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扒窃犯罪及打防对策
扒窃犯罪是在公交车上的主要犯罪类型之一,在城区发案中占有一定比例,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此类犯罪虽然一次盗窃数额并不很大,但影响极坏,对个人冲击较大,已经成为民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影响,必须狠狠打击。
一、扒窃犯罪在社会上造成的不良影响
扒窃犯罪极大地损害了失主的利益,有的举家拼凑,购置冰箱、彩电未进商场,现金被盗;有的务工一年,在回家途中却被洗劫一空;有的考生钱包连同准考证一并被掏,耽误报考。由此产生的不满怨恨,全方位发泄,派生了诸多不和谐事端和对社会的不满。2004年秋天,我在某医院亲眼目睹一农村妇女,陪同脸色腊黄身患重病的丈夫,来市里求诊的5000元救命钱被掏,男的瘫坐在地上无耐的流汗喘息,女的哭天嚎地,其状惨不忍睹。
二、公交车上扒窃犯罪呈现出的规律特点
(一)流窜作案,地域特征明显。从抓获的扒窃分子看,扒手籍贯特征明显,本地与外地人员各自为战。作案人员主要以西北、东北及西南部分省份人员为主,本地扒窃人员以城区周边乡镇人员居多,外地扒窃人员春冬季和夏季旅游期居多,异地流窜作案明显。聋哑人员及妇女所占比例较大,往往以自身缺陷、语言交流障碍、携领幼儿等充当“挡箭牌”,阻碍正常的盘问审查,企业蒙混过关、逃避处理。
(二)惯犯居多,团伙作案突出。扒窃人员均无固定职业和收入,“两劳”释放人员所占比例较大,约有70%的扒窃人员系被司法机关多次处理但屡教不改的惯犯,大多文化层次较低,染有不良恶习,以扒养赌、以扒养嫖、以扒为生趋势明显。常以团伙的形式出现,在选择线路、物色目标、实施扒窃、转移赃款等各作案环节均有明确分工。
(三)手段专业,作案手法娴熟。扒窃案件多发生人多拥挤的车内或站点,在大庭广众之下实施,主要扒窃现金、手机、卡票等易于隐藏消费转化的有价物品,扒窃动作娴熟,作案时间极短。扒窃作案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以掏袋、掏包、割包、拎包等手段实施,工具多采用镊子、刀片。伎俩主要有“抱腿子”、“打招呼”、调包等,趁乘客注意力分散而下手。反侦查意识强,往往选择客流量大、乘坐拥挤的线路车辆,快偷快撤,辗转迅速。
(四)流行行话,联络通用暗语。扒窃分子为便于同伙之间的联系、隐藏身份,在相约作案、组织掩护、逃离现场或转移财物时,大多使用暗语、黑话传递交流信息或意向,如“背口诀”、“碰托”、“擦托”、“抽签”、“钓大鱼”、“条子尾巴”等。扒窃分子行语可分为四类,“打飞轮”,即专门在公共客运车上作案;“挤车门”,即不乘车,在登车时制造拥挤,伺机下行;“溜地皮”,即专门在商场、闹市、聚会馆所及其附近公交车站点寻找目标;“蛊惑人”,即在站点或在公交车上设局伺机作案。
(五)区位集中,作案目标选择性强。公交扒窃案件发案最多的是商贸市场、旅游景区、医院学校和交通枢纽的途径点、线,这些线路客流量大、线路长、站点多,且途经市区繁华路段,成为扒窃案件的“重灾区”,这些线路发案量约占总数的90%,站点发案最多的主要是繁华商场闹市区,行人集中,采购匆忙,钱物较多,易于作案,约占案件总数的76%。老年妇女、青年女学生等势单体弱群体易成扒手作案的首选对象。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三)加强专业力量建设,练强反扒本领,提高破案攻坚的实力。反扒是一项风险性较大的工作,要求反扒队员必须具备丰富的反扒经验、过硬的反扒本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针对我市专职反扒警力较少,兼职反扒民警缺乏实战经验、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及时补充一批新生力量加入到反扒队伍中来,通过以老带新、模拟演练、实战磨练,不断提高抓获现行、审查挤挖、侦查办案的水平,不断提高打赢对手的实力,牢牢控制斗争主动权。
(四)加大经费投入,配齐技术装备,加强长效打击的物质保障。针对公交扒窃犯罪分子作案手段机动化、智能化的特点,加大对反扒工作的经费投入,尽快为反扒民警配备用于跟踪追捕的专用车辆、用于收集和固定证据的微型摄像机、用于行动联络的对讲机以及化装侦查必备的技术装备,为实施精确打击、长效打击奠定坚实的保障基础。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和谐正气的社会风尚,全面提高群众的自防意识和能力。通过新闻媒体宣传防扒知识、公交车张贴防扒标语、播放防扒警示录音带等方式,提高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大张旗鼓地宣传公安机关打击扒窃违法犯罪的成果和决心,营造严打的浓厚氛围。对与公交扒窃违法犯罪作斗争和积极协助公安机关打击扒窃违法犯罪活动的人员给予表彰奖励,让和谐正气深入人心,逐步提高群众的参与度,使扒窃分子陷于过街老鼠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