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学习心得

一、抗震墙设计的一般要求

1.抗震墙的布置原则:作为主要的抗侧力构件,合理的布置是构建良好抗震性能的基础。应遵循“八字方针”即“对称均匀周边连续”外,还须注意:

a.将长墙分成墙段对于抗震墙结构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若内纵墙很长,且连梁的跨高比小,刚度大,则墙的整体性好,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墙的剪切变形较大,墙肢的破坏高度可能超过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2001规范规定(6.1.9.1)将将长墙分成墙段,使墙的高宽比大于2。墙段由墙肢和连梁组成。89规范也有相同的规定(第6.1.13条)区别在于:连梁。89规范为弱连梁2001规范为跨高比不小于6的连梁其目的是:设置刚度和承载力较小的连梁,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先破坏,屈服。使墙段成为抗侧力单元,且墙段以弯曲变形为主。

b.避免墙肢长度突变抗震墙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墙肢的截面长度,沿高度不宜有突变,当抗震墙的洞口比较大时,以及一二级抗震墙的底部加强区,不宜有错洞布置的剪力墙。

2.框支层墙体的布置:

a.对框支层刚度的要求部分框支的抗震墙结构的框支层,抗震墙减少,侧向刚度降低,在地震作用时有可能变形集中在框支层。框支层是使结构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关键部位。对于矩形平面的部分框支的抗震墙结构为避免框支层成为薄弱层或软弱层,2001规范第6.1.9.3条规定:框支层的侧向刚度不应小于上一层非框支层侧向刚度的50%。(应该说规范的要求并不过分,设计时应尽量避免这种对抗震极为不利的结构形式。与建筑师一起努力,为建造牢固的建筑产品而共同奋斗)新规范取消了原89规范对框支层落地剪力墙数量的规定,从设计上讲比原规范抽象但却更加合理,所以我建议:在平面布置时可以借用原规范的数量控制作为直观的手段,然后进行量化计算。

b.框支墙落地的间距不宜过大框支层的水平地震剪力主要由落地剪力墙承担.作用在紧邻框支层的上一层非落地剪力墙的水平力亦通过框支层楼板传到落地墙,为保证楼板有足够大的平面内刚度(传递水平力)2001规范规定:落地墙的最大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4米(第6.1.9.3条)取消了原“四开间”的含糊概念。另外,新旧规范均对框支层楼板提出了具体的特殊规定(附录e.1)希望能引起设计者的高度重视。

c.部分落地墙宜设计成筒体,以增加抗扭刚度和抗侧刚度此条在实践中似较难作到,但须与建筑专业很好协调的话,相信效果一定会很明显。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a.最大剪压比限值:(89规范无此条)对剪跨比大于2的剪力墙和跨高比大于2.5的连梁剪压比不应大于0.2剪跨比小于2的剪力墙和跨高比小于2.5的连梁剪压比不大于0.15(第6.2.9条)原因是:剪跨比小的墙和跨高比小的连梁其剪切变形较大,甚至以剪切变形为主,故对剪压比的要求应更严格一些。实验表明:剪压比超过一定值时,将过早出现斜向裂缝,增加在、水平筋和箍筋的方法没有作用,在箍筋水平筋未屈服前混凝土即已在剪压的共同作用下破碎。合理的方法是:加大混凝土强度等级,加厚墙梁或加长墙的长度,但不宜加高梁的高度在计算墙肢的剪跨比时弯矩和剪力均取地震作用下的效应组合的计算值,当楼曾上下端计算弯矩不同时,取较大值(反弯点不在层高的1/2处或反弯点不在本层的楼层内时)b.抗震墙的最小厚度: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底部加强区不小于200且不小于层高的1/16(老规范无此条)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其他部位不小于160且不小于层高的1/20(老规范同)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墙的周边应设置梁或暗梁端柱组成边框。其他结构的一二级不小于160且不小于层高的1/20(其他结构的三四级不小于140且不小于层高的1/25其他结构的

一、二级底部加强区不小于200且不小于层高的1/16(无端柱或翼墙时不小于层高的1/12)。2001规范对二级剪力墙的厚度比远规范严格;增加了四级抗震等级下剪力墙的厚度和

一、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区的墙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