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粘土防渗与复合土膜防渗在水利工程的优缺

政府部门在圆明园防渗事件中的政策过程与相关主题的政策角色沸沸扬扬的圆明园防渗事件以国家环保总局对清华大学等机构递交的环评报告进行认真审查,要求圆明园防渗工程整改而结束.这起防渗膜事件发生在几年之前,源于兰州大学一位热爱环保人士的偶然发现.经过新闻媒体和社会热心环保人士的关注之后,引起了国家环保总局和北京市政府的高度关注.防渗问题出现后,环保总局首先对防渗膜问题进行了政策分析和听证.为了调节园方、施工方、社会公众等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冲突,通过参与广泛的主体听证会和专家意见论证会听取各方意见等公正的决策程序,并收集有助于采取进一步政策的信息.之后,又进行了技术性的评估,最终认定圆明园防渗工程不符合环保的要求,作出要求其暂停工程并且进行整改的决定.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于园方所做出的决策的追踪监控,并且做出了整改的决定,充分体现了政府政策的管制调控功能和政策反馈的功能.

事件发生之前,圆明园管理方违反规定在没有环境评价的情况下进行施工,相关主管上级海淀区水利局忽视了环境评价,政策研究和分析以及监管工作不到位,成为不该出现的问题的发生一个因素,导致大量金钱的损失.

相关政策主体的角色

1.政府:负有对作为公共事业的圆明园公园管理方的监管和领导责任,其环保,水利,园林等单位负有监管和收集日常管理中的信息并发现问题的重要责任.政府在问题发生后进行了充分的决策论证和分析工作,广泛听取专家和社会建议,收集意见,充分体现了政府通过制定政策进行调节监管的角色.除此之外,政府还是政策制定的主体.通过制定停工的政策,维护社会公众的生态环境利益,纠正之前政府履行责任的不到位的地方,有政策反馈的作用.

2.圆明园管理方:是防渗膜工程的施工主体,也是政府政策所要针对的对象.缺乏对决策的充分论证和科学分析,盲目进行政策输出,给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没有环评的条件下匆忙上马,是政府之后听证论证会等一系列程序性政策所要纠正的对象.

3.社会公众:是政府合法性决策权力的来源.政府通过民众的授权,履行管理职责和权力.但是这件事情中公民的知情权受到很大的侵害但维权意识和公众参与意识高涨,通过对问题的持续性关注和参与听证论证会等,对政府政策的制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成事件最终结果有利于公众.

4.环保人士和媒体:关注者和监督者,推动事件为公众了解,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用的信息,推动事件纳入政府的视线范围.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1.加强信息公开工作,要让公众充分了解到决策的目的和相关信息

2.政策制定时要充分考虑的对环境影响和权变等因素,做好政策分析和评估论证工作

3.加强对政策执行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绝不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