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意见

一、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

“十五”以来,我市加大了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应用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尤其是农村通信基础网络、农经网和农村远程教育网的建设和应用取得了重要成果,为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的城乡一体化准备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条件。

(一)农村基础通信网络

以电信、移动骨干网络为主体的农村基础通信网络已基本建成,全市1166个行政村都开通了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实现了信号无缝覆盖,行政村电话覆盖率100%;实现“乡乡通宽带”,80个乡镇均可通过宽带接入互联网;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推进,到20*年全市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5%,实现3000余个自然村能自主收看30套以上电视节目。

(二)农村远程教育网

我省是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省,作为全国试点地区的*市从20*年起建立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即:“天网、地网、互联网、人网”四种模式。目前,已建立了覆盖全市80个乡(镇)的1*个视频会议系统;建立了地面卫星接收站1040个;建立远程教育播放点1171个,5768个播放分点;搭建了“远程教育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视频会议、实况教学、适时交互上网三大功能;构建了全市党校系统与中央党校联网教学通道;开通了“*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频道”;建立了市级远程教育资源中心。此外,在队伍建设上,市、县、乡三级已分别成立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办公室,全市所有行政村已建立了远程教育站点。

(三)农经网

农经网是市委、市政府为促进全市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而建立的农村综合经济信息服务专业网,是我市最大的政府涉农信息服务网络。从20*年开始建设,到现在我市农经网已建成1个市级农经网信息中心、7个县级农经网信息服务中心、80个乡镇农经网信息服务站;建立的我市涉农信息数据库包括政策法规、市场信息、实用技术、农业专家、涉农企业、农村劳动力、乡村旅游资源、气象信息等数据库;建成农经网信息发布平台,目前,日平均发布涉农政策、市场、科技、企业、旅游、气象等信息1000余条,信息总量已达120万余条;开发完成农村经济分析预测预警系统、农业专家服务系统、灾情综合速报系统、劳动力资源上报系统和电子政务办公系统等服务系统。

自农经网运行以来,在全市共发展信息员214人,包括市、县、乡三级的固定工作人员和各乡镇的种养殖大户、部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负责人以及部分市场联络员,负责完成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及服务的重要力量。现已形成了以市、县、乡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站)和涉农部门、农贸市场、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自主信息采集发布和服务体系。全市各级农经网深入农户、农产品基地、企业等开展信息服务达10万余次,直接促成全市农产品外销和招商引资总额5.4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四)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农业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

1.工作机制不够健全、人才缺乏、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相对滞后且整合力度不够;

2.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缺乏保障;

3.信息进村入户难、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区(县)之间发展不平衡,远不能适应我市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二、以信息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总方针,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实施“*中心城市辐射”战略,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的推广应用,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充分开发、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多种信息服务,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全面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良好的支撑体系、保障条件和服务。

(二)建设原则

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按照“统筹规划、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立足需求、突出特色、整合资源、讲求实效”的原则进行。根据我市涉农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现状,将坚持依托“两网”(农经网、农村远程教育网),综合利用“三网”(互联网、电话网和电视网),充分发挥农业科研体系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作用,实现信息和服务的进村入户的建设思路,推进*市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

1.依托农经网现有资源

农经网有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已完成市、县、乡三级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有严密的组织机构和较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具备良好的硬件环境,并开发完成信息上报系统、分析预测预警系统、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平台、电子政务办公系统等服务系统,应用平台建设初具规模;涉农信息数据库建设基本完成,具有强大的信息基础;已建成声讯服务平台、短信服务平台和一定规模的led电子显示屏信息联播服务系统,信息传播服务体系较为完善。因此,以农经网现有建设成果为基础实施*市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是最为便捷有效和切实可行的思路和办法。

2.应用农村远程教育网现有网络体系

*市农村远程教育网站点已覆盖全市100%行政村,并不断向农村自然村组和城市社区延伸。因此,应充分应用农村远程教育网的网络资源优势,利用其既有的站点强化面向全市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

3.充分发挥农业科研体系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作用

利用农业科研体系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农业和现代农业,实现产业化,推动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农业科技项目,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以乡镇农业“三站”为重点的农技服务体系,积极扶持民间科技服务组织建设,形成农业技术服务网络。

4.综合利用三网资源,实现信息、网络、终端相结合

采用多种形式的信息技术和服务手段,大力推广“三电合一”(电脑、电视和电话)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模式,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实效性、覆盖面和入户率。*市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物理网络将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网络资源,以搭建完毕的具有较高带宽和较完善管理制度的电子政务外网(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为主干核心层,以延伸到基层行政村的公网(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网络、数字电视网络等)为汇聚和接入层,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建设,又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按此整合模式,我市基本实现了市、县、乡、三级联网,初步构建起由市委远教办、政府涉农部门、广播电视、科研教育机构和通信运营商广泛参与的新农村普遍服务网络体系,启动“进村入户”的农村信息服务直通车。

(三)发展目标

到2*0年,实施完成“1311”工程,即:1—搭建一平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暨数据交换中心),3—整合三网络(电视网、电话网、互联网),1—建设1万个信息终端(led屏、等离子大屏幕、pc终端、语音终端),1—惠及10万农户。具体如下:

1.建设一个*市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即建设“*市涉农综合数据交换中心”。数据交换中心具备数据交换和分发功能,各涉农单位可通过该中心交换涉农信息数据。建立一个集全市农村综合信息发布获取、交换共享、深度分析、贴心服务及电子政务等应用于一体的涉农门户网站,提供信息浏览、查阅、发布等功能。

2.整合农经网、远教网站点,建成和完善*市农村综合信息传播服务体系。实现全市100%乡镇、行政村建有信息服务站点,每个站点有1名以上信息服务人员。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加快形成农村信息化建设与服务的投融资体系。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上,政府应起到主导的作用,加大资金的投入,各级政府部门要把农村信息化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专门资金予以支持。要积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通过投资引导和资金匹配等政策,鼓励各级、各部门积极争取资金,做大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规模。积极培育和繁荣农村信息服务市场,保护、鼓励、支持网络运营商和相关社会组织参与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由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等多元投资主体组成的信息化投资机构,开展针对农村信息服务市场的投融资业务。形成农村信息化项目的前期建设投入以市级财政投入为主,国家扶持、省级专项资金补助、区县配套为辅,之后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保障我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的实现。

(四)抓好各类培训,确保农村信息化建设人才需要

切实加强农村信息队伍建设,重点培训基层农业信息工作人员,逐步建立一支专业技术和分析应用相结合、精干高效的农业信息化队伍,使农村信息化队伍基本覆盖全部行政村,实现全市村村有信息服务人员。依托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各类农业信息网等,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信息化技能和转产转岗就业能力。建设一批面向“三农”的信息化培训基地,积极开发适合农村特点和农民需要的信息化培训课件、教材,并为培养农村信息技术应用和管理骨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