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摘要。中国农村经济如何实现突破发展。当前经济新常态代表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和总趋势,同时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突破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变,与农业生产的模式、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密切相关。在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改善农民的经济现状和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打破城乡经济二元藩篱,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完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对三农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机制

从古至今,三农问题备受重视,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受到社会各界持续性、长期性的关注。实现共同富裕的薄弱环节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当前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态势是新常态,农村经济的增长速度也在逐步放缓并趋于稳定;中国广大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农村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国民整体经济水平的前提,因此,必须及时发现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完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理应提上日程。

一、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依然是粗放型

当前大部分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依靠单一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导致农业产出效益极低。究其内因:一方面,绝大多数青年劳动力选择进城打工,留在农村的基本是老弱妇孺。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农民自身的文化程度不高,不能掌握有关农业机械化的科学技术,不懂得高效率的生产农作物,使得农产品的产出无论是在质量还是数量上均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而农产品不能有效进入市场直接导致经济收入水平偏低。究其外因:政府有关部门虽然积极帮助和引导农民转变经济发展主要依赖的模式,在由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农村基数庞大,某些偏远基层对政策执行存在偏差。目前所面临的现状是有相当数量的农户无法得到技术支持、资金投入,再加之缺乏经验,使得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不能形成产业化经营,在经济发展中只能选择传统的种植业和简单养殖。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二)过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程度的关键性问题,对此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为的是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缩小日益拉大的城乡发展差距,缓和日益突出的农村社会矛盾。但是某些地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忽略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的农村地区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大搞村庄形象建设。大面积的耕田、湿地、草滩、树木被宅基地的修建所毁坏,例如:我国陕北某一村庄占用20余亩地修建平房50间,目前仅有6户人家居住,新农村建设时期所修建的房屋利用率不足30%,而该村耗费数目不少的资金打造的篮球场、乒乓球桌等被常年闲置。最重要的是,破坏了生态环境和浪费土地资源并未使该村的经济得到突破性发展。在新农村建设时期,该村投入大量资金为农民建设了蓄养猪牛羊的大棚,但是由于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和解决农民所切实需要的技术问题,缺乏经验和专业指导的农户在养殖家畜时出现了牲畜大面积死亡的状况,这使得投入和产出远达不到预期的收益。综上分析,农用良田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负效应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大为不利的。

(三)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一段时期“重工轻农”的思想盛行,从而导致对农业投入的严重不足。伴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提倡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但在基层执行的过程中却动摇了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根本,整个社会对农业发展的掉以轻心使得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滞后,城镇化发展的加速进行也忽略了城镇化水平的质量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并未协调好农业的发展,而农产品的价格机制也打击了农民依靠农业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农民试图运用新技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所以农村经济的发展没能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大趋势。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农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的事实并未得到显著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既然存在制约,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依然未见缩小。

(四)农村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中国农业生产的实质其实是农民以农村土地资源为主要的开发利用,这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绝对性意义。人口的增长、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但是农村的耕地资源在不断减少,比如非农用地的建设、退耕还林等。但是,更多的原因有:第一,农民在利用土地耕作时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度垦殖、过量地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耕地资源的盐碱化、沙化和荒漠化。第二,一些重污染企业逐渐从城区迁移到城郊甚至乡村中,一部分企业将污染物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土地中。除此之外,农民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和不恰当处置,也导致了土壤资源的不同程度污染,可用的土地面积在不断减少。第三,受“打工经济”浪潮的影响,许多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而选择了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最终使得大面积的耕地被抛荒。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多重限制,我们急需完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5.

[2]谢梅.平坝县某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j].科协论坛,2013(6):138.

[3]侯玉亭.浅议新农村建设中的耕地保护问题[j].中国农垦,2007(7):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