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生态循环畜牧业建设的一些汇报材料

一、当前“农牧结合”型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情况。全县存栏猪1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有36家,存栏生猪3.11万头,其中采用农牧结合、实行资源化利用的养殖场有31家(包括2010年治理的3家),存栏生猪2.96万,分别占86.11%和95.18%。31家猪场共建猪粪堆积发酵池1130m、沼气池和生化池5360m、污水池和氧化塘35900m,配套农田、林地等土地面积6670亩、鱼塘820亩。

二、推进生态循环畜牧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目前,制约我县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困素有以下几点:

(一)养殖观念落后。养殖户生态养殖意识较低,缺乏生态循环发展的理念。

(二)基础条件薄弱。长期以来,畜牧业受到资金投入不足的困扰,各项基础设施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地改观,特别生态利用等管网建设还相当薄弱,制约着生态循环畜牧业的发展。

(三)土地制约严重。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县,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之说。同时,土地流转又未能形成气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养殖和种植业的脱节。

3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一)强化生态意识,加快观念更新。生态循环畜牧业能否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要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激发他们建设生态畜牧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畜牧从业人员真正认识到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广泛宣传生态循环畜牧业的基本知识,提高畜牧业主体的技术水平,充分发挥畜牧业主体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推进生态循环畜牧业的发展。

(二)抓好功能区划,实现协调发展。要结合农业功能区建设,按照种植业和周边环境的承载量,科学规划畜牧业的布局和规模,大力推进农牧结合,发展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加快推进畜牧业用地规划,鼓励合理利用荒山、荒地、滩涂等发展畜禽养殖,有效突破畜牧业的用地瓶颈,拓展畜牧业发展空间,实现畜牧业和种植业、渔业、农村能源等产业的有机结合和资源循环利用。

(三)优化政策导向,夯实发展基础。制定推进建设生态循环型畜牧业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出台扶持农牧结合、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政策措施。对发展生态循环型畜牧业所需的管网设施、沼液肥水贮存池、槽罐运输专用车等加强财政补助。鼓励种植基地(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使用商品有机肥。凡政府投入资金扶持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生态规模养殖场(小区)、低产田改造和沃土工程项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茶园改造等项目和各类无公害基地(产品)认定等环节,都要把农牧结合、发展循环畜牧业作为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好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各类项目提升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