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建设实践思考
今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以“三农”工作为主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我区按照省市的部署,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的办点示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谈几点认识。
一、我们的主要作法
今年以来,我区按照中央、省市的统一部署,全面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在工作中注重把握了如下几条:
一是坚持老百姓着急的事先办。在新农村建设启动之初,我们通过调查,并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发现增收难、行路难、看病就医难等问题是目前群众最为关注的焦点,为此,我们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村公路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今年以来,我们对区内重大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对老化的水利设施进行了改造,对重点渠道进行了硬化,确保了农民旱涝保收;积极争取通村公路计划并迅速组织开工建设,使农村出行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全面加强了乡镇卫生院的功能,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农民参合率达76.7%,使农民生病能得到及时医治。实践证明,新农村建设只有真正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建设原则。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搞“一刀切”,而是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根据区位优势、资源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来确定各村的建设定位。对于人口集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村庄,实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使之成为中心村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对于有一定特色或形成主导产业的村庄,进行合理定位,加大扶持力度,使特色更特,形成特色村;对于经济基础较差、区位优势不明显的村庄,在进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时,挖掘资源优势,培育主导产业,增强经济实力。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我们感觉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立足乡村特点,因地制宜,不搞盲目攀比,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三是坚持以点带面的工作方式。办点示范是我们长期形成的推动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为了把“点”办好,真正起到带动“面”的效果,我们在办点过程中特别注重了办点经验的可推介性。首先在点村的选择上,我们注重了点村的代表性,而不是将经济条件最好的村作为点村;其次在办点的方式上,我们不是由政府包办,政府只适当扶持,主要是搞好指导和协调;最后在经验的推介上,我们没有生搬硬套,在建设标准上不要求整齐划一,而是重点推介点村在发动群众、筹资、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我们认为办点示范只有真正积累了可看、可问、可学、可推的经验,才能切实推动面上的工作。
四是坚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我区是一个农业大区,也是一个财政穷区,建设新农村光靠政府的投入显然不现实,必须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群众参与,对于鼎城籍在外有志之士支持家乡新农村建设的,区财政按不少于15%的比例实行奖励配套;对于群众自身受益的公益事业建设,在当地群众自愿投工投劳的基础上,区政府奖励补助水泥等建设材料。此外,我们还经常组织老乡联谊会、老乡恳谈会等活动加强与在外鼎城籍老乡的联系,鼓励他们支持家乡、建设家乡。今年以来,我们共接受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折款1091万元,群众自愿筹集资设资金1040万元,自愿投工投劳10万个,有力支持了我区新农村建设。我们认为,只有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才能在制度和机制上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3、要强化人才支撑。建设新农村主体是农民,关键在人才。一方面,要加速推进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建议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国家负担范围,不断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同时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和乡土人才的培训力度,可将农村45岁以下的党员、乡村干部、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群众作为农村乡土人才的重点培养对象,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分别培养成农村经济型人才、农村科技型人才、农村领导型人才,快速增大乡土人才总量。另一方面,要强化激励机制,对优秀的乡土人才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对愿意到农村发展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以吸引各类人才回流农村。
4、要强化组织支撑。要大力推进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精简机构人员,转变乡镇职能,完善乡镇功能,把该有的权力还给乡镇,做到责任和权力相一致,真正发挥乡村两级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要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中介组织,乡镇可根据本地特点成立专业合作协会,村可成立村民理事会,把一些乡镇承担的服务职能交由中介组织来办,让农民自己管理自己。
5、要建立长效机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机制,有计划、分步骤的实施。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政策倾斜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国家要制定可操作性的措施,做到让基层心中明白、方向正确、操作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