而成为西北各族先民生活的地方。祁连山区在古代有大片森林资源,史籍记载这一区域“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古往今来,诸多少数民族都生活于此,特别是受益于祁连山雪水的灌溉滋润,使河西走廊成为甘肃和西北的膏腴之地。与历史上相比,现实中甘肃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或因自然因素的作用,或因社会因素的作用而不断恶化。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看,人类开发越早、居住越久的地方,生态环境就越差,受人类干扰因素越大,主要是对地表生态资源的过度索取,农耕业向畜牧草原地带的扩张,营建和战争的影响等,甘肃民族地区就是这样的典型。在古代,游牧民族向农牧业的转化,对森林草地的影响极大。秦汉以来,当地为少数民族生息之地,他们基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汉武帝征河西,建四郡以后,农耕经济迅速扩张并占据主导地位,对当地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发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加大了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临夏州生态环境的恶化突出表现在明清之际。清朝初年,河州林木减少,但仍能看到不少森林原貌。清代以后,森林破坏迅速加快,并引发水土流失、河水泛滥等生态问题。到民国时期,临夏东北部仅在地处险峻、交通不便和寺庙、村庄附近保留着一些块状惨败次生林。甘南州对林木的需求量增大与黄教兴起后提倡各地寺院建筑用料增大有关,更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社会动荡有关。当时,许多流民迁往甘南林区定居,毁林开荒日盛。更有甚者,一些木材商人深入林区内,兜揽购伐,肆意采伐,致使森林资源急剧衰颓。祁连山林区长期以来不断处于人为破坏之中。
民族地区人口不断增加,人口素质提高缓慢,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民族地区历来给人的感觉是地旷人稀,但事实上应注意民族地区环境的脆弱性和自然环境对人口承载能力的弱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人口增长过快已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甘肃人口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快,所占人口比重逐年增大。甘南州、临夏州的人口增长率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位,而临夏州的平均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千米224人,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每平方千米55人的水平,在全国31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居第一位,人口压力很大。人口理论专家指出,少数民族之所以是“少数”,应该理解为适应所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如果少数民族过度增殖人口,脆弱的环境就会被压毁。目前,临夏州已经是黄河上游最主要的水土流失区域,这与当地过重的人口负荷有着直接关系。
民族地区的人口问题还在于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缓慢,对生态环境造成深远的影响。甘肃民族地区人口素质低下的问题相当突出。人口素质低,不仅造成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且在对待生态环境和利用环境资源方面缺乏对未来的预见能力。常表现为只顾眼前利益,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竭泽而渔,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灾害的发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一直走的是外延性增长的道路,草原过牧、土地过垦、伐木换材是必然的,这对黄河上游源区生态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贫困和盲目开发也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甘肃民族地区是贫困人口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方,而贫困是生态及其它灾难发生的根源。贫困迫使人们不计生态恶化的后果,一味索取自然界的物质;贫困又使人们过快地繁殖人口,增大对自然界的人口压力。生态恶化和人口增长又加剧贫困,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临夏州境内曾有过较好的地表植被,但当地各族人民由于缺乏燃料,只有靠林木及庄稼草烧饭取暖。在砍光了树木灌丛后,农户们就只能花费大量的劳动力挖草根、铲草皮来补充燃料。长期以来自然造成了当地赤地千里不见绿色的生态灾难。贫困造成基础设施落后,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国家投资相对减少的情况下,更增加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困难。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2]李忱主编.甘肃民族研究论丛[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3]关连吉等主编.西部大开发与甘肃民族区域经济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4]马正亮.甘肃少数民族人口[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