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生态学对治理北京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启示
关键词:深层生态学;北京市;生态环境;治理
如今,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的丰硕成果时,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人们逐渐意识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将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作为我国首都的北京,就遭受了严重的环境威胁,春天的风沙,夏天的干旱少雨,冬天的雾霾„„恶劣的生态环境状况不仅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不便,而且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加快对北京市区的生态环境的治理,刻不容缓。
一、深层生态学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伴随环境运动和对生态危机反思而在西方兴起了深层生态学,特别是生态共生理念更具当代价值。1937年挪威著名哲学家阿伦・奈斯在《求索》上发表了《浅层生态运动与深层、长远生态运动概要》一文,正式提出了“深层生态学”这一概念,并第一次区分了“深层生态运动”与“浅层生态运动”的概念,标志着“深层生态学思想”的正式确立[1]。奈斯认为:“浅层生态学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只关心人类的利益;深层生态学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和整体主义的,关心的是整个自然界的利益。”奈斯在文章中指出,浅层生态运动关注的是污染和资源耗竭,中心目标是发达国家公民的健康和富裕;而深层生态运动则强调整个地球生物圈的平等,主张物种的多样性和共生原则,在无等级和无阶级差别的立场上反对污染和资源的耗竭。“深层生态学要追问环境危机的根源,包括社会的、文化的和人性的。在实践上,浅层生态学主张改良现有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深层生态学则主张重建人类文明的秩序,使之成为自然整体中的一个有机部分。”[2]奈斯将生态学发展到哲学与伦理学领域文章发表之后,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二、北京市的生态环境问题
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燕山山脉的交界处。北京的春、秋季比较短,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非常适宜人类居住,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北京的人口尤为密集,故此环境形势也变得十分严峻。
(一)水资源短缺
造成北京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有降水少,地表径流少;城市发展迅速人口稠密使得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而再生水的利用率不高,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也污染城乡环境。北京市环保局发布的《2013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3年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源水质标准,但水资源短缺和城市下游河水污染严重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城市下游不达标水体断面中化学需氧量、氨氮年均浓度值分别为70.0毫克/升和10.1毫克/升,与上年相比略有上升,总体呈下降趋势[3]。
(二)大气污染加剧
伴随北京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激增,汽车保有量急剧上升,对能源的使用量大幅度增加,废气的排放总量随之急剧上升,每年污染减排速度很难“跑赢”污染排放增量,环境负荷严重超载,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的排放成为主要的污染源。pm2.5成为超标最为严重的污染物,空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急剧上升,加剧了对臭氧层的破坏,南北两极的冰盖融化,引发了温室效应。另外北京上风向的河北、内蒙古地区植被系统被大肆破坏,沙化情况严重使得北京时常遭受沙尘的侵扰。
(三)城市土壤污染
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很多重金属污染源,尤其是电子垃圾也不同程度地对土壤造成砷、汞、铅等污染,大量排放的汽车尾气也间接加重了铅对土壤的污染,同时人类在农业中不当的生产行为,如过度依赖化肥和化学农药,使用未经处理过的污水灌溉农田,对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采取随便堆放和焚烧,这些不当的行为污染了土壤的生态功能,这些污染物又借助食物链严重威胁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和整个生物圈。
(四)城市垃圾污染
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的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大量新兴的商业区、居民小区的人口与日俱增,产生的垃圾总量不断攀升,可是与之相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滞后,处理管理机制也有欠缺。特别是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速度和规模,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要。
三、深层生态学对治理环境问题的启示
(一)树立经济发展的整体观念
深层生态学作为非人类中心主义,它强调的是整个自然界的利益。人的生活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时候,其活动必然会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限制。“人又是唯一有所预期,能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实现希望、想象和未来之梦的生命物种,人类对未来的投入,决定了人类摆脱生态危机的现实性和可能性”[4]。
人在经济活动中的目标不仅是指经济发展,还涵盖改善环境质量和维护社会公平的目标,是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基础上的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不能排除环境因素,更不能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分离和对立,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环境中,增长和衰退是此消彼长的,单纯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是一种病态增长,以公共环境和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的恶化为代价的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不能持久的。
当前社会中一部分人存在“先发展,后治理”的思想,使有关生态保护制度长期得不到落实。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就要实现人的价值观的转变,人只有意识到维护环境与自身利益的一致性,在强调尊重自然、突出生态价值的同时借助文明手段和法律来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
(二)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
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污染治理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目前针对我国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的现状,需要在环境保护中引入市场机制,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在新的经济模式中,企业的利益应包括社会利益、生命利益和自然利益。核算企业效益时,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的价值必须要得到确认,积极倡导用绿色gdp作为衡量经济效益的标尺。利用定价将自然资源资产化,改变自然资源被视为“无主”资源而被过度开发利用的局面。同时借助市场反应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和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的有机结合,在环保产业发展中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开发节能减排的高新技术,推广清洁能源。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体制,从经济上加大对环境破坏行为的惩罚力度,使之不敢违法违规,通过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的有机结合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三)政府做好宏观调控工作
当前我国部分地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既有盲目、无序、过度开发的自然的、历史的原因,也有体制不完善、改革不到位的深层面的制度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国的生态立法要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将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体来加以考虑,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各类灾害,进而构建一个标本兼治的大环境立法体系[5]。政府应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战略地位前提下,树立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从源头做好制度的构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做好环境资源的保护工作。
生态红线是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前提下,一定地域空间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所能承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在生态红线作为防护底线的前提下,把生态环境视为一种生产力,坚持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加快立法进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通过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提高资源开发使用成本,促进节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各级政府污染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工作责任制,完善各项监督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及时公布环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结语
环境治理是一项艰巨的长期性工作。为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切实享受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就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做好环境资源的保护工作。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实现北京的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参考文献:
[1]张小花,杨妮.《狼图腾》中的深层生态学思想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6(3):103.
[2]潘克栋.阿特伍德小说生态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12(5):94-97.
[3]北京市环保局宣传处.2013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eb/ol].[2014-04-10].http://www.xiexiebang.com/bjepb/323474/331443/331937/333896/395964/index.html.
[4]w.h.murdy.anthropocentrism:amodernversion[j].science,1975.
[5]赵建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n].光明日报.2012-12-25.
第二篇: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生态治理的启示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生态治理的启示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以前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对我国现今生态治理问题带来了巨大的考验,而生态社会主义是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追求目标,突出强调自然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本文借鉴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想阐述对我国现今生态治理的启示
关键字:生态社会主义;生态环境;启示
随着全球变暖、粮食危机、气候异常、环境破坏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的生存空间一次又一次受到大自然的警告。使人类认识到生态问题愈来重要,过去的过分注重经济发展俨然对大自然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生态社会主义就是从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的现实为出发点,有力的批判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人类过分的追求物质财富增长,对大自然过分的索取的观念进行了质疑。生态社会主义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追求目标,强调人与自然一元论,对我国现今处理生态问题有一定的启示。
一、生态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与理论基础
20世纪7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首先出现在德国,随着绿色生态运动的发展,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在整个西欧迅速崛起,在短时间内风靡欧洲,80年代才开始传入中国,经过90年代的启蒙期,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进入21世纪,生态社会主义研究在中国渐入佳境。
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第二个方面是当代的西方生态学、系统论以及未来学理论;第三个方面是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理论。[1]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周甜
首先,生态社会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的统一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的,并不是单一的索取与服务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演化过程。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问题不单单是自然问题,更是一种社会问题,其实就是上升到人类层面上的东西,人与自然要和谐的相处,实现人类自由的最终格局也是人类依附于自然并利用自然。
其次,生态社会主义坚持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最根本原因。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当代生态危机不仅是纯自然领域的问题,也是社会、政治问题[]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照康鸿,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总是过分地追求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这种资本主义的贪婪欲也是造成西方发达国家生态急剧破坏的催化剂,资本家对自然无限制的掠夺,超过了生态环境所能够承受的范围,造成生态失衡,而西方资本主义者在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却是生态危机转移,以经济转移为耳目,实际却把生态破坏转移到一些不发达国家,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将生态危机全球化,使问题更加的严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建立一个生态健康的大社会,而维护好我们所生活的大环境,人类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再次,生态社会主义最终结果就是一种社会井然有序、公平公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社会,有学者认为环境破坏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种社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王晓华会公平问题[],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上就是一种不公平的社会制度,永远存在剥削与被剥削者,永远有利益化在其中。而社会主义则追求的是一种公平主义,追求的是一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化道路,因此生态社会主义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上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我国生态问题的起源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增长,但是在增长的同时,我国的生态大环境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最明显的就是现今大城市严重的雾霾,北方与南方气候极端异常的现象,这其中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依赖成分,人们总是有一种先把经济搞上去,国力强大,生态环境可以再治理的心态,这其实是早期人们对整个社会大环境认识的偏差造成的。另一方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殖民,[]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应对生态危机的启示范楷西方主义国家把国家的一些制造企业引入中国,在享受到其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破坏,在加上一些监督部门监管不力,造成的大气、土壤、水质污染,这些后续的污染有些甚至是不可逆转的。
我国现今生态问题表现在许多方面,水土流失严重,90年代的统计数据,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土地沙漠化严重,草原退化严重,草原退化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扩大导致牧草产量持续下降;森林资源的锐减,现今中国的许多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多消费后人的森林资源;生物物种的加速灭绝,几乎每天都有几种物种灭绝消失;地下水位下降,过量的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再加上我国淡水资源匮乏,水资源显得愈来愈宝贵;大气污染严重,主要是工业废气的排放不达标所造成的;现今这种污染还有向农村挪移的现象。
这些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其实也是给予我们一种警告,西方的先进科技可以学习但是要辩证地看待,不能盲目地追求经济而把我们生存的家园破坏掉。
三、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生态治理的启示
首先,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我们更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提出要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说明我国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做不到的,资本家一味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改变不了生态危机这个关键性问题的。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并将其发扬光大。
其次,建立健全各种执法制度,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针对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企业要依法处罚,可以实行群众举报制度,以群众作为监督力量,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实行环境考核奖惩机制,使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深入人心。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第五,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着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杜绝污染严重企业向农村转移,彻底取缔土法选金等“15小”和“新5小”企业,关停一些工艺落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的小化工、小选厂、小烧结,促使乡镇工业进区入园。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生态能源和生态经济,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状况。深入开展矿业秩序治理整顿,严格实行矿山分类、分区管理,调整优化矿业结构及布局,压缩小型矿山的数量。建立矿山生态建设保证金制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治理修复关闭矿山生态环境。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林地、湿地。
第六,完善环境保护机制,切实把环境保护任务和责任落到实处。切实加强和改进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真正把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创先评优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完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把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和预算保障的重点。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机制。加强部门协调,完善联合执法机
1制,依法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督促有污必治、治污必清,切实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建立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建立灵活高效、协调有力的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开展生态文明观和环保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与环境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