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现代农业建设的意见
根据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加强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现结合辖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市委提出建设都市区的发展战略,对于加快我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按照都市区总体发展战略,农业是都市区经济结构、社会功能、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都市区居民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供给,而且还要为都市区居民创造亲近自然的体验休闲场所和绿色生态环境。全区各级各部门要站在打造都市区和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快推进都市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贴近和体现高端服务业发展的理念,培育和强化农业对建设宜居城区、休闲城区、人文城区的生态支撑与保障功能,大力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产城融合,促进生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促进我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委建设都市区和区委继续实施赶超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服务都市区建设为导向,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工业的、景观的、生态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按照建设生态经济强区和高端服务业新城的要求,围绕都市农业示范区的总体定位,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构建要素集约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城乡融合、协调发展。
(二)总体要求
1.保障经济功能。以稳步提高全区菜篮子产品供应水平为目标,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优质安全农产品需求;用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理念组织农业生产和流通,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2.拓展生活功能。积极适应都市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度假休闲需求,转变农业发展观念,拓展农业休闲体验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把传统农业变成市民农耕文化体验农业,变成市民休闲度假旅游农业,变成都市区人文景观农业。
3.强化生态功能。充分重视农业的“生态环境价值”,利用农业吸碳放氧、净化环境、涵养水源的自然循环功能,规划、建设一批生态农田示范园和生态产业示范园,扩大生态林、果园和花卉苗木基地覆盖面积,发挥其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
4.提升景观功能。把农业作为都市区景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产业特色,按照“插花布局”的景观要求,实施菜、果、花、林、粮错位交叉布局,营造优美宜人的自然景观,促进休闲、旅游等农村三产的发展,推动城乡融合、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发展。
(三)发展目标
按照“优势产业向优势地区集中,优势地区优先发展,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的要求,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先导,以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由点扩面、聚面成块、连块成网,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错位、有序衔接的都市型农业发展新格局,形成城市与农村相互交叉、融合布局的独特都市农业景观,实现都市型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三生合一”,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效并举”,以及服务城市、繁荣农村、提升农业、富裕农民“四位一体”的目标。
三、重点工作
(一)加快推进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3.加强基础建设。加快以农田蓄水、保水、集水、节水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市农田有效灌溉能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发展旱作农业;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努力提高高标准农田比重,2011年改造中低产田5000亩。开展裸露农田治理工程,提高农田生态保障能力。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节能环保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扩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范围和实施面积;2011年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00万元。
4.加快土地流转。继续实施土地流转财政奖补激励政策,对利用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的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创新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土地预流转、土地银行等多种模式,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研究制定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方面的规章,建立土地流转行为规范约束机制,促进我区土地承包经营权快速、有序、健康流转。
5.培育经营主体。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向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推动我市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生产。2011年新建合作社5个,新培育市级示范社2个、区级示范社5个;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2家,总数达到30家以上。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制定奖补激励政策,引导和鼓励传统、优势、特色农产品积极创建品牌,提升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知名企业到我区从事农业发展,对项目符合都市型农业发展规划、投资规模大、能带动区域农业发展的企业,采取有针对性地扶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