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水利(水库)的观测及分析

摘要

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气温高、蒸发大、墒情差,致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旱灾。目前云南全省、贵州大部、广西局部持续受旱时间超过5个月,且仍呈发展趋势,对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影响,损失十分严重。本文将对本次干旱原因做出简要分析,并提出自己对当前环境保护的观点。

关键字西南地区;旱灾;原因分析;环境保护;

前言农田龟裂、水井干涸、水库见底……西南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干旱。在自然环境受到极大破坏时,分析引起干旱的人为和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使得我们去思考,究竟是什么引发的这场特大旱情。

正文

一西南干旱的旱情简介

截至目前,西南旱灾已致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5000多万人受灾。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11亿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8579万亩,2212万人因旱灾导致临时饮水困难。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部分地区降雨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来水为历史最少,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二成以上,土壤含水量普遍仅20%左右,旱情极为严峻。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共5104.9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105.5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4348.6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940.2千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0.2亿元。

经综合分析,未来10天,我国西南重旱区仍无明显降雨,同时华北地区春旱将逐渐露头和发展,。东北、华北和西北部分地区饮水困难也比较突出,甘肃东部、陕西大部、山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等北方冬麦区降雨较多年同期偏少二至五成,部分农田受旱也比较严重。西南地区继续维持高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抗旱救灾和森林防火工作形势仍然严峻

二、旱灾产生原因及影响

2.1自然因素

2.1.1气候因素(1)全球气候变暖,虽然今冬有数次冷空气影响我国,但大多数冷空气在北方开始偏东移动,加之,受西南地形因素影响,冷空气影响不到西南地区。西南等地出现冬春连旱的可能性较大(2)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是导致这次极端干旱的主要原因。(3)秋冬季节降雨减少伴随着气温持续升高,二氧化碳排放增多,造成陆地海洋间温差减小,海洋季风登陆动力减弱,海洋上的水汽无力与北下的冷空气汇合,难以形成降雨。(4)去年雨季降水结束的时间比常年平均雨季结束时间提前1个月

2.1.2地貌因素云南、贵州特殊的喀斯特地貌,,此地貌易于水发生化学反应,地表水缺乏,多地下暗河

形成了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的状况。

、2.1.3据气候专家、四川省气候中心主任马振峰,分析称青藏高原的高原热力因素。云南、四川省受“世界屋脊”的影响较大,青藏高原去年冬积雪少,高原热力因素好,影响省内出现干旱。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3.4建立长效抗旱机制,通过编制抗旱规划和加快规划的组织实施,建立完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旱情监测预警、抗旱指挥调度、抗旱保障等体系,全面提高我国综合抗旱减灾能力结论:

干旱和旱灾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它们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促进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事关经济全局,意义重大。抗旱救灾工作不仅关系粮食安全,而且关系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旱区要把抗旱工作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抓紧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