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2008-09-02

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化“生态立市”发展战略,今年着重以开展“生态建设年”活动为载体,全力实施“生态建设十大工程”,让龙泉人真正走生态路、吃生态饭、创生态业。作为一名农业工作者,现就推进生态茶产业发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认识必须统一

历史悠久。龙泉产茶历史悠久,史载龙泉在三国时即已产茶,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岁贡“芽茶四斤”。清代张竹楠《梅移随笔》载:“龙泉西南二乡,产云雾芽茶,每岁清明后谷雨前,县令发价采办,额定贡茶24斤,色味双绝„„”。

优势明显。其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宜茶山地资源。龙泉素有“浙南林海”之称,森林覆盖率79.9%,生态优势明显,大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Ⅰ、Ⅱ类标准,在全国2348个县(市)环境评比中综合排名第八。全市有山地面积388万亩,其中坡度25度以下的低山缓坡约占30%,山地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非常适宜栽植茶叶,高山山地茶发展空间广阔。

其二,独特的地缘优势和气候、地质环境一是具有发展乌龙茶的优越条件。我市毗邻福建浦城县,与我国著名乌龙茶产地——武夷山区同属洞宫山系,气候、土质、生态等方面都与福建乌龙茶原产地颇为相似。福建省乌龙茶最主要产地——中国茶都安溪县,年平均气温16—21℃,年降雨1600—1800mm。我市年平均气温16.9—17.5℃,无霜期226—263天,年降水量

1564—1824mm。龙泉在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大大提高了乌龙茶生产的成功率。龙泉金福茶业公司引种和加工乌龙茶的成功,充分说明了我市发展乌龙茶的可行性。二是具有绿茶生产的“早采”优势。由于北面有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阻隔,北方强冷空气不易入侵,龙泉正常年份日平均温度稳定在10℃初始日在3月14日,比杭州早19天,比温州还早5天。绿茶市场流通注重早,“明前茶”的价格优势明显,同等条件下我市春茶开采时间可以比杭州等地提早近15天。“早采”提升了龙泉茶叶的附加值,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使龙泉茶业发展蕴藏了巨大商机。

成效显现。近年来我市注重特色发展,强化重点优势区域布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茶业,积极培育茶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着力推进“龙泉金观音”品牌建设。根据农业统计数据,2007年,全市茶园总面积达2.82万亩,其中特色茶叶面积3500亩。茶叶产量达到940吨,产值2406万元。拥有龙泉市凤阳春有限公司和龙泉市金福茶业有限公司和阳光农业公司3家丽水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凤阳春”、“白天鹅”两只浙江名茶,在省内率先成功开发了乌龙茶新产品——“龙泉金观音”,并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在杭州钱王祠举办“2007年浙江龙泉生态茶——迎新茶会”上好评如潮,被誉为“龙泉第三宝”。

2、观念必须转变

(1)茶叶发展悲观论。有些人认为龙泉茶叶发展几经波折,上世纪80年代初,全市茶叶面积达到5万余亩,兰巨、八都等重点茶区茶山相望,茶叶曾一度成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曾经辉煌一时的茶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却经不起市场风波,茶厂倒闭,茶农弃茶。一部分人因此认为茶叶发展没希望,大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现象。这种观念的形成一是没有客观分析我市上世纪80年代初茶产业衰败的原因,二是对茶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缺乏认识。笔者认为当年茶产业衰败的原因,其一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供销系统停止了茶叶收购,茶农断绝了销售渠道;其二是市场需求由大宗茶向名优茶转型,我市没能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导致茶叶滞销;其三是行业失管制约了我市茶业的发展。

(2)规模等同效益观。随着茶叶的发展,尝到甜头的部分茶农和企业在发展茶业的过程中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2)确保质量。在基地建设过程中要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严格执行基地建设申报程序,并做到早规划、早落实,确保基地建设质量。

(3)狠抓管理。在不同层面开展幼龄茶树栽培管理技术培训和抚育管理检查。

(4)注重茶园生态体系建设。通过技术规范、政策引导、宣传指导、部门协调等手段,着力加强生态茶园建设,逐步引导企业建立“顶带帽、腰系带、底穿鞋”的建园方式,通过实施立体复合栽培,形成林—茶复合型茶园,人为创造良好的多物种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