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优化政治生态问题
一、什么是政治生态所谓“政治生态”,指的是相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秩序而言的一种社会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和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以及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和作风问题,是基层执政、廉政、勤政、善政问题。
二、为什么要优化政治生态优化政治生态的根本目的,是营造风清气正、吏治清明、公平正义、干事创业的政治环境。当前,党内出现的形形色色的腐败现象,对现代化建设危害最大,对党群关系危害最大,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危害最大,对政治生态的优化危害最大,也最容易丧失民心。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优化政治生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应该包含着多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优化政治生态可采取以下措施。
三、加强政治生态建设的对策
一是要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干部作风建设是优化政治生态的基础工程。实际上,当前人们诟病最多的是干部的作风问题。优化政治生态的成效,既可以体现在思想作风上,也可以体现在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各个方面。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必须把思想作风建设摆在第一位,最根本的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上下工夫;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坚持群众路线,刹住群众反映强烈、危害大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作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执行民主集中制,不论什么人,不论哪一级组织,违反和破坏民主集中制都应受到严肃批评和处理;加强和改进干部生活作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自觉地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1二是要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政治生态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特性、意识形态传承等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对形成政治生态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相对于政治制度的刚性约束而言,政治文化的软性作用反而更具优化空间。从历史传统和地缘要素来看,各地政治生态的差异性也更多地体现在文化差异性方面,开放与保守、现代与传统,无为与有为,这些政治生态底色取决于各地官员的认知、情感、信念与价值观等诸多心理活动,构成了政治生态的区域特质。由于政治文化是可以塑造的,政治文化的变迁诚然会给党在基层执政带来影响,但执政党也可以努力引导、培育和塑造出一种现代的政治文化。因此,要最大限度发挥政治文化对党在基层执政合法性的支撑作用,主要的途径还是要引导、培育和塑造出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当前,迫切需要风清气正、昂扬奋进的文化环境,为优化政治生态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
三是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影响制约中国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一是我们面临着的自然生态失衡,即资源短缺和环境的破坏;二是社会政治生态失衡,表现为党群矛盾突出,因民主权益受损诱发的社会群体性事件增多。改善政治生态失衡,要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这是优化政治生态的必由之路。当前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四是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腐败是政治生态恶化的首要问题,优化政治生态首先要从加强反腐倡廉入手,这是政治生态良性发展的保障性要素。没有廉政,就谈不上执政为民;不反腐败,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一句空话。要想扎扎实实地提高执政能力,优化政治生态,首先要扎扎实实地遏制腐败。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密切联系群众,不断优化政治生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可以看作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我除腐、自我净化的一种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反腐败力度,苍蝇、老虎一起打,取得了明显成效,人民比较满意。
五是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地方政治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以及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漏洞是分不开的,完善体制机制是优化地方政治生态的中心环节。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于党在基层执政的需要而言,党在基层执政的制度建设还有许多领域和内容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这表现为政治生活的秩序化、民主化、制度化都还有一段较长的路程要走,政治体制改革还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而且政治生活中的制度通道容纳能力也滞后于社会公众的期待和要求。正因为如此,必须促进党的基层执政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基层民生政治参与制度、基层决策制度、基层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制度体系。目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群众看到希望了,但愿能够形成制度,坚持下去,人民会更加拥护和支持我们的党,向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进。只要能够长期坚持下去,我们的政治生态建设就一定会取得成效。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