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社会主义摆脱生态危机的主张及启示

《人民论坛》(2013年第23期)

王洪彬

【摘要】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摆脱生态危机的基础,资本主义制度是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依靠具有“生态意识”的人民大众力量才能摆脱生态危机,摆脱生态危机还应具有全球图景。中国可借鉴其中合理的主张,正确处理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促进全球范围内摆脱生态危机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危机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应对接连发生的严重经济危机背景下,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运动中产生的。其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试图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找到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化和全球化,生态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理论观点和政治诉求更加系统化,并成为一种广泛传播的国际性的社会主义思潮,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有关摆脱生态危机的合理主张,对我们正确认识和摆脱危机进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摆脱生态危机的前提和基础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当我们把世界传给我们的后人时,不能让它比我们接管它时更糟。但是,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正在日益加剧,我们正在强加于未来几代人的是一种令人可悲的遗产。为摆脱这些正面临的生态危机,应认识到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是每一个人都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人固然对生态系统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自觉控制自己的活动,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协调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保持地球上基本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人类才能生存和发展。他们主张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非暴力原则,并将甘地和马丁·路德·金作为斗争的榜样,用他们的话作为宣传口号。

当代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日益迫切,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有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良性互动关系,否则,建立在生态良好的基础上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应充分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和生态系统的一员,要采取积极的方式,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系统调节,把自然界和生态系统保全在良好的状态之下,把现代化建设和自然生态的关系纳入可调节的范围。要认识到城镇化建设对自然生态的影响是由人的活动引起的,有了这种认知,我们就会着力实现城镇化建设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协调,同时,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应该通过实践活动解决环境问题。

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

生态社会主义强调,分析全球生态危机应当把自然问题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联系起来,生态危机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以及生态殖民主义。首先,“私有企业经营思想的力量,在于它极端单一化,它认为生活的全部内容可以简化为一点—利润”。①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本质上是集中的、垄断的。少数垄断组织控制了许多重要工业部门的生产,从而导致“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两大严重问题。“过度生产”造成对技术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加强,生产越来越集中、人口集聚加剧,无节制的“过度消费”可能导致与自然界的承受能力脱节。“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的发展趋势造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引发生态危机。资本主义对科学技术的选择不可能以生态原则为基础,而是为了追逐剩余价值及利润的最大化。因此,为摆脱生态危机,生产和消费要服从于社会生态要求,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的同时,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的关系。为此,生态社会主义主张采取三个步骤:一是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他们自己的生态危机的理论,发动人们批判资本主义那种集中化、官僚化和违背人性、掠夺自然的倾向;二是在适当的时候创造条件解决所有制度的问题;三是在完成以上两步的基础上,把生产过程的分散化、非官僚化、工人管理三者结合起来,建立“稳态”经济的社会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揭示了生态危机的本质,将其根源直接归结于资本主义,把解决生态危机寄希望于社会主义。当代中国,为解决可能出现的生态危机,必须批判资本主义的惟利是图,批判工业化的盲目发展,批判技术统治论,批判窒息人们首创精神的企业官僚化的等级结构,防止发生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生态危机问题。坚持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理性的一致性,对资源的利用既有利于经济增长又能保持生态平衡,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相适应,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只有依靠具有“生态意识”的人民大众力量才能摆脱生态危机

生态社会主义特别强调“生态意识”,而且认为只有那些热衷于生态主义前途的人才能领导和推进这场变革。工人阶级既是雇佣劳动制的直接受害者,也是生态危机的受害者,只有发动广大工人阶级,才能消灭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从而最终消灭雇佣劳动,建成社会主义。同时,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工人阶级所追求的事业关系到人类当前和未来的根本利益,必须从全球的角度广泛团结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与他们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当然,生态社会主义明确地提出,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操纵下,已染上了追求异化消费的习惯,暂时还不能成为生态变革的主力;只有具有生态意识的“中间阶层”即中小资产阶级、激进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才能成为生态变革的新的领导力量和主体力量。由此可见,生态社会主义不是以阶级标准,而是以“觉悟和知识”来划分变革的动力与非动力的。很明显,这种认识和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存在根本区别。当代中国,可借鉴生态社会主义关于经济、政治和生态相互统一的民主政治思想,充分认识到摆脱生态危机是人民的事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人民群众在摆脱生态危机方面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充分发挥他们摆脱生态危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引导他们树立符合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摆脱生态危机,社会才能充满活力。事实上,广大工人阶级沾染上追求异化消费的习惯是因为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处于被动和受剥削的地位;他们到劳动以外的闲暇中去寻求刺激和发泄,正说明他们蕴藏着革命的巨大潜力。在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无产阶级取得当家作主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他们要求得到自身的解放,最终将废除导致“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的私有制。当然,还要防止出现单纯地强调所谓的“知识”和“觉悟”而不看其阶级地位的错误认识和做法,避免回到生态社会主义者“技术统治论”的老路上去。

摆脱生态危机应具有全球图景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工业化国家的财富,还有个人的财富,都是以剥削第三世界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主宰世界市场,导致第三世界空前的贫困化和危机化。因此,为了摆脱生态危机,要努力改变历史上形成的“以富裕国家对第三世界的剥削为基础的”权力结构或世界经济格局,不能搞“生态殖民主义”而犯下新的“生态罪行”,不能将有害于人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生产部门或工艺转移到第三世界不发达国家去;经济上不剥削、不掠夺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政治上不搞霸权主义而干涉它们的内政;发达国家必须懂得,没有第三世界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生态也会面临危机。

当代社会,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和深入。在此背景下,要像生态社会主义所主张的那样,要彻底摆脱生态危机,就应反对工业发达国家掠夺和剥削第三世界人民,尤其要反对对落后国家搞“生态殖民主义”,继续新的“生态犯罪”;发达国家要向第三世界人民提供“自我发展”的手段,提高这些国家自力更生的能力,帮助它们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等等。

当然,生态社会主义有关摆脱生态危机的主张也存在着诸多局限性。例如,把生态问题看得高于一切,只是立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可分离的关系来理解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这就自觉不自觉地用人与自然的矛盾取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从而必然导致否认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进而取消社会变革。此外,生态社会主义带有一定的理想色彩和乌托邦性质,缺乏实际可行的操作路径和依靠力量。因此,在理解生态社会主义摆脱生态危机的有关主张时,既要看到它对克服传统社会主义的弊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又要充分认识到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既要正确认识这些主张的借鉴意义,还要防止在摆脱生态危机实践中出现片面性。我们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论断为理论基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生态危机。

(作者为许昌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英]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75页

责编/丰家卫(实习)

第二篇: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生态治理的启示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生态治理的启示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以前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对我国现今生态治理问题带来了巨大的考验,而生态社会主义是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追求目标,突出强调自然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本文借鉴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想阐述对我国现今生态治理的启示

关键字:生态社会主义;生态环境;启示

随着全球变暖、粮食危机、气候异常、环境破坏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的生存空间一次又一次受到大自然的警告。使人类认识到生态问题愈来重要,过去的过分注重经济发展俨然对大自然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生态社会主义就是从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的现实为出发点,有力的批判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人类过分的追求物质财富增长,对大自然过分的索取的观念进行了质疑。生态社会主义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追求目标,强调人与自然一元论,对我国现今处理生态问题有一定的启示。

一、生态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与理论基础

20世纪7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首先出现在德国,随着绿色生态运动的发展,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在整个西欧迅速崛起,在短时间内风靡欧洲,80年代才开始传入中国,经过90年代的启蒙期,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进入21世纪,生态社会主义研究在中国渐入佳境。

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第二个方面是当代的西方生态学、系统论以及未来学理论;第三个方面是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理论。[1]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周甜

首先,生态社会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的统一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的,并不是单一的索取与服务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演化过程。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问题不单单是自然问题,更是一种社会问题,其实就是上升到人类层面上的东西,人与自然要和谐的相处,实现人类自由的最终格局也是人类依附于自然并利用自然。

其次,生态社会主义坚持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最根本原因。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当代生态危机不仅是纯自然领域的问题,也是社会、政治问题[]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照康鸿,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总是过分地追求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这种资本主义的贪婪欲也是造成西方发达国家生态急剧破坏的催化剂,资本家对自然无限制的掠夺,超过了生态环境所能够承受的范围,造成生态失衡,而西方资本主义者在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却是生态危机转移,以经济转移为耳目,实际却把生态破坏转移到一些不发达国家,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将生态危机全球化,使问题更加的严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建立一个生态健康的大社会,而维护好我们所生活的大环境,人类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再次,生态社会主义最终结果就是一种社会井然有序、公平公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社会,有学者认为环境破坏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种社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王晓华会公平问题[],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上就是一种不公平的社会制度,永远存在剥削与被剥削者,永远有利益化在其中。而社会主义则追求的是一种公平主义,追求的是一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化道路,因此生态社会主义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上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我国生态问题的起源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增长,但是在增长的同时,我国的生态大环境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最明显的就是现今大城市严重的雾霾,北方与南方气候极端异常的现象,这其中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依赖成分,人们总是有一种先把经济搞上去,国力强大,生态环境可以再治理的心态,这其实是早期人们对整个社会大环境认识的偏差造成的。另一方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殖民,[]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应对生态危机的启示范楷西方主义国家把国家的一些制造企业引入中国,在享受到其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破坏,在加上一些监督部门监管不力,造成的大气、土壤、水质污染,这些后续的污染有些甚至是不可逆转的。

我国现今生态问题表现在许多方面,水土流失严重,90年代的统计数据,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土地沙漠化严重,草原退化严重,草原退化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扩大导致牧草产量持续下降;森林资源的锐减,现今中国的许多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多消费后人的森林资源;生物物种的加速灭绝,几乎每天都有几种物种灭绝消失;地下水位下降,过量的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再加上我国淡水资源匮乏,水资源显得愈来愈宝贵;大气污染严重,主要是工业废气的排放不达标所造成的;现今这种污染还有向农村挪移的现象。

这些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其实也是给予我们一种警告,西方的先进科技可以学习但是要辩证地看待,不能盲目地追求经济而把我们生存的家园破坏掉。

三、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生态治理的启示

首先,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我们更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提出要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说明我国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做不到的,资本家一味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改变不了生态危机这个关键性问题的。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并将其发扬光大。

其次,建立健全各种执法制度,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针对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企业要依法处罚,可以实行群众举报制度,以群众作为监督力量,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实行环境考核奖惩机制,使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深入人心。

再次,生态社会主义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生态殖民的丑恶本质,戴卫·佩帕谴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这种生态殖民主义行为“环境的质量与一个社会物质财富的丰裕与贫乏是紧密相关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是通过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掠

[4]戴卫·佩帕.生态社会主义:夺来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环境,使之成为全世界羡慕的对象”。从纵深生态学到社会主义[M].刘颖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这更使我们国家要提高自身的实力,然而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还没有改变,集约型经营发展缓慢。这需要转变经济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由原来的物质资源消耗向科技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并且形成节约资源能源的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空间布局,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所在。

最后,生态社会主义认为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空间,我国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是人口众多十几亿人民对环境的索取同时对生态平衡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必须从自身做起,提高全民素质,要把环境保护时时刻刻放在心中,应该做这个社会环境的监督者与执行者,树立一种生态保护的新风尚、新理念,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一起抓,要养成一种生态危机意识,保护好生态环境,“要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学会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坚决禁止各种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要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以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率、降低环境污染为重点,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会,促进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2-19.

生态社会主义就是以生态效益为核心,追求的也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更是要保护好已有的资源与环境,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应有之义。

第三篇:海南生态环境的危机海南生态环境的危机

【内容摘要】

曾经美丽的沙滩海水、自然环境,近年来污水、农药、白色污染等因素,大大破坏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海南的旅游产业。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大学生,保护海南岛的生存环境,不但要从自身做起,也要呼吁广大群众积极保护海岛。【关键词】

生态问题,沙漠化,污染,对策

迷人的海水、雪白的沙滩、明媚的阳光以及旖旎的海底世界,提到海南岛,想必大多数人都会对以上美景脱口而出。然而,事物总有两面性,随着海南岛旅游业的大力发展,生态破坏令人担忧,种种问题随之而来。海南之树能否常青。带着以上问题,我开展了本次探究调查。

一、历史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终年气候宜人,四季鸟语花香,矿物、动植物资源丰富,石油与天然气蕴藏量尤其可观。所孕育的热带雨林和红树林为中国少有的森林类型,是开展科研、旅游和教学最理想的选择之地。海南岛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岛上四季常青,森林覆盖率超过50%。海南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阳光、海水、沙滩、绿色、空气五大旅游要素俱全,具有得天独厚的热带海岛自然风光。

二、现状

据走访调查,周围同学对海南生态问题的看法分为三类,大多数人为生态问题感到担忧,部分人认为生态问题还不严重,只有少数人表示不清楚。

其中,一位海口学生认为海南的环境恶化严重,小时候的天空很蓝,而现在受污染严重,夜晚能看到的星星也少了。另一位来自三亚的同学表示,在她小的时候,海南的冬天很冷,而如今的冬天却越来越温暖,冬天的痕迹也越来越小。

环境优美的海南岛,让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严重威胁,现在就海南存在的几种生态问题作简要介绍。

(一)沙漠化威胁

海南所处的纬度是世界的沙漠带,在这纬度上的地区大都为沙漠,如撒哈拉沙漠、沙特大沙漠等。海南的东、西部沿海岸均为沙质土地,肥力极低,如果不注意保护其植被及水源,肥力会很快丧失,引起土地退化、沙化,形成荒漠。在海南东部万宁、文昌沿海一带,近年来由于非法滥采乱挖钛矿、石英砂矿或锆英石矿等,造成大片沿海防护林和灌丛草地遭受严重破坏,并逐步演变成“人为热带海岸沙漠”,而最近几年来毁林养虾、毁林种果的现象相当严重,屡禁不止,导致了土地沙荒化加剧;在海南西部,尤其乐东、东方、昌江沿海一带,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更为严重,出现了更大面积的沙荒地。沙质地一旦肥力丧失,沙荒化,治理起来非常难,花费也是巨大的,而沙荒地,尤其沙漠的流动性非常强,它的不断移动会吞噬周边的大片良田,扩大土地的荒芜,它引起的风沙也会使海南优良的空气质量下降,进而影响到整个海南岛的生态环境。

(二)海岸线被海水严重侵蚀

近年来,海南省在经济开发建设中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十分严重,毁坏海防林、红树林、破坏植被、珊瑚礁、无度滥采河沙、乱排工业或生活污水现象不断发生,屡禁不止,致使海岸线不断被海水侵蚀,不断缩短,不但减少了海南赖于发展农业、海水养殖业、旅游业的土地、海湾、滩涂、沙滩资源,而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最明显的例子有白沙门与东郊椰林,由于南渡江河沙的过度乱采,使得白沙门海域不能适度得到河沙的补充而出现了好多海底暗沟及暗流,造成了好多海泳人的伤亡,导致曾经红火一时的白沙门海边泳场被关闭;东郊椰林海滨旅游胜地由于珊瑚礁的过度破坏,使得海水不加阻拦地冲刷沙滩,为了阻止海水进一步侵入,人们只好在海边筑起了一道水泥长墙,昔日美丽的海边风光不复存在。

(三)土地荒芜化威胁

农业是海南的支柱产业,随着果蔬种植业的大力发展,农药、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在宜耕地中留下大量有毒的重金属元素。在这种土地上种植的果蔬将含有较高的有毒物质,不但会影响其市场销路及价格,危害人们的健康,还会使土壤板结,土地退化而荒芜。

(四)水污染

工业生产、城乡人民生活、农业种植、淡水与海水养殖等都在污染海南的水源。海南虽然工业基础薄弱,较少污染环境的大型工业企业,但也存在众多的中小型工业企业,如制糖厂、制药厂、食品厂、农渔产品加工厂等,排放的废水、废液、废料或多或少都给相关的水源带来了污染。

(五)空气、噪音污染、白色污染等其他污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家用电器、燃气炉具等得到了大量使用,再加上城市的建设、工业、饮食业的发展,都会给城市带来噪音及空气的污染,而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会带来影响人们视觉及土壤功能的白色污染,这些都会影响到人们的居住环境、土地功效以至海南的农业及休闲度假产业。

三、措施

在保护海南的生态环境上,人人有责。作为大学生,我们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不乱扔垃圾,不污染河流。尽管海南岛没有重大工业,但餐厅、酒店仍会排出大量污染,这也是海南的主要污染源。其次,海南当局要对民众进行精神教育,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让其明白保护海南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印发传单、电视报道都是使民众加深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四、经验及总结

这次的的社会调查让我受益良多。来海南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对海南还不是非常了解的我,通过这次探究,不仅了解了海南的生态环境现状,也加深了我和海南岛的联系,加深了我对它的感情。在放假准备要回家的时候,曾经有机会见到5点钟的海南岛,柔和的天空,温暖的阳光,让人不舍离开。这样美好的地方,我相信谁都不想破坏了它。

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从自身做起,尽一份微薄之力,保护这片小岛。也呼吁所有热爱这片土地的人能够加强自己的责任心。众人拾柴火焰高,我相信只要每个人同心协力,海南岛一定美景常在。

第四篇: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教案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级政治教材第二单元的开篇章节,这节课的内容为后面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较好的铺垫作用,对于本单元的学习和理解非常重要。因为只有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变化,找出生态危机的原因,才能进一步认清形势对症下药;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我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生态危机的表现;懂得从古至今人与自然关系由和谐到不和谐的变化;理解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走近生活,畅谈生态危机的现象,提高学生观察与综合的能力;通过围绕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及造成生态危机原因等一系列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表达、评价、理解等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生态危机日益严重,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教学方法】

1、教法。创设情境,巧妙设疑,探究追寻。

2、学法。自主质疑,活动体验,合作探究。【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导入情境:教师先开展一个有关环境的“小问题,大道理”的游戏,然后展示配有诗歌的图片,激情导入新课。板书: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社会消费同生产一样,都依赖于自然资源,与此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近来兴起的绿色消费是一种绿色化、生态化的消费模式,是人类在对工业文明时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作出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追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的消费方式。工业文明为人类创造了丰富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自然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这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人们更愿意选择有利于自身身体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方式。绿色消费是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目的的、现代化的消费方式,是一种适度的消费。

参考文献

[1]朱洪强,黄健.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j].学术论坛,2011,34(12):15-19.[2]宋春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沧桑,2011(4):78-80.[3]张会伟.马恩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3(2):8-10.[4]宋开元,杨文选,杨艳.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j].经济研究导刊,2007,4:003.[5]黄斌.论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j].安康学院学报,2010,22(005):22-24.[6]崔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应有之义[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11-12.[7]李崇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j].湖南社会科学,2011,1:15-21.[8]邹德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及其启示[d].兰州大学,2010.[9]黄斌.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j].理论探索,2010,1:009.[10]赵成.当代自然观的生态化转向及其意义[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3(6):1-4.[11]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2008年,2008.[12]吴蔷.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及其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9:010.[13]陈墀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2007.[14]宋冬林.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探析[j].科学社会主义,2007,5:025.[15]栾亚丽.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基于实践生存论视阈的解读[j].湖北社会科学,2012(12):5-7.[16]贾军,张芳喜,沈娟.生态自然观与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反思[j].系统科学学报,2008,16(1):78-81.[17]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博士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