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多经产权资本思考
全面掌握电力多种经营的产生、发展与多经企业基本情况,是正确确定电力多经企业资本性质的基础。电力多经企业的产生、发展与原始资本的形成是一步步走过来的。电力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电力企业在解决安置待业青年就业初期,就把发展多种经营同改革电力企业的管理体制有效的结合起来。年10月确定了在全国电力企业中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年又进一步确定了“电为核心,多种产业,三大支柱,协调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并明确了“电力多种经营要向产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截至年国电公司统计,多经企业中全民职工总数为27.7万人。
一、关于多经企业现有产权资产的分析
在计划经济时代,电力集体经济的诞生和发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前,主要形式为小集体和“五七”合作社性质的劳服企业。改革开放后,出于安置电力系统无业职工家属、待业职工子女和分流主业富余职工需要,电力集体企业发展为“大集体”的形式。总体而言,这类以劳动就业为宗旨的企业,性质属于集体所有制企业。后来就演变成多种经营企业(简称多经企业)。限于当时历史条件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主办或扶持单位大多一厢情愿地提供了创办所需的资金甚至实物及无形资产,提供的方式五花八门,多不规范完备,造成了电力多经企业在财产所有权这个根本问题上,一开始就“先天不足”——产权模糊。
正因为集体所有制存在着无法回避的弊病,现在需要重新确定自己的产权归属。目前有一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谁投资谁拥有产权。从资产的原始来源入手,无论企业总资产发展到多大规模,只要当初投资主体是国家,就应界定为国有资产。这也成为即将进行的主多分开改革中极富争议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种观点有失偏颇。这不仅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价值、剩余价值和劳动财富理论相去甚远,而且有悖于我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大以来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到剩余价值论,乃至劳动财富论,无不强调:活劳动中,包含着诸多生产要素,比如人的劳动、技术和管理等。电力多经企业假如能够产生财富积累,总资产能够得到增加,必然是包括资本、劳动、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党的十六大一个很重要的政策突破,就是确定了必须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所作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和资本都应该得到社会同等程度的尊重,所有者的权益都应得到同等程度的保护。所以这种仅就资本谈资本,而把劳动、知识、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排斥在外,界定集体所有制企业产权的做法,无疑是对集体所有制企业劳动者创造价值财富的一种否定,是对其劳动积极性的一种压抑。如果这个问题认识不能有所突破,电力多经企业的改革将难以平稳操作。劳动者为此付出的改革成本将会更大。
二、关于多经企业的产权改革思路
主多分开是电力体制改革的必然之路。由于电力多经企业相当多的是集体所有制形式,所以改革方案的切入点和落脚点都应放在产权改革这个关键环节上。
“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体制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休经济”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给我们指明的方向。党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根据我国现行的政策导向,电力多经企业改革的具体出路可以归结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根据“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原则,国有资本退出,只有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都退出,中小型集体企业直接改制为非公有资本参股的股份制民营企业。
三、关于多经企业改制的具体方式建议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第三,员工股份总和要在新股份制企业中占控股地位。如果企业是基础佳、产品市场好、员工素质高,不如一步到位,将国有股本、集体股本全部退出,改制为非公所有的民营企业。这样做能使员工和企业紧紧结为命运共同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积极性。
第四,企业经营者要持大股。“持大股”,系指新的股份制企业中,经营层中高级管理者相对要持有较多的股份,具体比例随实际情况而定。目的是让高层管理者殚精竭虑搞好企业,实现企业股本的保值增值。■
作者简介。卢炳根,高级经济师,参加电力系统工作三十六年,长期从事水电施工、发电、供电企业管理及多经企业管理工作,有较全面的理论专业基础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