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一强三优思考

从年开始,**电业局以创新的模式、实现“一强三优”现代供电企业为目标;以创一流同业对标为载体,将全面一体标准化体系认证与同业对标相结合,提高了供电企业综合竞争力。

一、实施全面一体标准化认证管理取得的业绩

1.实施全面一体标准化认证为管理创新提供了突破口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发展深入,实施全面一体标准化认证正是供电企业寻找管理创新的突破口。**电业局自新世纪引进iso国际标准体系以来,在竭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同时,将企业安全管理和提高供电质量纳入全面质量管理和全员业绩考核中。实现了设备连续安全稳定运行3000天的安全记录,创清洁、经济、高效和安全的电能商品形象得到客户群的认同。在营销管理中,实施了以服务促收费策略,一举治愈陈欠电费沉疴顽疾,陈欠电费全部结零,受到了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的嘉奖。

2.实施全面一体标准化认证强化了同业对标工作

创一流工作一直是**电业局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他们以全员业绩考核为主线,用指标评价企业,用业绩考核各级经营者,以此推进创一流同业对标工作。该局在总结以往达标经验的基础上,摸索出了最佳实践和管理创新的现代管理模式。在对标考核评价中,坚持动态管理、过程控制、持续改进,使企业在良性循环中持续、稳定、健康、和谐发展。

3.实施全面一体化标准认证搭建了管理平台

随着市场化的深入,**电业局借助于全面一体标准化这个平台,整合企业内部各种管理体系,理顺各体系之间关系,使同业对标、安全性评价、标准化管理、科技进步、教育培训、三文明建设、业绩考核等多体系在全面一体标准化轨道上运行,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执行力。

4.实施全面一体标准化认证优化了和谐供用电环境

**电业局将客户作为关注焦点,根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需要,调整工作定位。通过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持续改进,提升客户满意度。根据客户要求和期望,将服务向人性化延伸、向品牌化延伸、向社会化延伸。正确处理好供电服务与电费回收的矛盾,实现了当期和陈欠电费结零,盘活了**市企业间30多亿三角债。“以客户为关注焦点”,已成为**电业局构筑和谐供用电环境的重要途径。

二、实施全面一体标准化认证的有效运作

1.发挥企业领导在体系有效运作中的关键作用

**电业局的领导通过营造环境、实施管理评审、运用方针和目标导向作用,激励全员参与,使体系在企业内全面、系统、规范、有效地开展。他们通过引导和培训,把持续改进的理念融入到员工的思想上,让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到持续改进的重要性。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局领导深入生产经营一线,了解体系运行情况,鼓励员工反映问题、提出改进建议,针对体系运行的现状采取控制措施。

2.发挥企业员工在体系有效运作中的主导作用

**电业局以先进文化、科技进步为基础,加强对员工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员工对质量改进形成和保持一种共同的观念行为,能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同企业产品质量、成本、效益和客户利益联系起来,有效的激励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持续改进,使员工创造出超水平的业绩。

3.建立全面一体标准化工作方针和目标

**电业局在动态管理和改进过程中保持体系有效运行,建立了全面一体标准化工作方针和目标。对企业日常涉及到的过程、产品和一般改进问题,结合具体情况寻找差距和潜在的原因。对于企业涉及到较大范围和整体的改进,充分利用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数据分析和顾客反馈等多方面的信息,寻求改进机会使体系有效运行。

4.建立全面一体标准化有效持续改进机制

供电企业标准化体系总是处在适宜-不适宜-适宜、有效-无效-有效这种无限循环的动态发展状态。因此,**电业局针对持续改进工作的特点和需要,从工作机制、改进需求、效果评价、再次改进等环节入手,建立基本工作规则和程序,使企业生产经营在规范有序的持续改进中良性发展。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供电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窗口,**电业局以提高供电质量、确保安全生产长周期和优质服务为重点,坚定不移的执行“风险可以防范、失误可以避免、事故可以控制”的方针,实现安全生产稳定的能控、可控和在控。由于优质服务工作具有长期性和易波动性。**电业局员工“以客户为关注焦点”,养成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的良好习惯,形成严谨的工作态度。本着既不违背行业法规,又不损害客户利益,以公正、客观的原则调解纠纷,积极维护供电秩序,形成了“关爱企业、关爱他人、关爱自己、关爱家庭、关爱社会”的良好风尚,营造出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环境。

8.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

随着农村经济活力的释放和农业的发展,**电业局积极探索方便灵活和及时高效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他们将全面一体标准化认证理念,引导于建设和服务新农村。在建设坚强电网的基础上,做好“十一五”农村电网发展规划。在建设方式上,做到以人为本、珍惜民力,节约土地、林木和通道资源,注重减轻农民负担。做好不同电压等级之间的衔接,与各级政府搬迁脱贫计划、村庄建设规划相协调。按照“完善体制、创新机制、规范管理、持续改进和巩固成果”的步骤,消除体制上的障碍和相关政策壁垒。进一步理顺农村供电所的管理体制,强化制度建设,加强规范管理和示范窗口建设,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照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