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服务型政府思考
十七大报告在谈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确定了基本方向和目标。我们要扎实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一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是适应社会公共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社会公共需求是指社会成员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需要,它是市场和社会不能满足、不能提供的需要。社会公共需求的存在决定了作为社会公共机构的政府必须提供公共服务,包括有形的物品和无形的服务,如国防、法律与秩序、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等等。进而言之,提供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乃是政府的根本职能和本质所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公众不仅对公共服务的种类和数量要求越来越多,而且对公共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政府在市场监管、基础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弱势群体保护、环境保护、调节收入差距等方面的社会公共服务供给却不足,使公众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必须要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和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以满足公众的需求。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十七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解决好居民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扩大,科教落后,公共卫生滑坡,公共安全失效,社会保障滞后,资源日趋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障碍。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实现政府管理模式的根本转型,也就是说政府在继续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政府强化其以前被弱化的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促进经济与环境、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应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严峻挑战的需要。经济全球化对政府管理的挑战之一就是,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乃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政府管理的挑战主要体现在,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现代社会公共事务的极度复杂化,且变化迅速、时限性增强,这就要求政府必须不断强化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求政府比过去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对迅速变化的、复杂的环境做出快速、及时有效的反应。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获取、传递、沟通比以往更方便、更廉价、更快捷,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不断增强,打破了长期以来政府对公共信息的垄断,这为公众广泛深入、普遍参与公共管理活动提供了便利,要求政府管理活动进一步公开化、透明化。政府要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推进市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经济市场化程度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市场已取代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发挥起基础性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应该转变自身的角色和管理方式。具体而言,在市场经济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就应该完全退出;即便是在公共服务领域,也可以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政府所需要做的就是以宏观调控为重点,以弥补市场缺陷、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基本着眼点,为各种所有制企业、各类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为全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二、重新准确界定政府角色,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解决政府管理过宽、过细而造成的职能混乱、机构臃肿和效能低下等问题,关键是要准确定位政府在市场和社会中的角色。提供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乃是现代政府的根本职责和本质所在,政府的角色定位应该是掌舵者和服务者。基于这样的定位,政府就需要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首先,调整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还权于市场和社会,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与社会化,真正做到该管的事政府坚决管好,不该管的事政府不要过多干预。其次,调整政府职能体系中经济职能与其它职能的关系,使其各个职能之间彼此分工、相互协调,突出重点,从而构成完整统一的职能体系。具体而言,就是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三、改革科层制,构建新型政府组织形式。一是压缩层级,实现政府“扁平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管理层次的重心移向高层,对一大批中层机构和人员进行裁减或转移,缩短高层与基层的距离,为基层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创造空间。二是按照精简、高效、统一原则以及决策、执行、监督分离协调的要求,整合政府各职能部门,使之更趋科学合理。三是引入竞争机制以及私营部门的先进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使政府更具灵活性和更有回应性。
四、创新行政运行机制。在行政管理运行中,行政决策和执行是其中最为经常和频繁的行为。行政决策与执行的好坏不仅体现行政运行机制是否合理科学,而且直接反映政府效能的高低,决定整个行政目标的实现。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就必须对传统的行政运行机制进行改革与创新。首先,行政决策要具备完善的组织系统做保障。行政决策必须借助高科技的物质手段,如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决策过程中要有基层组织、专家学者以及广大公众的广泛参与,要有一个科学规范的决策程序,要强化决策责任。其次,建立一个综合有效的行政执行运行机制,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建立强有力的行政执行机制。通过明确行政执行责任,强化行政执行协调,简化行政程序,使上级的决策得到准确快速的贯彻执行。二是建立有效的行政效能监控机制。在保证行政决策科学规范的前提下,通过法律、党纪、监察、公共舆论等各种手段对行政执行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以保证行政决策及时地达到预期目标。三是建立快捷的行政执行评估机制。建立计算机网络,改革目前的统计制度,以使行政执行的状况迅速、准确地反馈到决策中心,并及时做出调整。四建立规范的行政执行培训、考核机制。五是建立完善监督体系,强化人大监督、专门监督、社会公众监督,形成监督合力,促进政府效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