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1987年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其中,提高人口素质对于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河南高等教育体制中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对人才培养,对提高人口素质,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功不可没。
【关键词】加快;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河南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民办教育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随着国家出台自学考试制度而得到发展。21世纪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飞速发展,河南省民办教育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由于河南省是教育人口第一大省,教育基础比较薄弱,民办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在社会认知、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办学水平以及总体布局结构上与国内同行相比,仍存在着—定差距。民办高校是河南省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通过对河南省民办高校的分析,能够剖析出河南省民办教育的发展的现状,找出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可持续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
1、思想观念陈旧保守。30多年来,民办高校的发展推动着民办教育的快速、稳步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贡献,分析主要受益群体,大多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及国内国有、民营企业。尽管如此,社会上对民办教育还是普遍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部分地区存在重经济、轻教育;重公办教育、轻民办教育的现象;老百姓对民办院校的理解和认识多数是停留在“职业”二字上;各级招生政策的宣传和导向,也会促使学生和家长产生民办教育是“二、三流教育”或者是“落榜生教育”等错误的观念和认识;近年来,高中毕业生选择上大学的人员数量在逐年下降,迫使用人单位片面追求“公办学院、高学历”毕业生。等等这些社会现象都使会促使学生和家长对民办教育失去信心,迫使很多民办院校陷入发展困难,办学难度加大的困境。
2、缺乏办学特色。从民办院校出现招生困难,生存压力大来看,目前,部分民办高校专业设置没有突出专业特色,没有充分利用民办院校的优势和特长,往往迫于生存压力,盲目开设新专业,妄想通过专业的时髦性吸引学生,从而达到扩大招生规模,在竞争中达到自保的状态。甚至有的民办高校忍痛割爱,直接停开优势专业,转向时髦专业。造成优势专业萎缩,变得没有优势;非优势的时髦专业异军突起,却又办不出特色。久而久之,整个专业结构缺乏衔接性和系统性,一定会造成教学投入成本加大,教学资源利用率低,一方面加重了办学的经济负担,还会造成生源数量下降,饮鸩止渴的状态。
3、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民办高校重点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性,不能总是运用“实践教学压缩制”。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有利于促进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然而,部分民办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数量过低,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设置实践课时。这样的民办高校突出理论教学,强调学生专业知识的笔试能力,造成专业技术实操含量不高,专业面过窄,专业设置一味强调完整性、系统性,最终培养出来的是高分低能,缺乏职业适应能力,缺乏综合素质的高校毕业生。另外,在教材的选择上,部分民办高校课程设置和选用教材的内容不相符;选择教材版本过时,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出专业知识的最新变化;部分民办高校课程结构与内容之间缺少弹性,缺乏设置合理的选修科目;还有的部分民办高校教材组织结构欠合理,缺乏教学参考书,缺乏有专业实践工作经验的人士作指导等现象。
4、人才培养模式落缺乏实践和创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能够充分体现出理论联系实际、工学结合的特点。也就是专业理论知识要与劳动过程相结合,与社会实践工作相结合。专业建设、人才培养都要围绕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而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都要基于实践工作的过程要求,进行优化整合,达到在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职业素质的提高。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体现以“服务社会为宗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不符合“理论联系实际、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学生接触不到生产实际,缺乏对实践技能的锻炼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成为空话。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某些民办高校,只是徒有虚名。
5、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在民办高校中,思想跟不上新模式的变化,教学方法保守落后、教师上课纯理论教学,教师缺乏实践性,仅凭一支粉笔一张嘴进行“满堂灌”式的技能传授;教师不能带领学生走进生产一线,缺乏对行业发展需求的了解,所传授的的技能都是脱离学生就业岗位需求的技能,缺乏职业性,培养的学生缺乏职业素养。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正所谓“没有优秀的教师,就没有优秀的大学”。然而,“双师型”教师不是在课堂上培养出来的,而是在生产实践的真实环境中,通过大量的实践工作锻炼出来的。在教师队伍的引进中,“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比较突出,这将不利于民办学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
6、实习基地利用不充分。民办高校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各院校在校内、校外均会设有实习基地。随着民办院校的发展,实训条件普遍增强,仪器设备的配置规格和档次实现了“高档化”、“精品化”的趋势。但是,据近期调查全国6所民办高校的大型设备得知,设备数量年年增加,利用效率却年年下降。实验室环境在提高,实训设备和仪器档次在提高,而让学生实践教学的参与度在下降。不少学生反映,对于学院的实训设备、仪器只是看见过、听说过,却很少亲自操作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就成了一纸空谈。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校外实训基地,因为学院自身没有办学特色,没有专业优势,缺乏吸引力,始终没有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合作机制,导致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从没有参加过校外实习,没有经历过校外育人的过程,没有经历过实践教学的工作经历,这将不利于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1]闫书华.河南省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动因及路径选择[j].克拉玛依学刊,2017(7)
[2]张晓惠.中原城市群民办高等院校资源整合研究[j/ol].中国成人教育,2016(15)
[3]闫书华.河南省民办高校发展的困境及出路[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