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沿革

“三农”问题的剖析与政策

摘要。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近几年来,随着农业、农村形势持续好转,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010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审时度势,果断出台一揽子计划,及时采取加强“三农”的重大举措。

关键词: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政策;

一、浅析“三农”问题

(一)农业问题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其脆弱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增长曲线始终处于波动之中。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而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产—购—销一体化的体制不顺畅是现代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某些政策倾向和外部环境对农民的利益造成损害时,农民就会采用减少投入、甚至撂荒的方式表示不满,由此导致减产。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二)农村问题

关于农村问题所涉及得面实在是太宽了,包括农业和农民问题也都属于该范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从04年至08年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了解决的方针及措施。从环境保护层面上,明确了加强水利、林业、草木建设,促进生态修复,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从基础政权层面上,明确了发展基层民主,深化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完善政务、村务的公开,实现基层群众自治;从收入分配层面上,明确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农民收入;从社会保障层面上,明确了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和生活保障制度;等等还有许多问题及其对策。

(三)农民问题

农民的文化素质通常是指其所具备的文化知识水平,反映农民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程度和掌握文化知识量的多少、质的高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民文化素质状况,一般是用全体农民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平均年限——文化程度指数来衡量。从目前国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来看,我国农村中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

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大专以上只有0.5%。[1]“农村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实际上下降了。”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副司长方言坦言,她上世纪90年代去基层考察时,当时村干部中有不少是农业院校毕业的。而现在,全国70多万个行政村中,大部分村干部是初中文化程度,甚至还有文盲、半文盲。[2]对于农民增收问题,农民的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具体表现在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差距拉大、速度缓慢的特征。在现阶段,农民是否能够增收,增收的速度和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且关系到大多数农民的情绪,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威信和执政党地位问题。“天下可忧在民穷,天下可畏在民怨。”农民增收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正因为农民增收难,才使得大量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也就带来许多的农民工问题。[3]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也就是现时的流动新力军,以“蚁簇”的形式活跃于城市各行各业。80后出生的农民工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分界线,他们最大的区别是比他们的父辈的文化水平提高了许多,在思想上有了质的转化,着重追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他们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这个群体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地位,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合理社会地位,保护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利,例如拖欠农民工工资事件等。[4]

二、国家关于“三农”的一系列惠农政策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3]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民收入与劳动人转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4]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民收入与劳动人转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资料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