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要。新中国建立后,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日趋成熟。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最为重要的问题,适应体系建设特点,实现发展转型,成为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实现科学发展的一个现实选择。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转型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sjb880063)的研究成果。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索新的转型。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发展成为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中国建立以来职业教育体系概念的发展变化

新中国建立后,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在政治经济、社会意识、科学技术、教育思想等多种因素影响下,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也不断完善、日趋成熟。

1963年,教育部和劳动部在北京召开城市职业教育座谈会,时任教育部部长的杨秀峰第一次提出要“逐步地建立起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个重要问题。

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原国家劳动总局的《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重申“三个并举”,要求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比重大大增长。这对于我国丰富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1985年,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这是我国在政府文件中首次将“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概念进行明确,对职业教育体系作了完整而科学的阐述。

1991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提出“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贯彻积极发展的方针,充分调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兴办多形式、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

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作为单独一章,从法律上加以规范和强调,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体系进入法制化阶段。

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就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强调,特别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规定。

2002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将中职、高职以及各类培训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明确。

2005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进一步强调,要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是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性目标和核心任务。

从首次提出“职业教育体系”,到明确提出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时间历经近半个世纪,体系的概念、内涵和基础,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对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行了艰苦而曲折的探索与实践,为到2020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具备的几个典型特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科学系统的概念,它以科学发展理论为指导,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是职业教育不断创新、丰富与发展的结果。从当前的职业教育体系,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将经历艰苦的探索与实践。概括起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具备几个重要的特点:

一是现代性。首先是现代人才理念,要树立全面培养、系统培养、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的全新人才理念。其次是现代国家制度,要推进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形成一整套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框架。第三是现代培养模式,要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全面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各个方面第四是现代教育资源,要建设与现代信息技术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资源库和应用平台第五是现代运行机制,要促进形成合理的治理结构和科学的决策机制第六是现代评价体系,要形成包括行业企业界专家参与的开放评价体系

二是适应性。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必须跟上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数量、规格和质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要顺应这种新的时代要求,培养更多适合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是系统性。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的职业教育结构已经从以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发展到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可以预见,职业教育的重心将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上移,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结构体系。在新的结构体系中,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制度将进一步完善,专业硕士培养也将逐步探索开展。

四是开放性。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重要区别,根本就在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体,必须要有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参与。综观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凡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开展得好的,职业教育无不居于领先地位,可以说,这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方向,也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只有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才能真正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也才真正富有生机和活力。

五是全程性。我国正在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在知识总量迅速增长、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不仅要通过学校学历教育来打牢基础,还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加强技术技能培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加快形成开放式结构。要在做好内部系统培养的基础上,促进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化,逐步建立在职继续学习成果认定制度,促进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生涯

持续发展。探索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衔接机制,加强职业教育内容向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合理渗透,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三、以体系建设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具体建议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要加快建设“适应需求、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多元立交”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必须加快实现转型发展。

一是推动发展定位转型。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不是层次教育。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甚至包括教育系统内部,普遍认为普通教育高于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归为低层次的教育。这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的认识不到位造成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需要以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为基础,这个人力资源结构则需通过合理的教育结构来实现。发展职业教育是构建合理教育结构的重大举措。只有切实调整发展定位,按照类型教育的特点来规划职业教育发展,才能使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层次更加合理。

二是推动工作重点转型。教育的中心任务就在于培养人,培养人的结果直接体现在教育质量上。近年来,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到达了历史的高点。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正面临着重大转折,要从比较注重规模转入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和质量提高的新阶段。但是,人才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成长周期,相比硬件建设可以在短期内靠投入得到有效解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则需要长期的艰苦实践和努力付出。只有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把学校的工作重点和资源配置集中到教学上来,才能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三是推动制度建设转型。自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以完善,初步形成了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框架。在新的形势下,制度和标准建设仍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存在许多缺失。职业教育由于其政策制订涉及的部门和利益群体众多,制度建设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就显得更为复杂和艰难。在进一步的工作中,要特别注重教育和产业政策并举并重,着力在行业指导制度、企业参与制度等方面取得突破。只有加快建立健全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政策制度体系,才能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四是推动管理方式转型。职业教育既然是一种教育类型,就应该深入研究其自身特点,切实开展分类指导。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发展存在一种困境,即努力“升格”,但是“升格”后就迷失了原有的办学方向和定位,专业结构、培养模式和招考制度趋近于普通教育,失去了发展优势。对于这种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方式变革的滞后,没有形成分类指导的良好格局。只有在院校规格、人事管理、绩效考核、发展路径等关键方面做出实质性的变革,深入研究和实施分类指导,才能引导职业院校把工作重点真正集中到技能型人才培养上来,避免“升格”一哄而上,但是“升格”后却难以为继的困境。

五是推动育人模式转型。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实践教学,突出实习实训环节,强调学生对有用知识的掌握。具体到教学中,培养职业道德,就是要坚持德育为先,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职业教育始终,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职业技能,就是要把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培养就业创业能力,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使学生不仅学会“做事”,实现就业目标,更要学会“做人”,实现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

六是推动治理结构转型。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职业院校必须非常紧密地与行业、企业结合。学校

要与行业、企业结合,就必须建立职业教育特色的现代院校制度,实现治理结构的转型。要通过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吸收行业企业人员组成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推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治理,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院校决策机制。要努力健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技术技能骨干与职业院校校长、骨干教师相互兼职任职的制度。只有虚心学习和借鉴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内部管理改革,才能为全面对接行业、企业需求提供有力保障。

七是推动运行机制转型。在计划经济时期,不同行业各自举办本行业的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的主办方是行业企业,因此并不缺少与行业企业的联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政府职能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行业企业逐步剥离了办教育的社会职能,职业教育脱离了与行业企业的天然紧密关系。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单凭教育战线的努力是无法独立完成的。从实践来看,集团化办学是推动运行机制改革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集团化办学,可以调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等6个方面的积极性,值得广大职业院校继续加以探索和完善。

八是推动教师队伍转型。职业学校的教师从事的是一项专业性、创造性很强的工作,能否培养一大批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关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重要问题。从当前职业院校的情况来看,“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还比较突出,这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极不相称,与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极不相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周期长、见效相对较慢,这必须引起更多的关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既要注重内部人才挖潜,又要加强外部人才引入,关键在于建立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新机制。只有切实在用人制度方面做出新的探索,才能为教师队伍建设探索一条新路子。

九是推动面向人群转型。近年来,职业院校主动开展农民工转移技能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等工作,为实现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衔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学龄人口逐渐下降,招生工作日渐困难的局面下,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衔接,在继续做好传统学历教育的基础上,高度重视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继续教育,是未来职业院校重要的发展方向。如何衔接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如何整合自身的工作平台和资源库,对职业院校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方面,很多院校的潜力发挥还不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十是推动评价模式转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体系建设是否成功,需要充分听取教育系统外部成员的意见。科学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把行业规范、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要求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只有真正实现开门办教育,形成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第三方机构等多方深度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才能有效推动培养模式改革,也才能切实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胡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宁锐)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第五篇:《新闻联播》: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闻联播》: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据6月3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全国政协3日在京召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题协商上,俞正声指出,职业教育问题关系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长远竞争力提升,关系亿万劳动力就业,既是教育问题,更是重大民生问题和经济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发展职业教育非常重要,要切实转变观念,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力度,健全体制机制,端正办学方向,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具体问题,把办学质量提上去,大力培养具有特殊技能的应用技术人才,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传播中国文化,培育汉语教师。陕西师范大学city&guilds考试中心运用国际最先进的职业教育认证体系city&guilds,帮助中国人实现出国留学,移民的新选择,实现中国人登上国外讲台担任全职对外汉语教师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