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交通低碳出行演讲稿
绿色出行低碳环保
———论城市公共自行车
崔涛
“雾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上最热门的一个词语了,持续高发、频发、连片、且越来越严重的雾霾,使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成为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漫天的雾霾,让不少人感受到了一种无力的焦虑和无解的迷茫,不知道怎么去消除。整个城市都笼罩在一种迷蒙之中,过往的汽车看不清前方的道路,出行的人群戴着厚厚的口罩,到处都是一片灰蒙蒙。
针对这种“雾锁霾困”之下的无力感使上上下下痛定思痛,高层重视、公众呼吁和随时可能再来的雾霾的倒逼下,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开始采取各种措施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治理雾霾,有的着力治标,有的着力治本。
比如辽宁开出了“雾霾罚单”,对雾霾严重的城市开出罚单,以罚促改;北京将开展人工消减雾霾试验,用人工降雨等物理方法消雾;石家庄治雾霾一天拆除18家水泥企业,据称将减少大约64个火车皮的粉尘排放;雾霾较严重的省份河北省明确表示,要削减近三分之一钢铁产能来治理大气污染。本文介绍了现在我国正在推行的一种新的绿色出行方式——公共自行车,为治理雾霾贡献了一份力量。
公共自行车,又称为公交自行车,存在于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服务站点。这些站点是根据城市公共交通规划隔一定距离布设在地铁出口、社区大门口、旅游景点等人流集中区域的租赁站点,每个站点配置20~50辆左右的公共自行车,通过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可以管理租赁站服务点的公共自行车。每辆公共自行车单独配置锁车器和读卡器,市民通过办理借车卡来进行公共自行车的租赁服务,各个站点之间互通互联,在方便市民租借的同时也方便归还服务。
“公共自行车”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欧洲。1965年在荷兰开始出现第一代公共自行车系统。1995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推出第二代公共自行车系统。在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也都陆续开展了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我国最早开始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是江苏省,苏州、徐州、昆山、常熟等城市已积极投入并成功运营,其中昆山、常熟等城市更荣获国家住建部第一批自行车交通示范城市。在江苏省推行成功之后,截止2013年,公共自行车系统已遍布我国四川、山东、浙江、湖南、广东、陕西等多个省份。各个省份在推行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同时,积极的响应十八大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大力宣扬“低碳出行,绿色环保”的口号,从绿色环保出发,紧紧地把握住了当前绿色、节能、减排的大方向和主题,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目前,公共自行车的普及城市以及市民的使用率都不是很高。原因有很多的方面,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对公共自行车的宣传的力度不够,人们对这种新型的出行方式不了解;另一方面是由于国民普遍的环保意识落后,当出现了环境问题以后如果不是涉及到每个人的问题,好多的人就会不闻不问;如果这个环境问题涉及到了我们每个人关乎到了每个人的生存时,比如现在出现的雾霾天气,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国家需要做些什么,国家的环保部门需要做些什么,国家的企业和工厂需要做些什么,但是从来没有反思过我们每个人自己需要做些什么。诚然,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环保问题,破坏了环境,造成了污染。但是我们往往最容易忽略的是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意识,不环保的意识和每个人的行为,不环保的行为造成了这一切。此时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各种各样的抱怨和谩骂,而是坐下来好好的反思一下我们在哪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我们去完善。
或许公共自行车在解决当今严峻的环境问题,在解决严重的雾霾天气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但是有一点确实肯定的,那就是我们在增强环保意识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出行的时候,每个人都该想一想或许其实我们不是骑的一辆简简单单的公共自行车,其实我们是在撑起一种精神,一种环保的精神,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责任精神。
环境问题并不是无法解决,雾霾天气并不是无法消散,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每个人的付出,不仅仅是因为它关乎到了我们的生存,而是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要知道,雾霾现象仅仅是我国发展道路上一个小小的考验,以后我们还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苦难,我们不要害怕,要坚信每个考验都将成为团结每个人的粘结剂,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力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