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域性中心福利院建设模式思考

**县地处鄂西北山区,是偏远山区县、三峡库区县、革命老区县,国土面积2327平方公里,辖2乡6镇,总人口18.5万人。全县有五保供养对象1020人,其中集中供养482人,分散供养538人。

xx年,**县从改善五保老人的居住环境,提高五保对象的生活质量入手,加大对农村福利院整改力度。确定了“整合资源、建区域性中心福利院”的办院思路,将全县8所乡镇农村福利院撤并为5所,建立起跨乡镇的区域性中心福利院,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我县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走出了一片艳阳天。

一、“一乡一院”办院模式弊端

xx年以前**县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由村级负担,乡镇统筹,xx年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由省财政转移支付。但是,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有限,加上地方财力不足,难以满足五保老人供养需求,致使农村福利院建设与管理存在一些的问题。

一是五保供养经费难以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后,五保供养经费由县财政直接转移支付到各乡镇,各乡镇不同程度的存在挤占、挪用,五保供养经费不能及时到位。

二是管理、服务人员不落实。由于乡镇财力匮乏,农村福利院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工资和必要工作经费不能落实,无力按要求配备福利院院长,院长一般是由民政助理兼任,他们精力有限;服务人员也是临时聘请的,他们文化素质低、责任心不强、加上工资待遇偏低,服务热情不高。

三是乡镇对福利院疏于管理。部分乡镇认为福利院建设与管理是民政部门的事,民政部门给钱就办事,多给多办,少给少办,有的甚者给钱了也不办事,把钱挪作他用,造成福利院硬件设施不完善,老人生活质量低。

四是五保户集中供养率低。由于办院水平不高,加上管理又跟不上,致使五保老人不愿到福利院居住,有的老人在福利院住一段时间,就又要求回去居住。

五是农村福利院安全隐患多。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农村福利院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有两所福利院地处滑坡险段,改革现有农村福利院办院模式,势在必行。

二、科学规划,建设高标准区域性中心福利院

面对五保老人的生活现状和乡镇福利院的困境,**县决心对现有农村福利院进行改革,科学规划,着力建设高标准区域性中心福利院,使农村福利院建设既符合县情民意,又做到资源有效利用。主要做法是:

1、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民政局成立了一把手局长亲自抓,分管局长重点抓,工作人员具体抓的福利院建设工作专班。局长亲自带队走乡入村,深入调查研究,与基层干部座谈,到福利院和五保老人家中,了解感受他们的生活,详细询问他们的困难和想法,认真分析福利院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局党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大家一致认为:抓好福利院建设,改善五保老人的生活环境,是认真落实十七大关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老有所养的具体体现,直接关系到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宗旨是否落实,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要办好福利院,搞好五保供养工作,就必须突破原有乡乡镇镇办福利院的模式,创办相对集中、档次较高的区域性福利院,实现规模效应。方案一经确定,我们立即向市民政局领导和县委、县政府汇报,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同时我们以福利院“双创”为契机,在高阳镇中心福利院召开乡镇民政办主任和福利院长参加的**县农村福利院双创工作现场会议,使全县上下统一思想,明确思路,坚定了建区域性福利院的决心。

2、整合资源,科学布局。在考虑到原乡镇福利院基础条件和老人居住习惯的基础上,我们将原来规模不大、发展空间小、位置相对偏僻的榛子乡农村福利院撤销,合并到黄粮镇,利用黄粮镇福利院闲置两栋楼房,建立了黄粮镇中心农村福利院;将地处滑坡险段的xx乡福利院、古夫镇福利院撤销,合并到高阳镇,建立了高阳镇中心农村福利院。将撤销的福利院院内设备、设施一并合入现中心福利院,同时双方签订协议,由撤销福利院的乡镇政府,每年给中心福利院划拨1万元的经费,用于工作人员的工资,其五保对象供养金由县财政通过信用社直达个人帐户,中心福利院统一掌握使用,五保对象的安葬由原乡镇政府负责,乡镇政府每年还在重阳节和春节进行两次慰问,其他未尽事项双方协商解决。

3、加强督导,狠抓落实。思路明确后,县民政局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从每一所福利院改造方案制定,图纸设计、室内布局、园内绿化、水池修建,到资金筹措、资源整合、工程建设质量到管理机构设置、规章制度建立都全程跟踪指导督办,有力的促进了工程的顺利实施。为保证工作进度和质量,每一项工程全部实行公开招标,采用先施工后结算、分期付款或赊欠的办法,力求用最少的钱,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建设效果。县民政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经常到福利院现场办公,解决问题,确保福利院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4、多方筹资,建管并举。改革农村福利院的办院模式,我们本着建立生活设施齐全,管理运行规范,院内环境整洁,无安全隐患,保证老人安度晚年的集中供养场所的指导思想,采取多种措施。一是争取领导重视,加大投入。我们在确定新的办院思路基础上,积极向市民政局和县政府领导汇报,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支持。xx年县民政局在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筹资200多万元,对撤并后的5所农村福利院进行改造、扩建。黄粮镇中心农村福利院改建一栋综合楼,新建了厨房餐厅,购置了餐厅、会议室、接待室、活动室等室内设施;南阳镇福利院新建一栋院民住宿楼,购置了室内配套设施;水月寺福利院改建一栋办公楼,配备院长工作人员办公桌、档案柜,活动室,接待室等室内设施。二是改变农村五保供养资金拨付方式,确保五保供养资金足额及时到位。xx年我县五保供养资金由原来县财政直接拨付乡镇财政,转为由县财政拨付到县民政局,县民政局直接拨付到乡镇民政办,由一年一拨付转为半年一拨付,从xx年7月起,所有五保供养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由信用社直达个人帐户,集中供养对象的供养资金由福利院统一掌握使用,确保五保供养资金及时到位。三是为弥补集中供养对象供养资金的不足,我们将福利院院民全部转为集体非农业户口,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按人月均120元标准保障,xx年对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按每人每年500元标准发放门诊救助金,加上院办经济等其他收入,院民年人均生活水平达到4000多元,同时集中供养五保对象患病住院的,除合作医疗报销外,所有费用予以全额救助四是明确责任和义务,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首先配好院长,针对各乡镇农村福利院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待遇偏低、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县民政局从选配一个好院长入手,加大对全县农村福利院管理力度。水月寺镇、峡口镇、南阳镇由乡镇人民政府安排了一名政府干部专职担任福利院院长;黄粮镇中心农村福利院通过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的办法选配了一名院长。院长待遇按年人均13000元标准纳入财政预算。推行农村福利院购买服务,工作人员实行院长聘任制,由院长负责选聘,实行百分制考核,与工资和奖励挂钩,从而激发了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是完善制度。为规范福利院管理,全县统一制定了福利院《院长工作责任制》、《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院民守则》、《安全制度》、《生产生活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一整套管理制度,所有制度公开上墙,用制度来规范管理、规范院民行为。再次是强化了日常服务。以家庭式关怀作为服务标准,在管理制度、服务方式等各方面都以院民的意愿为导向,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融入与院民的亲情交流中。对院民进行生活安全、保健常识教育,提高自我服务能力,开展了互助互济、五好院民、十佳老人评比活动,培植了亲情,增进了友情,畅快了心情。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中热情服务,周到护理。院民每月发零用钱,集体过生日,患病及时就医,从过去低层次的“五保”转变为现在的物质精神生活等多方面保障,院民衣食无忧,生活稳定,感受到了家的温馨。

区域性福利院建设使我县五保供养工作出现了“三减少三提高”的变化:一是福利院数量减少了,福利院档次提高了。我县原有8所福利院,调整后现有农村福利院5所,5所福利院均达到省合格福利院标准,基础设施完善,院民满意;二是福利院管理人员减少了,管理水平提高了。区域性福利院业务由县民政局直接管理,每所福利院按要求配备了院长、服务人员,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明确了工作职责和要求,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三是福利院安全隐患减少了,集中供养率提高了。建区域性福利院后,由于硬件设施得到加强,软件管理也相应提高,使院民实际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院民增多,院内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许多福利院代养及分散供养老人纷纷要求入院生活。

三、几点思考

建设农村区域性福利院是一项利国利民,符合山区县实情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如何保证福利院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我们认为:一是争取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的支持。继续加大对乡镇福利院的投入,在县财力可能的情况下,适当提高五保对象的供养标准,确保五保老人实际生活水平。二是积极发展院办经济,增加办院收入。各乡镇福利院应结合实际,发展1-2个院办经济实体,并与我县蔬菜、茶叶、畜牧业等立县产业项目接轨,争取更多的扶持政策,县民政局也将加大资金投入,力争院办实体落到实处,增加经济效益,增强造血功能。三是动员社会力量,关注弱势群众。大力开展对口帮扶和社会捐助活动,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提高和改善院民的生活水平,又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及全社会对五保老人的关怀,促进了社会和谐。

我县区域性农村福利院建设一年多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只是一个雏形,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进一步把我县五保工作与全县的经济发展相结合,与推动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努力把我县区域性中心福利院建设成为老人安度晚年的幸福乐园。

第二篇:关于区域性中心福利院建设模式思考**县地处鄂西北山区,是偏远山区县、三峡库区县、革命老区县,国土面积2327平方公里,辖2乡6镇,总人口18.5万人。全县有五保供养对象1020人,其中集中供养482人,分散供养538人。

2007年,**县从改善五保老人的居住环境,提高五保对象的生活质量入手,加大对农村福利院整改力度。确定了“整合资源、建区

域性中心福利院”的办院思路,将全县8所乡镇农村福利院撤并为5所,建立起跨乡镇的区域性中心福利院,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我县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走出了一片艳阳天。

一、“一乡一院”办院模式弊端

2003年以前**县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由村级负担,乡镇统筹,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由省财政转移支付。但是,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有限,加上地方财力不足,难以满足五保老人供养需求,致使农村福利院建设与管理存在一些的问题。

一是五保供养经费难以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后,五保供养经费由县财政直接转移支付到各乡镇,各乡镇不同程度的存在挤占、挪用,五保供养经费不能及时到位。

二是管理、服务人员不落实。由于乡镇财力匮乏,农村福利院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工资和必要工作经费不能落实,无力按要求配备福利院院长,院长一般是由民政助理兼任,他们精力有限;服务人员也是临时聘请的,他们文化素质低、责任心不强、加上工资待遇偏低,服务热情不高。

三是乡镇对福利院疏于管理。部分乡镇认为福利院建设与管理是民政部门的事,民政部门给钱就办事,多给多办,少给少办,有的甚者给钱了也不办事,把钱挪作他用,造成福利院硬件设施不完善,老人生活质量低。

四是五保户集中供养率低。由于办院水平不高,加上管理又跟不上,致使五保老人不愿到福利院居住,有的老人在福利院住一段时间,就又要求回去居住。

五是农村福利院安全隐患多。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农村福利院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有两所福利院地处滑坡险段,改革现有农村福利院办院模式,势在必行。

二、科学规划,建设高标准区域性中心福利院

面对五保老人的生活现状和乡镇福利院的困境,**县决心对现有农村福利院进行改革,科学规划,着力建设高标准区域性中心福利院,使农村福利院建设既符合县情民意,又做到资源有效利用。主要做法是:

1、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民政局成立了一把手局长亲自抓,分管局长重点抓,工作人员具体抓的福利院建设工作专班。局长亲自带队走乡入村,深入调查研究,与基层干部座谈,到福利院和五保老人家中,了解感受他们的生活,详细询问他们的困难和想法,认真分析福利院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局党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大家一致认为:抓好福利院建设,改善五保老人的生活环境,是认真落实十七大关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老有所养的具体体现,直接关系到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宗旨是否落实,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要办好福利院,搞好五保供养工作,就必须突破原有乡乡镇镇办福利院的模式,创办相对集中、档次较高的区域性福利院,实现规模效应。方案一经确定,我们立即向市民政局领导和县委、县政府汇报,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同时我们以福利院“双创”为契机,在高阳镇中心福利院召开乡镇民政办主任和福利院长参加的**县农村福利院双创工作现场会议,使全县上下统一思想,明确思路,坚定了建区域性福利院的决心。

2、整合资源,科学布局。在考虑到原乡镇福利院基础条件和老人居住习惯的基础上,我们将原来规模不大、发展空间小、位置相对偏僻的榛子乡农村福利院撤销,合并到黄粮镇,利用黄粮镇福利院闲置两栋楼房,建立了黄粮镇中心农村福利院;将地处滑坡险段的高桥乡福利院、古夫镇福利院撤销,合并到高阳镇,建立了高阳镇中心农村福利院。将撤销的福利院院内设备、设施一并合入现中心福利院,同时双方签订协议,由撤销福利院的乡镇政府,每年给中心福利院划拨1万元的经费,用于工作人员的工资,其五保对象供养金由县财政通过信用社直达个人帐户,中心福利院统一掌握使用,五保对象的安葬由原乡镇政府负责,乡镇政府每年还在重阳节和春节进行两次慰问,其他未尽事项双方协商解决。

3、加强督导,狠抓落实。思路明确后,县民政局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从每一所福利院改造方案制定,图纸设计、室内布局、园内绿化、水池修建,到资金筹措、资源整合、工程建设质量到管理机构设置、规章制度建立都全程跟踪指导督办,有力的促进了工程的顺利实施。为保证工作进度和质量,每一项工程全部实行公开招标,采用先施工后结算、分期付款或赊欠的办法,力求用最少的钱,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建设效果。县民政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经常到福利院现场办公,解决问题,确保福利院建设各项工作落到

第三篇: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问题的思考和体会[范文模版]襄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问题的思考和体会

2012年春季县处级干部进修二班(第1期)刘道军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把湖北打造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是党中央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湖北发展的科学定位。为加快构建“战略支点”,省委、省政府先后实施“两圈一带”、“一主两副”等重大发展战略。在“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建设襄阳办公会上,李鸿忠书记明确提出,湖北的发展,要尽快形成“三个三分之一”的新格局,武汉占三分之一,襄阳和宜昌加起来占三分之一,其他市州合起来占三分之一。襄阳要尽快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结合在省委党校学习,特别是学习李鸿忠书记和范锐平书记讲话精神,我对襄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问题有一些思考和体会。总的看法是,襄阳在历史发展的新阶段,面临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重任,需要脱胎换骨式的革命和提升。要认真地分析襄阳的资源、环境和条件的优劣;研究襄阳在全球、全国和区域的定位;把握襄阳的天时、地利和人和的重点。既需要用均衡发展理论,全面规划襄阳的各项事业,又需要用不均衡发展理论,重点突破关键领域和产业,发挥襄阳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培植襄阳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襄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自身优势和劣势

优势:

“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襄阳在区位交通、工业基础、农业资源、基础设施、文化底蕴、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已形成相对突出的优势,跨越发展的基础很好,空间很大。

1、从区位交通条件看,襄阳地处鄂渝陕豫毗邻地区接合部,是我国华中、华北、西南y型交通网络的中心,是全国高速公路主骨架上的重要节点,是全国铁路运输重要枢纽之一,无论是从历史、现实,还是从未来看,都是区域性物流大通道

2、从产业基础看,襄阳有大工业、大产业,已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三线军工、装备制造等方面有较好的产业基础,聚集了一批世界级和“国字号”大企业,汽车和食品、纺织、医药化工、建材冶金、电子信息、能源电力等支柱产业已经形成

3、从农业资源优势看,襄阳是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业大市,是全国夏粮主产区和大型商品粮基地之一,有6个国家重点产粮县(市)、5个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农业资源优势比较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基础好、潜力大

4、从发展的环境容量看,襄阳山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市区汇聚了“两山七水一洲”,城市周边一马平川,依托山水资源而形成的城市空间布局浑然一体,环境容量

大,发展空间大,足以支撑跨越发展。

5、从历史人文资源看,“襄阳”这个沉淀厚重历史记忆、蕴含丰富历史信息的名称,成为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名片和文化符号,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响亮的城市品牌

此外,襄阳有两家国家级开发区,成为全国少有的拥有两张“国牌”的地市级城市之一,建设了湖北深圳工业园、航空航天工业园、余家湖工业园等,成为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新能源汽车)示范基地、国家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为我市转方式、调结构,实现跨越发展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汉江航运体系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一批“国字号”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有的已经开始建设,有的正在启动之中。

劣势:

劣势是与其他区域相比较而言的。一是与毗邻地区比,中心区位不突出。在十堰、荆门、随州、河南南阳等周边城市中,在不少方面不如周边兄弟城市。从经济总量上比,不及南阳。2010年,南阳地区生产总值比襄阳多418亿元。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人均水平方面比,不如十堰。2010年比襄阳多384元。比较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荆门差。纳入考核的7个县(市)区,仅有2个进入全省20强,荆门4个县(市)区有3个进入20强。比较基础设施条件和社会事业

发展,南阳有高速公路533公里,比襄阳多282公里;机场达到4d级,开通了10条国内航线,而襄阳刘集机场仅达到3c级,只开通了4条航线。十堰文体场馆都达到或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有本科院校2所,三甲医院4个;襄阳的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科技馆、群艺馆等,无一完全达标,三甲医院只有3个,本科院校只有1所。

二是在全国范围内比,经济总量不足,产业特色缺乏。这一状况在与东中西部副中心城市比较中能够清楚地看到。襄阳曾经“学苏州,赶荆州,争上游,创一流”。那时襄阳和苏州处在同一量级上,2010年苏州地区gdp突破9000亿。广西柳州只有2县3区,面积和人口相当于襄阳的一半,2009年,柳州gdp比襄阳还少129亿,但2010年就基本相当,大有超越之势。柳州人口只占广西的7.5%,但gdp占13.26%,不仅对广西发展起着重要引擎和支撑点作用,还是西南地区机械、建材、食品等产业的研发制造、配送服务中心。中部的洛阳、株洲、芜湖、九江等城市,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占比,远远高于人口数量在全省的占比,而且占比增速超过襄阳。芜湖是一个只有230万人口的城市,人口仅占安徽的3.3%,2009年,经济总量占安徽的8.05%,2010年占9.14%;gdp达到1108亿,财政收入达到95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

三是与武汉宜昌比,三足鼎立中襄阳呈弱势。武汉抓住

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机遇,四年完成投资1.3万亿;宜昌打造沿江万亿级产业走廊,仅新开工在建的就有11个百亿级投资项目。目前,武汉、宜昌已经建成、上马了一大批大项目。武汉的化工新城、东风公司生产基地、远城区工业园区,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建设,陆续发力。宜昌“全通现象”正在发力,十二五末达1000亿。随着沪蓉铁路、沪蓉高速公路的修建,在交通区位优势方面,宜昌大幅提升。

四是与江浙沿海发达地区比,襄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可能会影响市场经济意识的传播。我作为一名襄阳人,深知襄阳人的特点。襄阳人经常喜欢说一句话:“不谈钱”。因为生活条件的安逸,普遍缺乏创新求变的精神,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缺乏市场经济的精神,缺乏精益求精做小事的精神,重义轻利,安于现状。

襄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外部机遇和变数机遇:

1、今后五年,是我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持续推进期,也是襄阳综合实力的快速扩张期。国家会不断加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力度,更加注重对欠发达地区扶持,更加注重主体功能区建设,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对未来十年西部大开发战略进行了新部署,出台了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政策,实施了中部地区崛起的新战略,对粮食主产区实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贴额度逐年增加,以高铁、3g为代

表的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建立。襄阳地处中西部连接点,是全国108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湖北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既是老工业基地和传统农业大市,又是全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6个县(市)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2个县比照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襄阳是国家多项政策重点支持发展的密集区,是全国、全省重大项目摆放的重点区,是改革创新的先行实验区。要用足用活各项政策,加大重大工程的争取力度,加快重点项目的建设进程,加快推进汉江流域综合开发,积极参与秦巴经济走廊,加强同中原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强与武汉城市圈和周边城市间的呼应互动,吸纳聚集更多发展要素。

2、今后五年,是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深化期,也是襄阳争创产业发展新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就全国而言,正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生产要素流动加速,“两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低碳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容量与加快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工业化引领发展仍是“十二五”时期的必然选择。处于工业化中期的襄阳,必须抓住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产业振兴、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等战略机遇。

3、今后五年,是我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双重转型的加速推进期,也是襄阳在区域城市群中脱颖而出、迅速崛起的

重要成长期。国际城市化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3500-6000美元,城乡融合步伐加快,城市化加速推进。目前,我国人均gdp达3800美元,正好处于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加速推进期,以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城市群将成为引领中国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国家已经把推进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在鄂豫陕渝毗邻地区,诸多城市竞相发展,增强自身优势,抢占竞争制高点,争当区域领头羊。襄阳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目前的城镇化率处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区域城市群中有相对优势,尚无绝对实力,推进城镇化任务大、潜力大、希望大,必须抢抓国家推进城镇化的战略机遇期。

4、今后五年,是我国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的优化期,也是推进襄阳社会事业突破性发展的机遇期。国家将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民生改善和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社会建设的能力越来越强,公共财政用于社会建设的比例将逐年提高,社会建设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中,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在内的“全要素竞争”态势更加明显,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发展水平对城市形象和品位的提升作用日益增强。

变数: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投资、出口和消费制约;国家对中部崛起战略的支持不够具体化;

中心城市对副中心城市产业、科技、教育转移不够;省内重点发展地区较多,区域之间和区域内城市竞争激烈;

襄阳在全球、全国的战略定位和形象定位

襄阳的战略定位是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1、区域性经济中心。努力建设中国汽车新城、中国织造名城、中国新能源之都、中国生态食品之都、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2、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工业、商务、物流、金融、信息、科教、文化、医疗和公共卫生等区域性中心,逐步把襄阳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力、带动力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3、国内外具有较高关注度和美誉度的文化名城。努力把襄阳建设成为兼备历史文化魅力和现代文明气息、在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城,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文化生态型旅游目的地,区域性书画文博交易中心、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4、“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城市。努力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低碳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

我个人认为,除了上述综合定位外,襄阳还需要细化在全球、全国的战略定位和形象定位。

襄阳在全球的战略定位。文化名城。在世界范围内,襄阳的价值是三国传奇,唐诗意境。

襄阳在全国的战略定位。山水名城。在中国范围内,襄阳的价值是山水城文,宜业宜居。

襄阳的形象定位。创造梦想、成就梦想的城市。襄阳是中国著名的思想策源地,这是襄阳最大的价值。孟浩然、皮日修、庞德公、庞统、水镜先生、诸葛亮。咏襄阳的诗词很多是咏梦的。襄阳是一个适合做梦的、修养生息的、东山再起的、谋划大事的地方。是一个创造梦想、成就梦想的城市。

襄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路径和重点路径。路径就是“四个襄阳”。

第一,建设“产业襄阳”。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有比较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四项重点工程。一是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二是主导产业龙头支柱工程。顺应世界产业演变趋势,立足襄阳已有的产业基础,构建“一个龙头、六大支柱”的产业发展格局,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龙头,以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为六大支柱,三是骨干企业成长工程。把最优势的资源交给最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培育一批100亿级的龙头企业团队,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500强企业和同行业领军企业。

四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工程。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二,建设“都市襄阳”。对内实行规划共绘,交通共建,市场共拓,产业共兴,品牌共树,生态共保,服务共享,构筑中心城市、中等城市、特色镇、农村新型社区“四位一体”的大都市城镇体系;对外,与周边城市联合互动,形成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差异化发展的城市群。用更先进的理念并在更高层次上对都市空间布局进行规划调整,构建大都市城镇体系。

推进七项重点工程。一是主城区空间布局工程。襄阳主城区要按照300—500平方公里的面积和300—500万人口的规模进行规划控制。十二五起步,按照5年内建设200平方公里城市基础设施覆盖区、未来承载200万人口的阶段性目标,以环线为基础,构成城市综合交通骨架体系,形成以鱼梁洲为中心,襄城、樊城、襄州、东津新城四城环绕的“一心四城”空间布局结构。二是主城区功能分区工程三是主城区20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覆盖工程。以多环线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空间结构科学、规模结构有序、功能结构合理、网络结构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四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支撑工程。策划和推进综合性大学、区域性企业总部、铁路和航空口岸、区域性市场和物流中心、综合性商务会展中心等功能项目。五是展示城市形象和品质的标志性工程六是改善市民感受的民生工程七是大都市城镇

体系构建工程。

第三,建设“文化襄阳”。要尊重并科学保护和开发襄阳的历史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源变成竞争优势、产业优势,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推进五项重点工程。一是“襄阳文化旅游核心区”建设工程。借鉴西安“曲江新区”建设模式,重点建设襄阳古城文化旅游区、古隆中文化旅游区、岘山文化旅游区和鱼梁洲汉水文化旅游区、鹿门山文化旅游区、保康九路寨文化旅游区、南漳古山寨文化旅游区、谷城大薤山文化旅游区等。二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工程。山、水、城、文是文化襄阳的核心战略资源。坚持保护为主、科学开发,对襄阳城区内的历史文化古迹和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修复和高品质开发。三是文化品牌培育工程四是文化惠民工程。组群建设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档案馆、群艺馆、美术馆、城市印象馆、大剧院、会展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五是发展文化的培育工程。营造出开放、包容、亲商、创业、法制、公正的文化氛围。

第四,建设“绿色襄阳”。襄阳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基地,处于湖北两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和华中地区生物基因库的连接点。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参考文献:

[1]朱效迅.探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的实践思考[j].中国培训,2015(12x).

[2]宋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