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猪养殖政策
2007年
新华网北京9月17日电(记者韩洁罗沙)财政部17日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中央财政决定建立对生猪调出大县的奖励制度。2007年中央财政将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对全国253个生猪调出大县予以奖励。奖励资金即将拨付到县。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旨在调动地方发展生猪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生猪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稳定猪肉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部署,中央财政对生猪调出大县的奖励,按照“引导生产、多调多奖、直拨到县、专项使用”的原则进行。2007年生猪调出大县包括:年均生猪出栏量大于80万头的县;年均生猪出栏量在60万头至80万头之间,且人均出栏量大于1头的县;达不到上述标准,但对区域内的生猪生产和猪肉供应起着重大影响作用的县,如36个大中城市周边的产猪大县。
财政部表示,奖励资金将专项用于规模化生猪养殖户猪舍改造、良种引进和粪污处理、生猪养殖大户购买公猪、母猪、仔猪和饲料等的贷款贴息及防疫服务费用等发展生猪生产的支出。
为体现“多调多奖”,奖励资金的分配按生猪调出量、出栏量和存栏量三项指标测算,其各自所占权重分别为50%、25%、25%。奖励资金测算数据主要以统计系统提供的分县分年数据为准。
财政部明确,国家对生猪调出大县实行动态监测,有进有出。财政部、农业部将对奖励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设全国生猪调出大
县
作者:袁世明易小红转贴自:点击数:17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不断调整财政支农思路,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大力实施优质畜牧工程,促进了全区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2009年,财政对畜牧业的总投入达2900万元,同比增长30%。全区生猪出栏达到90万头、产值约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9.2%,创历史新高,农民靠养殖生猪人平增收140元,生猪产业已经成为全区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自2007年以来,夷陵区已连续三年被国家确定为253个生猪调出大县(区)之一,2007年与2008年共获国家专项奖励资金902万元。主要作法是:
支持项目建设,促进养殖方式转变
夷陵区财政每年筹措专项资金550多万元,从标准化养殖、良种繁育、栏圈改造等方面扶持生猪产业发展。
1、引导适度规模养殖场发展。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模式,夷陵区出台政策,对新建“150”模式的每栋补助4万元,“500”模式每栋补助10万元,对生猪改栏的农户每户补助500元。安排财政贴息资金60万元,带动信贷资金800万元支持项目建设。去年,全区新建“150”模式猪场28栋,兑现补助资金112万元;实施生猪改栏整村推进20村、3698户,兑现补助资金185.9万元;稻花香万头养猪场顺利通过验收。目前,全区已建成“150”标准化猪场95栋、“500”猪场12栋,实施整村推进改栏40个村6000户。去年全区生猪出栏过5万头的乡镇6个,年出栏万头以上的大村19个;已发展牧康、家家有、稻花香珠宝公司3个万头生猪养殖小区和双泉、圣红、野猪林等58个国家级标准化规模养猪小区(场),有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2950个。
2、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进程。在重点畜禽龙头企业和生猪养殖大乡大村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生产无公害畜产品、绿色畜产品,打造品牌畜牧业。全区已建成省级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3个,鸦鹊岭、龙泉、小溪塔生猪已通过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由区畜牧兽医局组织实施的《生猪无公害规范化养殖项目》获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积极推进畜牧经济循环发展,安排资金300万元,在3个万头生猪养殖场建设了大型沼气池或干粪发酵池等配套粪污处理设施。探索减少养殖污染排放的新型养殖模式,从华中农业大学引进的“生物发酵床”养猪法,目前正在夷陵区开展试验示范。
3、狠抓良繁体系建设。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30万元,通过良种引进、定向杂交、人工授精和自繁自育,全力推进生猪良繁体系建设。兴建区级核心群,合理布局生猪繁殖群,对核心群和繁殖群,分别按500元/头和200元/头给予保种补贴,对生产公猪实行淘汰更新,并给予1000元/头更新补贴。认真落实国家关于能繁母猪的保险政策,由财政出资249.11万元,农户出资62.28万元,为51.9万头能繁母猪购买了保险,去年保险公司共理赔2125起,赔付212.5万元,降低了养殖户的风险。目前,全区良种母猪存栏5.35万头、良种公猪270头,已建成生猪良种繁殖群23个,生猪人工授精站20个,去年引进定向良种母猪32头、良种公猪36头,已建成的良种繁殖群猪场存栏母猪620头,全年为社会提供生产群良种母猪近3900头。全区三元良种杂交猪比例达80%以上。
4、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去年,区财政安排经费25万元,先后聘请省、市6名专家和领导,开展大规模的动物疫病防控及家禽标准化养殖技术集中培训6场次。组织区内28名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以生猪标准化养殖、生物“发酵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等为主要内容,培训近10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000多册。组织50名专业技术骨干,开展畜牧科技对接服务,与50多家重点畜牧龙头企业、养殖大场大户结成帮扶对子,进场进行技术指导,解决技术难题126项。建立健全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制度,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预警预报,正确引导养殖户合理组织生产,规避市场风险。
支持疫病防控,确保生猪产品安全
近3年来,除上级财政安排的资金或物资外,区本级财政用于疫病防控的资金投入达750万元,平均年增幅达到75%。全区所有防疫人员的工资、强制免疫所需的物资、器材均由区财政负担,协防人员的工资由乡镇、村负责。从去年开始,夷陵区全面实行免收防疫费政策,为全区农民减负300多万元。
1、完善动物疫病应急管理机制。区、乡两级政府成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制定和完善了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充实了应急队伍,落实了疫苗、消毒药、防护服等应急物资储备,确保防疫物资充足、到位。严格落实疫情报告制度的内容、形式和程序,一旦发生疫情,可以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2、稳定基层防疫队伍。按照一个村一名防疫员的标准,实行个人申请、村级推荐、乡镇审核聘用、区级备案的办法,全区择优选聘防疫人员222名,确定防疫范围,明确防疫任务,并实行“一岗三责”(即动物防疫、疫情测报和产地检疫)。区财政按照年人均8000元的标准将防疫工资纳入预算,全年分两次考核后兑现到个人。去年,全区共筹措资金535万元,对乡镇集体兽医进行安置,稳妥地处理了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遗留问题,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防控体系,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得到了较好的分离,有效稳定了基层防疫队伍。
3、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安排资金100万元,建设了区、乡镇、村三级防疫冷链系统。以春秋集中免疫、月月防疫补针为主要方式,全力抓好以“两瘟四病”为主要内容的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常年免疫密度达到100%,畜禽标识配戴率达到100%,生猪死亡率分别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之内。在抓好强制免疫的同时,把清栏消毒作为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每年消毒面积达到500多万平方米。强化日常监测,全年开展新城疫、猪瘟、猪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抗体监测1600头份,血吸虫监测500头份,普通疫病监测1200头份。安排“以钱养事”资金253.3万元,将动物防疫工作落实情况与各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的公益性事业经费、防疫人员补助工资等挂钩,强化动物防疫目标管理考核。由于经费保障到位,处置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科学果断,确保了有病不流行,有疫不成灾。
4、加强动物产品安全监管。加强源头监管,推行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对畜禽配戴统一标识,规模养殖户建立畜禽养殖档案,实施登记备案养殖代码制度,全区规模户建档率达到100%。以创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区”为抓手,狠抓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检验,建立产地、运输、屠宰、流通各环节无缝隙监管网络,全区规模户产地检疫率达到100%、散养户达到85%以上,运输检疫率、屠宰检疫率和市场检疫率均达到100%。加大动物防疫检疫仪器设备的投入,购置了红外测温仪、扑杀器和消毒机等防疫监督设备,8家屠宰场均配备了快速诊断箱、显微镜及采样设备等。加强对定点屠宰场、集贸市场、宾馆饭店等重点部位进行肉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加大对饲料兽药的执法监督力度,确保了肉食品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支持产业化经营,提升规模效益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产业化经营是生猪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夷陵区大胆探索,出台扶持政策,通过拓展产业链,建立组织链,完善利益链的方式,将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与社会化大生产连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以期达到提高产业化水平和整体效益的目标。
1、成立协会促发展。安排资金20万元,通过依托畜禽专业大户、经营能人联系农户优势,依托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的技术、服务优势,积极组建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全区从事生猪养殖的农户有10.5万个,从事生猪养殖的劳动力达11万人,现已成立了生猪协会1个,专业合作社会3个,网络养殖户近3万户。
2、搭建平台促销售。搭建平台搞好生猪产销对接,在生猪销售上,夷陵区培育出以史光权为代表的销售能人,年销售生猪40万头,他在生猪收购中严格遵守诚信原则,对农民公开“五不”(不拒收、不限收、不压级、不压价、不打白条)承诺,让农民吃了定心丸,也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以他为网络,全区有从事畜禽贩运的车辆近600台,人员3600多人。着力推进生猪市场体系建设,财政扶持60万元,带动万发畜牧专业合作社投资1200万元在鸦鹊岭镇建立了全省最大、最标准的仔猪交易批发市场,年销售仔猪达50万头,并配套建设了剩余仔猪加工系统,一举解决了母猪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3、规范屠宰增效益。区政府成立生猪屠宰管理办公室,推行定点屠宰,严禁私屠滥宰,严格执行生猪屠宰的税费政策,实行日常执法经费与各项收费脱钩。依靠宜昌双汇为龙头,加强对屠宰市场的整合,使夷陵区生猪定点屠宰厂由原来的10个减少为8个,年销售收入8000多万元,年屠宰加工能力10万头以上,通过整合屠宰资源,有效促进了生猪产品的流通和肉食品安全。
对于食品饮料行业,2009年的考验依然严峻,200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高盛的产业链图谋
尽管扩张方式有所不同,但其背后都有外资投行的身影。双汇以前的控股大股东是高盛旗下的罗特克斯有限公司,合计持有超过51%的外资法人股。2006年高盛通过旗下的罗特克斯公司以20.1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100%股权,间接控股上市公司双汇发展(000895,股吧)35.72%的股权,随后罗特克斯又以5.6亿的价格收购了漯河海宇持有的双汇发展25%股权。2007年,双汇公告高盛策略投资将其在罗特克斯中持有的5%的股份转让给鼎晖shine持有,后者在罗特克斯中的股份比例由49%变更为54%,成为双汇集团的控股大股东。此外,高盛还是雨润的外资股东之一。参股雨润和控制双汇,进入行业前三强企业,而且是彼此有竞争关系的企业,使得高盛成为国内肉类加工市场上的“巨无霸”。此外,鼎晖通过托特克斯持股双汇之时也持有雨润3.5%的股权。
在中国,养猪和屠宰行业有着行业分散、集中度低的特点,正如郎咸平所分析,如今是整条产业链的竞争,养猪后面还有加工、产品的设计、包装,还有物流。所以高盛不可能去养猪,它一定是收购整条“6+1”的产业链,因为利润最大是6,而不是1。而行业分散的特点决定了高盛只要控制养猪的5%,就取得定价权了。高盛等显然正利用猪价的轮回更深入地介入整个链条,增强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