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建设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湿地”作为一类特殊生境的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初拉姆萨国际湿地公约的缔约之时。简单的说,湿地是一类介于陆地和水域之间过渡的生态系统。
湿地公园(wetlandpark)的概念类似于小型保护区,但又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意义公园的概念。它的特点是湿地景观典型,自然风景优美,可供人们观赏、旅游、娱乐、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湿地公园的宗旨是,科学合理地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人们提供游憩和享受优美的自然景观的场所。
目前,我国湿地公园建设处于初始阶段。规划建设湿地公园是一项新的工作,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我们既要大胆实践,又要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工作,使之统筹有序,积极健康的发展。
湿地公园的最大特点在于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比如拟规划建设的崇明东滩湿地国际公园位于崇明东滩保护区境内的缓冲区和核心区的交界处,即1992年和1998年大堤之间的东旺沙b滩,面积为3万亩。建成后的湿地国际公园兼有保护、科研、教育、旅游观光等功能,是建设中的上海实现代农业园区和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区域整体功能的重要补充和完善。根据国内外目前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都可以称之为”湿地公园”,如香港的米埔国际重要湿地(面积380公顷),澳洲的moretonbaymarinepark和维多利亚公园、日本的铳路湿地国际公园(保护区),都是利用典型的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和该地在流域或河口区的重要地位,以及作为亚太迁徙水鸟通道的独特性,在保护区内的缓冲区或实验区内规划了不同意义上的湿地公园,以谋求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不同景观资源的平衡点。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目前在国内外,尚未有人给湿地国际公园确切的定义。按照一般文献资料上的理解,湿地国际公园应该保持该区域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湿地公园的发展目标应依据湿地公园的定位,提出适合湿地公园自我完善目标和社会作用目标两方面的内容,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充分贯彻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国家原则;(2)充分考虑历史、当代、未来三个阶段的关系,科学预测湿地公园发展的各种需求和分期目标;
(3)因地制宜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良好的复合生态系统。(4)与湿地保护管理的目标相一致,与国家、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趋势及步调相适应。
湿地公园作为湿地的一部分,他符合湿地的一切特性,其对环境的保护作用表现如下。
湿地是最富有生物的多样性的了,仅我国有记载的湿地植物就有2760余种,其中湿地高等植物156科、437属、1380多种。湿地植物从生长环境看,可分为水生、沼生、湿生三类;从植物生活类型看,有挺水型、浮叶型、沉水型和飘浮型等;从植物种类看,有的是细弱小草,有的是粗大草本,有的是矮小灌木,有的是高大乔木。湿地动物的种类也异常丰富,我国已记录到的湿地动物有1500种左右(不含昆虫、无脊椎动物、真菌和微生物),其中水鸟大约250种,鱼类约1040种。鱼类中淡水鱼有500种左右,占世界上淡水鱼类总数的80%以上。因此,无论从经济学还是生态学的观点看,湿地都是最具有价值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
湿地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它因有如此众金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又向人类提供食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芦苇、木材、药用植物)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湿地具有强大的物质生产功能,它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比如七里海沼泽湿地就是天津沿海地区的重要饵料基地和初级生产力来源。据初步调查,七里海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水生、湿生植物群落100多种,其中具有生态价值的约40种。哺乳动物约10种,鱼蟹类30余种。芦苇作为七里海湿地最典型的植物,苇地面积达7186公顷,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不仅是重要的造纸工业原料,又是农业、盐业、渔业、养殖业、编织业的重要生产资料,还能起到防风抗洪、改善环境、改良土壤、净化水质、防治污染、调节生态平衡的作用。
湿地内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氧气,湿地中的一些植物还具有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功能,能有效调节大气组分。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湿地生境也会排放出甲烷、氨气等温室气体。沼泽有很大的生物生产效能,植物在有机质形成过程中,不断吸收co2和其他气体,特别是一些有害的气体。沼泽地上的氧气则很少消耗于死亡植物残体的分解。沼泽还能吸收空气中粉尘及携带的各种菌,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另外,沼泽堆积物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污水或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通过沼泽能吸附金属离子和有害成分。
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在时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过湿地的吞吐调节,避免水旱灾害。沼泽湿地具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部分发育在负地貌类型中,长期积水,生长了茂密的植物,其下根茎交织,残体堆积。潜育沼泽一般也有几十厘米的草根层。草根层疏松多孔,具有很强的持水能力,它能保持大于本身绝对干重3~15倍的水量。不仅能储蓄大量水分,还能通过植物蒸腾和水分蒸发,把水分源源不断地送回大气中,从而增加了空气湿度,调节降水,在水的自然循环中起着良好的作用。据实验研究,一公顷的沼泽在生长季节可蒸发掉7415吨水分,可见其调节气候的巨大功能。
沼泽湿地像天然的过滤器,它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净化水质。沼泽湿地能够分解、净化环境物,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因此被人们喻为“地球之肾”。假如没有了湿地,好比一个人被割去了肾脏。如氮、磷、钾及其他一些有机物质,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被生物体贮存起来,或者通过生物的转移(如收割植物、捕鱼等)等途径,永久的脱离湿地,参与更大范围的循环。沼泽湿地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性、浮水性和沉水性的植物,具有很强的清除毒物的能力,是毒物的克星。据测定,在湿地植物组织内富集的重金属浓度比周围水中的浓度高出10万倍以上。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利用湿地植物的这一生态功能来净化污染物中的病毒,有效的清除了污水中的“毒素”,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例如,水葫莲、香蒲和芦苇等被广泛地用来处理污水,用来吸收污水中浓度很高的重金属镉、铜、锌等。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有人作了如下试验,将废水排入河流之前,先让它流经一片柏树沼泽地(湿地中的一种),经过测定发现,大约有98%的氮和97%的磷被净化排除了,湿地惊人的清除污染物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在印度的卡尔库塔市,城内设有一座污水处理场,所有生活污水都排入东郊的人工湿地,其污水处理费用相当低,成为世界性的典范。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沼泽湿地特殊的自然环境虽有利于一些植物的生长,却不是哺乳动物种群的理想家园,只是鸟类能在这里获得特殊的享受。因为水草丛生的沼泽环境,为各种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巢、避敌的良好条件。在湿地内常年栖息和出没的鸟类有天鹅、白鹳、鹈鹕、大雁、白鹭、苍鹰、浮鸥、银鸥、燕鸥、苇莺、掠鸟等约200种。而且该湿地是西伯利亚和东北地区鸟类南迁越冬的中途站。
湿地还能调节局部小气候,湿地水分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汽,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
所以湿地公园建设对环境的保护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以下再以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为例加以说明。
1、立足资源优势,高起点规划蓝图
溱湖湿地地势低洼多沼泽,是江苏省著名的“三大洼地”之一。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这里现有各类植物113种,野生动物73种,其中包括麋鹿、丹顶鹤、扬子鳄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保护和开发利用好湿地生态资源,我们立足高起点规划湿地公园的建设,遵循“统一规划、有序开发”的原则,围绕打造“全国一流、世界知名”湿地公园的目标定位,统筹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考虑与周边规划的整合与配套。在不断实践探索,逐步提高认识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求实、创新的理念,适时对规划进行修编和完善。先期邀请同济大学风景科学研究所、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两家设计单位对溱湖湿地公园进行总体规划;2003年,又通过国际招标,选择深圳度假湾、中国东南建筑设计院两家单位,对编制的溱湖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完善,突出了湿地保护开发的主旋律;2005年6月,委托南京林业大学对溱湖湿地资源、旅游资源、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证和规划;2006年,我们再次邀请杭州园林设计院对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工程进行完善,并规划编制了湿地公园二期、三期工程详细规划。根据规划,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将建设成为以溱湖自然生态湿地为核心,以地域历史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为依托,融自然野趣的湿地、赋有魅力的水文化、积淀深厚的历史景观和质朴的田园风光为一体,具有湿地生态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旅游休闲度假等功能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2.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中谋求发展
近年来,在国家、省有关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重视下,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对溱湖湿地实施积极保护,减少人为影响,改善湿地水质,保护湿地动植物多样性。从2005年起,下决心相继关闭了沿湖及上游地区的14家工业企业,做好了湿地核心区域原住居民的外迁工作;实施了溱湖清淤工程,对区内纵横交错的河网,沟塘进行疏浚,畅通了溱湖水系与外部水系的联系,实施科学配水方案,实行动态监测,大力开展治污、清淤、配水等工作,使溱湖湿地的水体环境和水体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同时,我们把园区建设与保护动植物多样性有机结合,通过大面积植树造林,高密度栽植湿地水生湿生植物,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着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先后投入2.8亿元,连续实施了两期湿地恢复工程,累计恢复湿地近万亩,栽植各类耐湿树木500多万株、水生植物2600万多株,恢复本土绿地近500万平方米,先后建成溱湖景观生态林、湿地种苗基地、湿地展示园、湿地精品园、水生花卉园。随着溱湖生态环境的改善,溱湖湿地已日渐成为各种鸟类和野生动物栖息的天堂,据初步观察和统计,现在每年都有30多种近10万只候鸟在溱湖栖息,“万鸟云集,千鹭飞起”已经成为溱湖湿地的一大景观特色。
培育本地耐湿植物,强化对珍稀湿生及水生植物的保护。丰富湖东湿地公园内的湿地精品园内容,增加长江中下游珍稀湿生及水生植物,运用生态科技手段优化苗木品种,保护长江中下游湿地种质资源。加强水生植物的管护和野生资源的保护,增强监控能力,加大执法力度,确保生态资源健康循环,发挥生态效益。以麋鹿、鳄鱼和水产品三个研究中心为载体,通过科学的研究,有效地进行野生动物科学繁殖和种群优化。同时,增设4—6个生态监测点,对水产用药和绿化用药严加管理,加强监控。安排专人定期观测湿地气侯变化,水文水质、动植物生长、鸟类迁徙等情况,建立湿地数据资料档案,使湿地保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继续强化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设定环境容量,规定交通进入方式,限制服务设施布局,注重推出具有强烈生态意识的生态旅游产品,加快溱湖湿地恢复三期工程。采用人工直接干预的方式,将区域的水系合理沟通、地形地貌有效改造、水生植物优化栽植,并延伸治理周边水环境,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功能。该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恢复湿地自然环境,净化上下游水系,提升溱湖地区的生态环境。
总而言之,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湿地公园能否生存下去的根本所在,所以保护环境是湿地公园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湿地公园的建设应该而且必须对环境起到保护和改善的作用。
第二篇:贯彻湿地公园保护条例借力西溪助力西溪
——蒋村街道贯彻落实《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自《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后,蒋村街道高度重视,立即行动,做好“三个一”。使大家充分认识以“生态最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六条原则,配合好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和保护。
撰写一封公开信,向蒋村原住民介绍宣传《条例》有关内容,特别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的条文。例如对水体的保护,不得将污水排入湿地;对物种的保护,禁止擅自砍伐、移植、毁损园内林木;对环境的保护,禁止游泳、洗澡、清洗机动车辆等。进一步提高了辖区居民的保护意识。
举办一次普法讲座,通过对机关中层干部、事业站所负责人、社区负责人等进行教育培训、举办湿地保护知识讲座、科普知识培训班等各种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保护湿地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自觉行动起来保护湿地。
组建一支特殊的湿地保护志愿者队伍,进一步打造湿地周边的优良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做好辖区道路、绿化、河道整治等项目建设。提升文化环境,深入挖掘蒋村历史文脉、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力争实现“蒋村龙舟”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标。
第三篇:环境保护感受湿地环境保护
感受湿地
———同发明德学校
湿地是人类一个资源库,同时又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2013年6月17日我们班组织了1次湿地考察活动,师生们在工作、学习之余亲近湿地、感悟自然,大自然的美丽使我们对地球母亲的热爱油然而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深切的认识。
6月17日,我班组织37名教师和学生前往霍林河畔湿地考察。由我和万平老师带队.从学校出发,用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到这里,同学们一路走一路歌,好不开心。
湿地与森林同是国土生态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为地球的空气进化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保护好湿地,可以有效地改善区域气候,优化生态环境和城乡人居环境,真正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通过湿地考察活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增添了保护湿地、保护地球母亲的使命感。
此光盘为在线视频:
第四篇:植物对环境的保护作用调查植物对环境的保护作用调查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渐渐对植物对环境的保护作用越来越重视,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以下是调查出来的报告:
植物对环境的保护作用有: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绿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在没有日光时又进行呼吸作用吸入氧气放出二氧化碳,但是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比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要多很多,因此,总的计算是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空气中的氧气,所以人们在树林中散步会感到空气新鲜。
2.降低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不同的绿化植物能够吸收一定数量的有害气体,包括二氧化硫、氟化氢、氯、二氧化氮、氨、臭氧、汞蒸气、乙烯、苯、醛、酮等。
3.减少空气中放射性物质,树木的枝叶可以阻隔放射性物质和辐射的传播,并且还有过滤和吸收作用
4.植物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植物对水土的保持作用以森林最为突出,森林的存在,使雨水可以通过树冠缓缓下流,经地面的枯枝落叶渗入土中,减少雨水在地表的流失和对表土的冲刷。因此,河川上游有茂密的森林,就能涵蓄水源,使清水常流、削减洪峰流量、保护坡地、防止水土流失。此外,森林枝叶的蒸腾作用,使其上空的水汽增多,容易凝结成雨,减免干旱。
5.植物对土壤的净化,主要表现在对土壤中污染物质的吸收上,如植物对化学农药、毒性除莠剂、工业废水、废渣中的有毒物质等都能进行吸收,从而减少土壤中污染物质的数量。
植物以其特有的生理特性,在环境保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净化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还能指示监测环境污染,改善环境条件,在保护和预防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远不只此。植物能够降低噪声,减弱噪声污染。绿色的环境还能创造舒适环境,改善心情。另外,环境保护重在人人参与,发挥群众的作用。而植树造林,可以让大家见到环境保护的成果,改善环境,增强大家的环保信心与动力,更好地保护环境。由此可见,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用植物改善环境的发展前景也是相当巨大的。
第五篇: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ics65.020b65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1755-2008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constructionregulationofnationalwetlandpark2008-09-03发布2008-12-01实施国家林业局发布前言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湿地研究中心提出。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局湿地研究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崔丽娟、张曼胤、王义飞。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基本原则、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及其功能分区和建设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ly/t5132-1995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湿地wetlands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做成或成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区。
3.2湿地公园wetlandpark拥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湿地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兼顾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科普宣教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蕴涵一定文化或美学价值,可供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湿地区域。
3.3国家湿地公园nationalwetlandpark经国家湿地主管部门批准建立的湿地公园。4总则4.1基本原则
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应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防止湿地退化的基本要求出发,通过适度人工干预,保护、修复或重建湿地景观,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展示湿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要根据湿地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等进行统筹规划;根据湿地的地域特点和保护目标合理布局;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可以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分期建设。
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应重点突出湿地景观,保留湿地的生态特征;最大限度维持区域的自然风貌,体现特色;在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湿地自然景观和湿地人文景观营造时要因地制宜。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管理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应配备必要的管理巡护设备。参考文献
[1]赵学敏.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20-123.[2]崔丽娟,siephaneasselin.湿地恢复手册——原则·技术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崔丽娟,张曼胤,王义飞.湿地功能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06.19(3).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