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钢厂建设的思考
[摘要]。本文针对城市钢厂建设面临转型升级步伐缓慢、节能减排与环保滞后、地方政府力推钢铁企业搬迁、城市居民更加关注环境等问题,重点分析城市钢厂建设滞后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规划和投入不足、理念和管理差距等产生原因,提出转变观念,主动顺应生态文明发展大势;环境经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绿色发展,打造成为都市的名片;加大投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全员行动,实现钢铁让城市更美好等推动城市钢厂建设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城市钢厂搬迁转型节能环保
一、前言
城市钢厂是指坐落在城市中心或者附近的钢厂。根据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的统计,全国70多家大中型钢厂,位于省会及直辖市的有20家,城市钢厂39家。随着我国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笼,钢铁产业生产力布局和调整规划出台,钢铁产业调整成为钢铁行业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一件大事,划明确“有序推进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钢厂转型或搬迁”,2014年,列入搬迁城市钢厂有青钢、重钢、杭钢、石钢、合钢等5家,传闻中将要实施调整的南钢、济钢,搬迁调整一下子成了化解钢铁产能过剩和解决环保问题的根本。然而,钢铁企业是否有能力满足搬迁调整所需的巨大资金需求。搬迁后城市和企业能否真正实现转型升级的目标。城市钢厂还有别的路可走,回答是肯定的,唐钢、太钢等城市钢厂成功转型升级案例给出答案。虽然规划中本身没有“一刀切”的意思,但是作为城市钢厂必须以低能耗、低污染、大循环的生产方式,谋求与城市和谐共生之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钢厂建设面临问题
1、转型升级步伐缓慢。主要表现在一些城市钢厂对转型升级缺乏全面规划,难以有条不紊实现企业转型升级,部分企业仍然在走依靠扩大规模摊薄固定成本的发展道路;发展以规模扩张为主,重引进、模仿,轻自主创新;城市钢厂与城市因为价值趋向、节能减排和环保的矛盾日益扩大;企业转型的方向有限、选择不多,区域内其他产业承载能力不足,钢铁企业转型发展的举措也存在同质化和重复建设的问题。
2、节能减排与环保滞后。主要表现为一些城市钢厂能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占用了城市大量的煤炭、电力等资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一些城市钢厂环保设施落后,粉尘、噪音、废气、废水等各类污染物的排放与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存在差距,影响城市环境,去年20个发生雾霾的城市中,17个城市有钢铁企业,环保问题已经成为悬在城市钢厂头上的一把利剑。
3、地方政府力推钢铁企业搬迁。主要表现为一些城市钢厂发展与城市功能定位出现偏差,传统的制造业已经逐渐淡出主流经济领域,而金融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兴起。对于这些城市而言,钢铁行业已经不再符合其城市发展定位和未来规划;一些地方政府希望用搬迁后留下的靠近市中心的土地来发展房地产行业,从中获取土地出让金和高额税收等;传统钢铁行业形象与生态城市发展不协调,政府监管日趋严格,实施严格环境执法。
4、城市居民更加关注环境。主要表现为随着经济发展,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城市居民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更大期盼,更加关注自己身体健康、更加关注自己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城市居民环保意识和法制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主动参与到对环境监督之中,并对身边的污染说不,最特出的是我国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城市钢厂已经被居民区包围,因污染引发矛盾越来越明显。
三、城市钢厂建设滞后原因分析
1、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学习西方经验,本身是为了避免走弯路,可是我们一些人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污染是伴随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西方发达国家曾经也是从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上走过来的,因此,一些城市钢厂对于污染有一种“心安理得”心态,认为哪个钢厂没有污染,要想彻底解决节能减排和环保问题谈何容易,节能减排和环保投入会消耗成本,在当前钢铁行业严峻形势下,钢厂已经是入不敷出,怎么可能在这些项目上投入,更何况生态环境只是个面子工程而言;地方政府对城市钢厂的污染能怎么办。钢厂企业性质是国企、甚至是央企,要我们搬迁作为地方政府你有能力做到。钢厂投资都在上百亿、并且有庞大职工队伍,在倡导和谐社会背景下,你地方政府能奈我何。
2、存在规划和投入不足。规划是企业走向成功重要一环,在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战略,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钢铁产业生产力布局及调整规划等一系列关于钢铁行业未来政策,陆续出台,为我国钢铁企业指明发展方向,但是,一些城市钢厂没有准确把握时机,始终在观望、在思考,在是否需要建、何时建设封闭式封闭料仓、煤仓和皮带通廊。地方政府真的会严格执行新标准吗。不能完全满足环保新标准真的会威胁到生存。他们始终在与政府、未来进行博弈。一些城市钢厂技术研发投入不足,这不仅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落后于《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十二五”期间达到1.5%的目标;资金不足难以有效支撑转型,企业经营效益差,贷款难、贷款贵,难以为转型升级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3、存在理念和管理差距。做任何事,理念决定高度。一些城市钢厂发展理念始终停留在追求装备升级、规模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等初级阶段,没有将绿色钢铁、环境经营等作为企业发展战略,造成这些城市钢厂从管理到投入、从观念到行动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企业不愿意在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上下功夫,短视行为明显,企业一切活动始终围绕企业自身大生产;在管理上,没有强有力支撑绿色发展措施和手段,在生产和环保工作上,一手硬、一手软,绿色经营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纳入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没有真正落实到企业各项管理之中,城市钢厂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大。
四、城市钢厂建设对策与措施
1、转变观念,主动顺应生态文明发展大势。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强调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明确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对冶金建材行业的要求,钢铁工业要严格控制总量扩张,优化品种结构,在品种开发,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进展。布局调整和产业升级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主旋律。今年,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十分苛刻,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已经成为钢铁工业能否生存的关键因素。同时,总理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因此,认清当前形势,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快速行动起来,顺应生态文明发展大势,这是城市钢厂生存发展基础,也是一个以社会责任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必须做到的事情。在环境危机“倒逼”城市钢厂生存的问题上,宝钢董事长徐乐江曾经说过,“对宝钢这样的央企,地方政府一定会加大环保监管力度。如果环保问题解决不了,解决不好,让你搬迁,你就没有理由留下。”
2、环境经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环境经营是指企业将环境作为经营战略的要素,将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采购、开发、设计、制造、废弃物处理等环节将与环境问题相对应的战略逐渐具体化,减少在经营活动中所带来的环境负荷,并力求使其最小化。它与企业环境管理区别在于一个是组织对环境问题所实施的管理运营,是一个全面的、整体的、战略的概念,另一个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因此,城市钢厂从企业环境管理提升到环境经营战略层面,是城市钢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2009年8月,宝钢提出“环境经营”新体制,公司积极践行“环境经营”理念,专门策划了《环境经营工作推进方案》。2011年5月,宝钢在业内独家发布《绿色宣言》和《产品环境声明》,成为宝钢环境经营战略的行动纲领。并且建立了环境经营组织体系,以项目推进为载体,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使低碳经济、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环境经营项目成为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力支撑。
3、绿色发展,打造成为都市的名片。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阶段的转换,传统的钢铁行业与城市发展定位出现较大矛盾,生态文明建设让城市环保压力加剧,处理问题矛头直指高排放钢铁等行业,“搬迁”成为处理城市钢厂的手段,其实不然,钢铁生产并不能与环境污染直接划等号,一方面没有钢铁企业也并不意味着城市的污染程度绝对会降低。以北京为例,被视为严重污染源的工业企业先后搬离了北京,但在此之后,北京的空气质量非但没有好转,雾霾反而日益严重。另一方面,城市钢铁企业并未加重城市的污染程度,以唐钢为例,唐钢却经过一系列环境改造成为了唐山市的“绿洲”。唐钢厂区内的绿化率达到50%以上,厂区的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这些数据均好于唐山市区的整体水平。可见,城市钢厂只要经过一系列环保改造和厂区治理之后,钢铁企业不仅没有成为拖后腿的污点,甚至可以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亮点和名片,完全能够实现与城市的和谐发展。在生存倒逼梅钢发展的今天,梅钢以绿色形象融入城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突破,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快整治厂容绿化环境,控制废水排放和固废处置,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切实增强环境保护综合水平,全面防范环境风险,一方面使公司成为“清洁式、绿色型、生态化”的工业典型,真正与城市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使公司能为南京这个传统重工业城市在转型升级中积累经验、提供样板。因此,走绿色发展道路,创建一个处处是景观、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业教育基地,成为城市亮点与名片是城市钢厂建设有效途径。
第二篇。对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载体,更是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实现自我教育提高的有效途径,它即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有利于改善城乡的环境面貌,建设生态文明,更有利于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紧紧
围绕治城育人和城乡共建两大主题,以提升文明程度为目标,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截止目前,全市建成三级文明单位424个,占单位总数的近90%,哈图布呼镇两届被评为全国文明乡镇,全市已连续三次通过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城市的验收,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按照地委年初的工作要求和市委三届四次全委扩大会提出的工作目标,**市力争于2010年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自治区文明城市标准很高,包括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等七大内容,要实现创建目标,推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我们的工作任重道远,还需要树立信心,作百倍努力,更要从现在开始,做好以下工作:
一、围绕创建工作统一思想认识
创建文明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靠哪个部门能单独完成的任务,而是需举全市之力,上下齐心协力谋大发展,才能得以实现,要把创建工作同推动提高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发展水平结合起来,同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服务水平结合起来,同凝心聚力、实现市委三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建设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工业强市”,与建设文明富裕、和谐新**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大发展,要充分发挥文明委成员的作用,调动全体干部、职工参与精神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形成机制,狠抓落实,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丰硕成果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围绕提升素质,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公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四有”新人,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提升文明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在抓好每年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的同时,把“一日”三文明教育工作贯穿于全年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好文明学校教育阵地的作用,特别是各街道办事处的文明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以市民群众教育引导、以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为内容,抓出成效,办出特色。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网站、广播、电视等媒体舆论宣传、引导监督的作用,弘扬正气,传播文明,曝光陋习,引领风尚,在全社会营造起讲文明、讲礼貌、知荣辱、树新风,争做文明**人的良好氛围,市文明委拟在明年春天组织开展一次道德模范评比表彰活动,充分挖掘先进典型,大力宣传推广,以此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以达到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目的。
三、围绕优化环境,打造诚信**
诚信即是一种承诺,也是一种美德,一个城市有了诚信,就会有发展的空间和活力,要把诚信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抓好抓实,在打造诚信**上,要有新举措,着力构建以市场准则为基石,制度健全,管理有序,覆盖广泛的社会信用体系。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个人诚信为重点,以做好服务窗口,执法部门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农村信用联社等部门的诚信服务建设为抓手,大力开展诚信部门、诚信企业、诚信经营户、诚信公民、信用乡镇(村)模范还贷户的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典型引路形成“人人参与,共铸诚信”的良好局面。工商、执法、教育部门,信用联社要积极做好宣传牵头,引导作用,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以丰硕的成果树立文明诚信**新形象,推动诚信**建设工作。
四、围绕“六大”创建,加强日常管理,提升创建水平
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三级文明单位424个,占单位总数的近90%,其中自治区级62个,地区级129个,从数量上看,地区级以上文明单位只占创建数的48%,从结构上看,城区单位占比例较大,农村只占17.5%,所以,加强文明单位日常监督管理,提高创建质量,重视侧重农村创建工作的指导极为重要。一是要总结经验,形成一套对文明单位监管、检查、指导、管理,各级领导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二是要坚持对三级文明单位实行动态管理,对一些领导不重视,群众活动少,经济效益差,管理工作滑坡的文明单位予以清理摘牌,维护文明单位的声誉;三是坚持深入基层,分类指导,定期检查文明单位开展工作情况,巩固创建成果;四是加强文明单位监督,除单位自行公示外,坚持对新申报和届满的单位在媒体或网上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扩大监督面;五是发现亮点培育典型,力推一批领导重视,环境优良、群众参与积极性高
,业绩突出社会信誉高的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再上新台阶,以此推动全市创建工作的扎实开展。
五、围绕乡村文明建设,抓好农村创建工作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紧紧围绕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来开展,结合今冬明春开展的科技支冬活动,要重在巩固“五清”工作成果上下功夫,在促进乡村文明上作文章,要充分发挥农村团组
织、妇代会的作用,以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除陋习、树新风、铸诚信为内容,组织农村青年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宣传活动,把“四在农家”、“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有效载体,规范创评,抓出成效,要通过建立规范的先进典型的光荣榜、星级榜,列入农村宣传文化墙等形式,广为宣传创建先进典型,激励农牧民群众争创文明户,争当新农民,丰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内容,推动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
六、围绕培养下一代,做好未成人教育工作
协调做好未成年人教育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工作内容,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下一代,把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的接班人作为工作目标,创新载体,探索方法,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丰富德育教育,德育实践的内容,在实践中要重视学生品德教育和老师师德养成,达到以师德带生德,以生德促师德的效果,在工作中要加强与关工委、教育、文化等主官部门的统力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注重发挥学校主阵地和社区家长学校的引导作用,总结挖掘未成年人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案例,并及时加以推广。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教育新格局,推动未成年人教育的健康发展。
第三篇:对中心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考以人为本,高起点可持续地加强城市建设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在城市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行为需求,让城市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一、以人为本是城市发展的内在
要求
(一)以人为本是城市的本质要求。
聚人为市,化市为城,城市是以空间和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征,集约人口、经济、科学化的空间地域系统。作为人们聚居之地的城市,无论是从城市的起源、形成、发展的演化过程看,还是从现代城市的构成要素看,其主体是人,本质都是人在城市的活动。因而城市不仅是建筑、交通、生态、产业等系统在空间上的分布,更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集合体。城市的任何功能要素都离不开人的活动,人的需求随社会财富增加变化并不断满足的过程,也是推动城市发展的过程。因此,城市的这种本质特征决定着城市客观上必须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
(二)以人为本是城市内在规律的集中体现。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构成城市的基本要素,而以人为本则始终贯穿在各要素之间,并集中体现城市运行的内在规律。
1、以人为本是城市规划的必然要求。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综合部署,是政府实现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目标,合理引导和控制城市发展的最为基础的方法和手段。回顾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轨迹,可以说,城市规划的最大功能在于通过对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城市的合理布局,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宜居宜游宜业环境。可见,城市规划最终涉及到的是人,人民群众在城市的生活品质、幸福感受、舒适程度以及各种需求目标的落实等,必然反映到城市空间环境中,需要城市规划统筹安排并最终实现。这方面沿海发达城市的成功经验给我们带来了有益启示:比如在高起点规划指导下,深圳畅通的道路、优美的公园绿化、配套的公用设施、开敞的广场空间及公众游憩设施等,使城市居民享受到了城市发展的成果;上海浓墨重抹精心规划打造的外滩,已成为世界驰名的游览胜地和城市名片;大连、青岛、珠海等城市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城市生态环境优越,展现出了独特魅力神韵,为群众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生活条件。这些城市的共同点在于,只有编制高起点的以人为本规划,科学配置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学习、交往、休闲等活动空间,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规划,也才能真正体现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引领性、实用性,并指导建设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魅力城市。因此,以人为本是城市规划的必然要求,城市规划是实现以人为本目标的载体,并通过规划实施,在城市空间布局中满足群众的行为需求,尊重人的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是城市建设的客观反映。城市建设是通过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包括道路、广场、市场、公园绿化、体育文化、市政、环卫等多项内容,而每一项公共设施的服务对象归根结底都是人,比如城市道路、广场、市场、停车场、公园绿化等为群众提供了出行、休闲、健身、娱乐的公共空间,提升了群众的生活品质;城市供电、供水、排水、供气、环卫、体育、文化、旧城改造、居住区开发等公用设施直接服务于群众,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城市污水与垃圾处理、空气净化等改善了城市人居化境。因此,城市建设是以人为本的客观反映,是为群众提供完善周到细致的综合服务,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搞好城市建设,才能使城市与人、城市与自然、城市与时代的发展和谐统一。同时,城市建设搞好了,经济发展了,也提升了群众的生活品质。
3、以人为本是城市管理的根本宗旨。城市管理既是一种行政行为,更是对群众的一种服务方式。现代城市管理已由过去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维护城市秩序,规范群众行为,保障城市建设成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另一方面通过人性化服务,宣传城市建设政策,增强群众城市意识,争取群众更多地了解城市发展状况,从而更加理解、支持城市建设,使每位群众最终都成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因此,城市管理不管是行政行为或是服务行为,都是针对人开展的管理活动,人才是城市管理的根本对象。城市管理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符合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三)以人为本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当前城市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对城市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城市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并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现实选择和必由之路。以人为本讲求立足改善群众生活质量,科学布局各类资源,创造宜居宜游宜业城市环境,其内涵不仅是提高城市吸引力、
承载力、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先决和前提条件。坚持以人为本,可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的保证。
二、加快城市化进程中脱离以人为本的经验教训
安康北靠秦岭,南依巴山,位于陕西省南部,毗邻川、渝、鄂,境内生物、矿产、水电、旅游四大资源丰富。全市辖1区9县200个乡镇(办事处),国土面积2.4万
平方公里,总人口300万。2008年gdp233.8亿元。全市城镇人口92万,城镇化水平31%。安康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2万。
近年来,我们立足资源优势,抢抓一系列重大历史机遇,经济发展全面提速,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市面貌有了较大改善,城市建设进入到突破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安康城市化建设由于受经济、用地、交通等因素的制约,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在脱离以人为本方面存在着一些教训和缺憾。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规划意识不到位
上海、深圳、东莞等沿海城市的规划起步早、起点高,规划的前瞻性、引领性较强,特别是在编制规划时充分考虑了民本思想,注重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注重挖掘城市特色资源,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注重广泛吸纳公众参与,使规划具有了生命力。安康的城市规划编制,96年才开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起步晚,起点低,缺乏融山亲水的有机思考,缺乏统揽山水林城的大手笔规划和空间布局。同时,城市详规、控规编制和城市道路、广场、产业布局、市政、绿化、防灾、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居住区开发、片区改造等专项规划编制中,也没有很好地研究人在城市的全面发展,未能充分体现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民本规划理念,编制的规划也欠缺公众广泛参与,从而导致规划在引领城市建设、构建以人为本的山水园林城市方面,离既定规划目标差距越来越大,达不到城市建设的实际效果。
(二)城市基本功能缺失
沿海发达城市建设资金充裕,城市载体功能较为完善配套,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市民提供了宜居宜游宜商和健身、游憩、娱乐、消费的公共空间。安康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由于城建资金短缺、建设用地少等因素制约,在坚持以人为本,优先考虑功能,突出亲近百姓,体现人文关怀,切实从方便市民、让市民受惠的角度出发,把解决市民生活细节问题作为大事来抓方面,仍旧十分欠缺,城市公共空间不足,设施不配套,基本功能缺失,导致城市承载力不强。重点表现在城市广场、市场、公共停车场短缺,布局不尽合理,引发交通拥堵,市民娱乐、健身、游憩等公共空间不足,购物、停车极为不便;城市公园、观景、绿化设施总量偏少,品味不高,分布不均衡,城市生态环境不理想,城市吸引力不足;由于建设用地短缺,导致住宅小区建筑密度、容积率偏高,各项服务设施不配套,居住环境不理想,降低了市民居住生活的舒适度。
(三)城市缺乏独特个性和魅力
上海、深圳、珠海等沿海城市十分注重城市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培育和塑造,城市有着十分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反观我们的城市建设,长期以来对城市文化的挖掘、培育和弘扬不够,形成不了独特的城市个性和魅力,城市竞争力、吸引力不强,缺憾比较大。其实我们安康地处南北交融地带,城市文化底蕴积淀十分深厚,不仅有2300年的悠久历史,而且在城市的形成、发展、兴盛过程中,各地移民文化与秦楚文化经过长期碰撞、借鉴、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本土多元文化并深刻的体现在安康的民居、语言、饮食、民俗习惯中,加之安康境内异彩纷呈的汉代蜀将盂达墓、汉王城、中渡台遗址、文庙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迹,以及中国古老的四大戏曲声腔之
一、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具有四百余年历史的汉调二黄,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的紫阳民歌,有“中国节庆会展50强”的龙舟文化节,无不彰显着安康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具有的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同时,展现安康独特个性魅力神韵的还有安康的建筑,安康的民居建筑以大量的徽派建筑为根本,融合江南水乡建筑的轻灵飘逸,辅佐本土建筑的厚重庄严,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建筑文化,使人与建筑、自然与建筑、城市与建筑交相辉映,增强了城市的感染力。
(四)城市资源未能合理有效利用
沿海发达城市由于规划统揽全局,经济基础较好,所以对城市各类资源能够做到统筹兼顾、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安康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再加之部分行业和部门仍存在不正确的政绩观、形象工程,导致城市资源浪费较大,不仅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制约,而且对市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便,甚至损害了城市的公共利益,侵害了市民的切身利益。比如城市供电、供水、排水、通讯、燃气等地下管网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造成反复开挖,影响道路通行和市民出行、污染城市环境,市民反响意见较大;部分机关楼堂馆所建设,超越实际使用功能和标准,造成城市用地资源的浪费;蚕桑丝绸、魔芋食企、黄姜加工等产业项目过剩,加剧了城市资源的紧张状况。
(五)城郊结合部滞后于城市发展
沿海发达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城乡二元结构已经不明显。安康传统农业持续时间较长,广大农村较为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典型的农村包围城市,城乡二元结构十分明显,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快速转移,并形成了城郊结合部滞后于城市发展的局面。目前,安康城市规划区内有行政村58个,居住村民7.2万人,大部分居住在城郊结合部。由于新村规划滞后、监管不到位、村民建房需求旺盛等因素影响,导致城郊结合部大部分村民无序建房,且建设分散,式样杂乱,品位不高,不仅形成了新的城郊村,造成了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更导致城市功能布局的欠缺、风格特色的杂乱,影响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格局。
(六)城市管理不适应城市发展要求
目前,安康城市管理依然停留在粗放型管理阶段,未建立健全责任分明、运转高效、科学完善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城市脏乱差现象有所好转但经常反弹,随意污损城市公用设施行为时有发生,市民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识仍然缺乏等。
三、今后城市建设如何贯彻以人为本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城市风格是城市内在气质的反映,包含了城市对外形象、特色、精神、文化、品质等。城市品位是城市提供给人们对文明境界和文明素养执着追求的感知空间,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品位的集中体现。如何利用自然山水,延续历史发展脉络,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如何使现代的城市风格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构建和谐宜居城市;如何使产业布局合理,城市发展有活力、有后劲;如何使空间资源合理利用,走可持续发展路子,这些都是我们规划建设的重大课题。
注重特色,彰显魅力、打造亮点,建设精品、完善功能,便民利民是安康中心城市建设的出发点。生态旅游观光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宜居城市是建设的目标,而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借鉴沿海发达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成功经验,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强化以人为本理念,突出城市特色,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拉大城市骨架,体现人本理念
城市道路网系统是城市的骨架,是城市的灵魂。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布局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社会、文化能否可持续、有序、合理地发展。城市道路网络一旦形成,其城市轮廓将基本定型,对城市市民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的影响将十分深远,甚至是几十年,几百年的延续。
未来安康中心城市道路系统建设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道路布局及城市路网系统建设应体现与自然山体的有机结合,充分考虑人们出行的舒适度和通达度,强调新区道路网延续老城原有方格网道路格局的布局方式,并顺应城市骨架道路、铁路、高速公路走线、高压走廊以及汉江、月河、吉河、黄洋河等河流形态,呼应自然地形起伏变化,形成与自然环境协调的“自由式方格网”路网格局。
充分发挥安康交通枢纽城市的重要作用,在完善“三横五纵加外环”骨架路网的同时,未来将在城区以北建设一条快速干线,将西康高速与十天高速由北侧联系,形成围绕城市外围贯通的快速环线,缓解城区内部过境交通压力,减少过境交通对城市的干扰和影响。
对城市用地布局起关键作用的骨架路网,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高起点谋划,高水平建设;量力而行,不搞政绩工程;远近结合,避免重复建设。特别是关系到发展全局的城东大桥、环城干道(江南、江北)等城市骨架性路网,应当反复论证其建设的合理性、必要性,着重考虑全体市民以及外来宾客的整体利益,考虑群众需要,方便群众生活,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
(二)以人为本,构建山水园林城市形态
科学发展自然观的实质是人和自然协调发展问题,既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愿望,又不破坏自然,并使其能够持续地供给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所需。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与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好发展与限制的矛盾。安康中心城市有着独特的自然山水生态环境。周围文武山、龙王山、鲤鱼山、天柱山和吉河、月河、黄洋河共同形成天然的城市绿色衬景。安康中心城市建设要充分利用自然稟赋,用得山取水建城思路,使山、水、城融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把自然山水和项目建设和谐地统一起来,采取一江两岸,一心多点;两轴并进,组团发展;群山环抱,廊道贯穿的城市结构。
构建山水园林城市的结构,必须突出各单项重要元素的建设。要切实加强“一江两岸”的建设,几年以后,汉江城区段上至瀛湖,下至石堤两岸绵延十余公里,通过对汉江水体的保护和两岸景观有序开发,使“一江两岸”成为城区最重要的景观轴带;要大力利用瀛湖和月河、吉河、黄洋河,特别是要加快城区至瀛湖的快速干道的建设,届时城中心至瀛湖15分钟可达,通过瀛湖的开发和利用,使瀛湖变为城市内的主景区;要通过道路建设和绿化保护,使香溪、龙王、天柱、鲤鱼景区的价值在城市中得到体现。特别是香溪景区,北拥城区,东接县河,西连吉河,植被茂密,景点富有特色,要进一步扩大景区范围,深化管理体制,有序进行开发,使之成为城市绿色客厅。要通过江北滨江游乐园、江南城堤公园、奠安塔汉水文化园、江北望江公园、月河口城市生态观光园的深化建设,使人工景观与天然山水相映成趣,有机地构成山水园林的骨架。
构建“一江两岸,一心多点;两轴并进,组团发展;群山环抱,廊道贯穿”的城市空间,必须加强城市骨干道路建设,要切实加快南环快速干道和瀛湖大道建设的步伐,加强安康大道空间景观控制。通过瀛湖大道使城市向瀛湖景区延伸,通过香溪大道使香溪洞景区和城区紧密融合,通过南环快速干道和其它主要城市道路将自然的山水引入城区,真正实现独具特色的安康山水园林城市。同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保护好原生态山水自然景观,发挥山水城市景观优势,利用城市周边山体形成城市的自然屏障和绿色背景,作为城市外围生态支持。以穿越城区的众多河流为生态廊道,将山、水自然元素纳入城市总体构架之中,打造安康山、水、林、城相互交融,体现自然、宁静、优美的独特魅力,形成山水园林生态城市的形态。
(三)加强城市空间控制,建设宜居城市
未来安康城市发展方向为“拓展东西、规整南北、提升核心”。空间布局结构可归纳为:一江两岸,一心多点;两轴并进,组团发展;山水环绕,廊道贯穿。努力打造集山水风光、人文特色、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宜居城市。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紧扣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人文宜居和旅游目的地的定位,以人为本,强调和谐共生,加强城市空间景观的控制尤为重要。江北新区要展现现代城市风貌,江南改造要体现历史文化特色,汉江两岸要凸显独特魅力神韵。
安康大道是江北新区的重要门户,既是进入主城区的交通性干道,又是城市新区的景观性道路。通过安康大道沿线景观的规划控制,使安康大道街区景观成为:沿线景观丰富,城市天际轮廓线优美,建筑色彩协调的未来城市新区。
汉江是安康城市的母亲河。城市由江发源,依江而建,沿汉江两岸向纵深方向逐渐扩展,形成了“一江两岸”空间格局,安康城市的精华、核心应该是与汉江融为一体的。因此,保护汉江,控制汉江两岸的空间景观要素,形成具有极强整体性的安康城市滨水空间绿化景观系统,随着城市的扩展,将形成各个片区的核心。
安康中心城市周边山体构成了城市的绿色背景。一江两岸滨江公园和黄洋河城市绿心,是安康的城市公共生活与旅游休闲生活区域,是打造城市良好的生活品质,创建人文宜居城市的重要空间,是城市的核心区,必须加以控制保护。
加强城市公园、广场、公共绿地以及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管理,严禁随意改变其使用性质,按照城市规模,建设规范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在公共设施的建造、日常管理中给予公众更多的人性化设计及其关照,体现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安康,让城市建设的成果惠及所有城市人民。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高水平地经营城市,还可以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如拍卖、转让城市公共设施等有形实物的经营权以及依附于其上的冠名权、发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债券、向金融机构融资,对企业投资参股等。
四、转变管理观念,高效能管理城市。
城市管理的本质就是服务,城市管理的目标就是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