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考
党的**届**全会在全面、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农村发展形势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大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所以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作为、有突破,有特色、有实效,切实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面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现实而迫切的课题。只有深入研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具体情况,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质要求,在解放思想中求新路,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求活力,在科学谋划中求进步,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进一步明确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多数乡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一是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二是农村基础设施改善较慢。三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四是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较差。大部分乡村建设没有规划,农产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五是农民思想观念普遍落后。思想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六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大部分村集体经济收入很低,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因此,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质要求,结合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必须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
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情况看,应努力做到“八新”即
一是改革创建新体制,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进一步深化乡村财务管理、户籍、征地、规划、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探索建立城乡规划、产业布局、财税管理、投融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政策措施一体化的制度或办法,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在县城以及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推进城乡政策一体化、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进一步完善和实施新一轮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
二是创新建立新机制,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体系。初次分配由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积极建立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逐步提高重要农产品收购保护价的机制。二次分配则要向农村、农业和农民倾斜,即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用于农村的比例,提高预算内科研资金、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技术引进资金和技改资金用于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比例,建立健全农业投资较快增长机制。提高耕地占用税、土地出让金、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投入“三农”的比例,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收益较快增长机制。
三是发展壮大新产业,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实现农民的持续增收,必须要有产业支撑。只有不断发展壮大新产业,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农村,才能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优势产品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逐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同时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支持和鼓励农民发展特色种养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通过农业产业和非农产业双向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实现农村富裕。引导信贷资金合理流向农村,引导和支持商业保险业服务“三农”,引导企业和个人投入农业开发和农村建设。
四是规划建设新村镇,改善农村物质条件。村镇面貌是农村发展变化的直观表现,要改善村容村貌,规划要先行。要把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纳入区域总体规划和管理体系,以建制镇和自然村为单位进行村镇规划编制,在规划及其实施中做到“四个一”:即“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同时,立足宜居、方便、特色,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考虑承受能力。通过努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村镇发展新格局,切实改变农村生产生活面貌。
五是培养造就新农民,激发农民创业热情。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新农村建设呼唤新型农民,这在客观上要求广大农民要更新思想观念,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变“等等看”为“主动干”;强化自主创新意识,变“不敢想”为“敢闯敢冒敢试验”。因此,必须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要通过自学成才一批、能人带出一批、农民技校培训一批、职业学校培养一批、劳务输出造就一批的办法,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够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农民。
六是建立健全新组织,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村“小、散、弱”的生产方式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的瓶颈。要用市场机制的办法组织农民进入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从而激发起广大农民面向市场、自主创业的热情。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民发展行业协会、农民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七是切实树立新作风,提高基层组织战斗力。新农村建设是否能够顺利推进,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关键在农村基层组织。要结合“标兵”工程和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着力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努力提高服务广大农民的能力,以扎实的作风和艰苦细致的工作,不断激发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八是试点示范新典型,激发农村发展兴奋点。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的要求,重点建设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示范点,并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思路,让农民在试点中看到农村发展的蓝图,激发起广大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兴奋点,然后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开创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工作中应注意把握的五个重点问题。一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新的事业,要开展好,必须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政府不能包办代替,大包大揽,只能是通过引导,当好宣传员、服务员、督查员,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让农民成为真正的主体。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服务、引导、示范上,真正把好事做好,实事做实,使政府的主导地位充分体现,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实现群众由“要我干”向“我要干”、“争着干”转变。二是必须防止消极等待和盲目蛮干的倾向。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性,超越和阻碍发展都会产生不良后果。消极等待和盲目蛮干都是对待同一事物两种不科学的态度,都应摒弃和修正。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多财政状况拮据,而新农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于基础设施,非朝夕之功,一蹴而就。因此不能固步自封,消极等待,等靠国家支持或条件成熟后再搞,坐失良机,而要在现有的基础条件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条件好一点的乡村,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做到起点高,档次高,品位高;条件差一点的乡村,尽力创造各种有利条件,重点解决一些急需办,容易办的事,立足做一些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在小有进步,小有发展的情况下,不顾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的承受能力,铺大摊子,搞大规划,盲目蛮干,急于求成,好心变坏事,增加群众负担。三是切实解决好点面和先后的统筹谋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未来;既要谋求经济发展,又要谋划建设布局。在具体工作中必然起点有差距,过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就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而言,集体经济收入在10万元的村廖廖无几,农民人均收入处在全国和全省末位。特定的区情要求我们必须在点上重点突破,面上有序推进,先搞条件成熟的,再建条件较差的,把抓好示范试点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对待。在示范点选址时,优先考虑公路沿线,基础条件较好和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庄,高起点,高标准搞好村庄规划建设和整治美化,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切实感受到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从而达到示范引路,以点带面,推动整体的目的。四是明确总体发展和试点示范两个模式的原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一定要克服以城市规划建设模式为指导,按照城市的建设模式来改造。要做到三个符合:一要符合普通农民的利益,按照他们的愿望,引导和帮助改善生活环境;二要符合各区域的历史文化,重在建立一种适应现阶段农村和农民发展需要的运行机制;三是符合自然生态环境,达到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在模式选择上,充分考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地形地貌和风土人情,对山区依山就势建设“农家山庄式”新村;川水地区建设“田园风光式”新村;城镇周边村庄建设“精品小区”或“农民新村”;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古迹众多的村庄建设“历史文化村”。不搞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达到“标准不高水平高;造价不高质量高,面积不大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的要求。五是努力引导农村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相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进步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必须要进一步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从而激发农民改造生产、生活环境的内在需求,在推进农村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不断满足农民的建设要求,并力求使其在互相促进,良性发展。
努力探寻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路径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四)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着力点,加快构建农村科教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新体系。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一方面要提高在家务农农民的种田水平,另一方面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能力。要通过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努力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扩大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有针对性地培养为农村服务的人才,提高农民的科技含量,培养一批农民中高级技术工作,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效果。一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培育公民文化,提高农民参政意识。要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支出,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消除因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低而导致的农民政治参与的种种障碍。要培养公民意识,增强农民的政治主体觉悟。当前必须要尽快建立农民政治教育的培训机构,对农民进行公民权利和义务、民主启蒙、政治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使他们能进行有效地政治参与。二要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水平。由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政社合一的政体被打破,企业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扶持以及鼓励一部分人先富来,使中国农民在地区、行业、收入、权利等方面产生分化、分层,产生了众多不同的利益主体。有调查资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分化分层大致可概括为:农村基层干部、集体企业管理人员、乡镇集体企业工人、农业劳动者阶层、个体劳动者阶层、智力型自由职业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雇工阶层等八个阶层。这些不同利益主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然会从各自的利益需要出发。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大力发展各种富民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总之,现阶段各级政府和组织必须要坚决贯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发展和普及有线电视、网络等现代化的设备,提升广大农民对各种信息的接受能力,使农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参与政治。
(五)以健全村级组织为着力点,构建农村政权建设的新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村民自治制度。要切实提高农民代表的比例,尊重并保障农民充分行使选举权利,完善选举制度,保证农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同时加强人大代表同农民群众的联系,基层人大代表要及时反映农民要求和愿望,并积极接受农民监督。要构建制度化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要重视民意,让农民代表有更多的机会和渠道表达自己的意愿。加强对政府行政权力的监督和约束,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加强对广大农民基本权利的保护。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出发,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建设,以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为核心,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和村长,使农村“两委”班子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农民致富的推动者、建设新农村的组织者。进一步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
(六)以提供农村综合服务为着力点,构建农村社会保障新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了由政府领导,卫生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经办机构运作,医疗机构服务,农民群众参与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了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以县(市、区)为单位统筹,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形成了符合各地实际的统筹补偿方案,建立了参加合作医疗农民在本县(市、区)范围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现场结报医疗费用的结算报销办法;建立了有关方面和农民参与的以基金运行、审核报付为核心的监管制度;形成了医疗服务、药品供应等方面的规范,建立了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需要继续探索和完善稳定的筹资机制,进一步规范、完善财政补助资金拨付办法;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补偿方案,逐步扩大农民的受益面,不断提高农民的受益水平;加强农村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疾病检查、治疗、用药等方面的规范、制度及行之有效的自律机制,有效开展农村卫生机构及其服务行为的外部监管;切实加强经办机构能力建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能力。二是建立并切实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要切实采取措施,从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的实际出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对象范围。要实行动态管理,做到保障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要与扶贫开发、促进就业以及其他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生活性补助措施相衔接,坚持政府救济与家庭赡养扶养、社会互助、个人自立相结合,鼓励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生产自救,脱贫致富。加强制度建设,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申请、审核和审批程序,实行民主评议、社会公示、动态管理,做到制度完善、程序明确、操作规范;加强保障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资金安全。要统筹考虑农村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合理安排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努力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宣传普及工作,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进村入户、家喻户晓。要加强协调与配合,各级民政部门要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水平;财政部门要落实资金,加强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监督。与此同时,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制定养老保险出资办法,建立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三是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解决农民工的子女上学、工伤、医疗和养老保障等问题。当前,要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