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规划先行 在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

加强生态文明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双流县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的汇报

双流县环境保护局

双流,成都市向南发展核心区域的近郊大县,县域自东向西三面环绕成都主城区,幅员面积1032km,辖21个镇、3个街道,人口90.3万。双流,西部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5年位居四川省“十强县”榜首,基本竞争力排名全国百强县第27位、蝉联西部第一,入选2010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中国产业发展能力十强县、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具竞争力20强县。

双流没有生态环境的先天优势,没有天然禀赋的地理条件,平坝、浅丘、深丘各占三分之一,生态空间较为狭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经济发展面临生态环境的严重制约和挑战,寻求经济跨越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优化协调成为一项新的历史任务。建设国家级生态县,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双流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开创可持续发展新局面而作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性、方向性选择。自2007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力争2—3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目标以来,双流始终把建设国家级生态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绿色和谐和可持续

2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加快空港现代田园大城市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作为促进产业升级,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高水平规划,高水准投入,高标准打造,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全力实施工业污染治理、大气环境治理、河流综合整治、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城镇生活垃圾处置、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及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噪声污染治理等“七大”环保工程;加快建设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细胞、生态文化、生态保护、生态人居、饮用水源保护“八大”生态示范工程,深入开展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环境教育“三大”全民环境友好行动。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县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2007年以来,我县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旅游百强县、四川省生态县、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县、四川省绿化模范县、四川省园林县城、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球生态宜居国际示范区最佳范例奖,并成为全国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县。2010年10月28日我县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县的考核验收,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通过国家考核验收的县,2011年4月,我县顺利通过了国家生态县公示,环保部即将正式公告。国家生态县的建设,使我县的发展战略思维得到了升华,发展方式有了重大转变,显现了我县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决心和曙光。一个“城在田中、园在城中、城园

交融”的田园城市,一个以产业新城、生态新城、文化新城、怡居新城、时尚新城为内涵的空港现代田园大城市,正以独特的魅力展造福双流人民。

一、生态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1、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县域内主要河流金马河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达标;杨柳河水环境质量由2006年的劣Ⅴ类提升为2010年的Ⅲ类,达到划定的水域标准;锦江水环境质量由2006年的劣Ⅴ类提升为2010年的Ⅳ类,2010年出境水质氨氮浓度较2006年削减了47.7%。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由2006年的295天提高2010年329天,优良率由80.3%提高到90.4%。声学环境质量全部达到划定区域、规定时间段的国家标准,持续保持稳定。

2、污染防治不断加强。2010年全县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3.5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100%,危险废物处置率100%,重点污染源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规模化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7.8%,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6.3%

3、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全县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29.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85m,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达19.67%,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比重达66.27%。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2个,国家级aaaa和aaa旅游景区各1个,县级以上

2人居活动生态小区66个、生态村107个、绿色社区4个、绿色学校62所、生态家园17887户,五星级乡村酒店3个,五星级农家乐1个。

4、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1.12亿元,比2009年年均增长15.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1209元、增长24.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5亿元、增长5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50元、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9030元、增长17%。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为3.6%,与2009年持平。三次产业的构成比由2009年的7.2:49.5:43.3优化为6.2:50.4:43.4。双流经济呈现出顺应现代产业发展规律的低污染、低消耗、高效益、高回报的良好态势。

二、生态建设的主要做法

生态县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党委政府的全力以赴,更需要企业的高度协同、群众的积极参与,通过全民动员、全民动手,确保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近年来,我县依靠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机制,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

(一)建立健全四大机制,形成生态建设合力

1、领导推进机制。成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分管领导任副指挥长、35个部门和各镇(街道)主要负责同志参与的创建工作指挥部和8个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工作

组;各镇(街道)和相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推进小组,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同志具体抓。县委、县政府两次召开创建国家生态县千人动员和再动员大会,县委书记和县长亲自动员,安排部署。全县上下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人大政协全力支持,各镇(街道)和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广泛参与,齐抓共建的良好工作机制,为生态县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监督考核机制。监督考核机制。强化各镇(街道)、各部门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节约资源等方面的职责和任务,进一步完善创建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加强目标检查、执法监督、效能监察,对创建工作实施专项考核,在所有评优选先中严格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不到位、措施不落实的单位和个人,坚决予以纠正;对因工作不力影响全局、出现环境安全危机、造成重大环境损失的单位和个人,坚决依法依纪追责,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建设工作。

3、多元化投入的市场机制。切实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作为县财政支出的重点,支持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与重建等方面。每年新增财力中约20%用于环境保护,环保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同时,通过bt、bot等方式,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吸引民间资金和社会资金参与环保项目和环保公益事业,为生态建设

提供资金保障。2007年以来,县财政投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资金达24.43亿元,社会投入资金达8.07亿元,每年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均在3.5%以上。

1、采用民间资本投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采用bot方式,引进民间资本2.7252亿元,先后建成了东升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期工程,华阳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航空港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期工程以及牧马山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收集处理能力15万吨/日。项目建成后由投资企业自行运营,运营期间县财政按污水处理量支付运营费,每年需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运营一定年限后移交政府。

2、政府投入配套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对镇级中小型污水处理站、村级污水处理设施以及污水收集管网,采取政府投资建设方式,先后投入13.264亿元,在所有的镇和集中安置小区建设镇级污水处理厂(站)和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能力共达4.285万吨/日,并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344.54公里。

3、企业自筹,政府补助建园区污水处理厂。对蛟龙工业港园区污水治理,采取企业投入、政府补助方式建设污水处理厂。2007年12月,设计日处理能力1万吨,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总投资1500万元、政府补助400万元的蛟龙工业港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随着园区的不断发展,园区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能力逐渐无法满足区域内污水处理要求。2009年,蛟龙工业港双流园区管委会提

出了建蛟龙工业港污水处理厂二期3万吨污水处理厂的方案,预计投资6000万元,排放标准提高到gb18918-2002的一级a标。2009年5月20日,县政府第七十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蛟龙工业港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并决定给予蛟龙工业港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1500万的资金补助。工程于2009年6月3日正式投入施工建设,9月底完成土建工程,11月底正式投入运行。

4、市场化运营污水处理厂(站)。我县出台了《双流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站)监督管理办法》,通过公开招投标形式,选择3家国内外管理规范、技术领先的营运公司,对全县镇级污水处理站、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及白河水质治理工程进行第三方运营管理;选择一家在线监测系统运营服务公司,对全县的在线监测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开创了全省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的先河。县财政每年投入的运营管理资金1400余万元。

4、联合执法机制。坚持依法治污、铁腕治污,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强制淘汰“五小”和“三高两低”等污染严重的企业。我县以“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为依托,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强化污染源现场监察执法,从严、从重、从快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及时处理好信访投诉,建立健全环保执法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并对在执法过程中遇到的职责交叉问题,县环保局经常组织县经信局、城管局、双流工商局、安监局、供电局等

职能部门开展专项联合执法。2006年以来,我县共开展专项联合执法行动80余次,限期治理工业企业47家,关闭搬迁工业企业217家,关闭“三无”企业达500家,关闭屠宰场72个,取缔小家禽宰杀场(点)180余个,实现了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完好率100%、达标率100%,全县未发生一起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同时,全力提高环境监察效能,按照分片区的管理模式,采取定期、不定期检查和抽查、巡查等方式对全县重点污染源污染防治设施和一般污染源的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进行检查,依托在线监控中心平台,实施污染源全方位监控,有效防止排污单位的违法排污行为,确保了我县环境安全。

5、公众参与机制。加强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监督作用,与双流电视台合作,在《双流新闻》后,开设《东升城区空气质量信息》栏目,在成都市郊县中第一个发布城区空气质量信息,实现了空气质量日报。通过双流县政府政府网络平台,及时对企业环境行为信息、环境影响评价情况进行公示。同时,出台了《双流县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员制度》,加强环保社会监督员和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公民争当环保卫士,赋予公众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目前,环保志愿者已突破1000名,并聘请了22名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县政风监督察监督员为我县的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员,对企业、行业、区域及社会环境保护

工作进行监督,畅通群众反映环保工作意见、建议信息渠道,提高环保工作的针对性,提高环境管理效能。

(二)统筹编制三类规划,夯实生态建设基础

我县生态建设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按照“全域双流”的理念和“四性”的要求,围绕打造空港现代田园大城市,立足城乡一体,科学编制覆盖全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引领我县生态建设。

1、科学编制《双流县生态县建设规划》。2007年聘请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编制《双流县生态县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08年9月县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规划》,同年10月县人大常务会作出《关于审议通过〈双流县生态县建议规划〉的决定》,《规划》纳入政府的正式施政重点,并以人大立法形式,予以法律保障。2010年对《规划》进行了修编,更具时代性、前瞻性、战略性,更符合国家生态县的规划要求。《规划》实施环境治理、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生态修复、人居环境等重点工程项目31个,计划投资37.71亿元。目前,已完成项目建设29个,其余2个项目正在建设中。

2、科学编制22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环境规划、107个生态村和58个生态小区建设方案,形成多层次、覆盖城乡、相互衔接的生态建设规划体系,从而使生态建设规划更具操作性、考核性

3、对城乡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进行了全域调查、系统考虑和统筹谋划,科学编制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生态人居专项规划和全县生态经济功能分区规划,以多层次、满覆盖的生态规划,引领国家生态县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三大生态产业

县委书记高志坚指出。作为全国“百强县”、四川省“十强县”榜首,双流经济经过了长时期高速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我们应该带头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推动生态县建设的首要任务,把培育高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作为建设生态县、打造空港现代田园大城市的主要支撑,主动融入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产业功能区建设,按照“西部第

一、全国一流”的标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直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新的提升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21

下一步,我县将以更高的要求、更严的标准、更实的作风,不断巩固扩大生态县建设成果,做到“既要有一流的经济,也要有一流的环境和文明,一流的品牌和形象,坚持环保与发展旗帜不倒”,努力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魅力空港、生态名城,把双流打造成为中西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典范,并向国家生态文明县的更高目标迈进。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