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调研文章))2
长沙县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会全精神,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从2009年起,长沙县先行先试,以组建公交客运集团、实施“公车公营”为主导,改革现有城乡客运管理模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分步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通过近两年时间的摸索,基本理清了思路,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长沙县城乡公交运行现状及公交一体化试点成效
(一)基本情况
长沙县毗邻湖南省会长沙,从东、南、北三面环绕长沙市区,处于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地带,已成为长沙市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一主两次”两个城市次中心之一和长沙市商业体系规划“一主两副”两个副商业中心之一。全县辖19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228个行政村、41个居委会,总人口78.8万,总面积1997平方公里。长沙县交通便利,长永高速、机场高速、绕城高速、株黄高速、省道s103线横穿县境,107国道、京珠高速、省道s207线和建设中的武广高铁纵贯南北,国际空港黄花机场座落于境内,县城距黄花机场、长沙火车站、湘江码头均约8公里。
1、县域境内客运车辆情况。县境内客运车辆345台(该数据是2009年9月份的统计数据,目前有部分车辆报废未更新),境外直达星沙站客运车辆105台,途经车辆78台;城市公交车辆378台,其中星沙城区内城市公交车辆74台(有公交车508台,
其中我县城市公交92号,城乡公交91台,市内开往星沙的公交车有325台);的士车辆236台。
2、县域境内客运线路情况。县境内客运线路88条,境外直达星沙站线路23条,途经路线8条,城市公交线路14条(我县城市公交线路5条,分别为10
1、10
2、10
6、星
2、205;城乡公交试点线路4条;市内开往星沙的公交线路11条,分别为1
27、1
36、1
58、50
1、50
3、70
1、70
3、704区间线、704全程线、80
8、809)。
3、全县客运车辆通村情况。全县267个村,266个村已通水泥路,237个村已通客车,未通村30个,占11%。
4、农村客运公交企业情况。在长沙县经营农村客运的企业9家,分别是嘉年华、通畅、鑫沙、万众、龙骧、联运、众旺、大鸿运、星沙公司;经营城市公交的企业6家,分别是嘉年华、通畅、万众、恒通、湖南巴士、星沙公司。
5、农村客运经营模式现状。在长沙县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之前,全县农村客运采取的是“承包”的经营模式,公司无严格的管理体系和规范化的服务准则,重效益,轻服务。公司将客运车辆承包给承包人,部分承包人进行非法反复转包。
6、群众出行成本核算。目前,长沙县人均乘车费用为246元/人/年(公交客运,不含自驾、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人均出行成本偏高。
(二)长沙县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新阶段,初步具备了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基础条件,
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一是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10年长沙县财政收入已突破75亿元,2011年将达到120亿元,具备出台优惠政策,促使公共交通回归公益性本质,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力。二是思想共识已经形成。长沙县已将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列入“十二五”工作重点,目前是长沙市推进此项工作的试点县。这项决策顺应形势,符合实际,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县上下已形成思想共识。三是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县域内形成了以“九纵十二横”为骨干的道路交通网络,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200多公里,路网密度达240公里/百平方公里,已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基本硬件已具备。四是客运需求不断加大。随着长沙县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战略的实施,长沙县小城镇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城乡之间、乡镇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人员之间的流动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带来了客流量的与日俱增。五是体制障碍基本消除。大部制改革消除了体制障碍,过去城市公交和道路客运分属两个不同行政体制和行业管理部门管辖,现在均隶属于长沙市交通运输管理局的统一管理之下,工作能够做到统筹兼顾,易开展、易协调。
(三)初步成效
1、明确了工作思路。2009年以来,长沙县以建设长沙市城乡公交一体化试点县为契机,成立了以县长亲任组长的“长沙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与上海同济大学合作启动了长沙县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目前已基本确定项目开展思路。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益性事业,政策性补助,集团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低价位运行,
高水平服务”的理念,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为抓手,改进现有城乡客运经营管理模式,改变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不断完善与市区的公交对接,优化、延伸、完善乡镇公交线路,着力构建城市人流集中区域、68平方公里星沙城区、300平方公里星沙新城、1997平方公里县域的循环公交网络,形成城乡旅客无缝运输的“零换乘”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便捷、经济、安全的公共交通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良好的交通保障。
2、积极破解难题。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难点之一在于妥善处理好原有农村客运车辆承包经营者的利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为此,长沙县制定了《关于公交客运车辆经营许可和更新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对2010年8月31日到期报废车辆进行更新,这是一项实质性的工作,工作推进的矛盾多、难度大,同时,这项工作是整体工作中的关键一步,重要一环。一方面,通过《若干规定》的执行,解决了过去阻碍城乡公交一体化推进的几个突出问题: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客运承包人为“农村客运公司中巴车承包经营者”的主体法律地位,改变和纠正线路经营权和车辆产权为个人所有的错误观点和作法,使原经营承包者个人没有与政府和公司叫板的资本和理由;二是改变了历史上经营权层层转包恶性循环的局面。更新车辆由公司按规定的车型统一购臵,实行产权一体,杜绝了“挂靠经营”、“以包代管”和“高价炒车”的现象;三是创造条件实行“公车公营”,合理优化线路和安排运力,最终达到集团公司统一经营的目的。在各公交客运公司与原车辆承包经营者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由公司从原车辆承包人手中购回车辆,完成了101线和星2路线(101
是通畅公司经营的,星2路是星沙公司经营的)“公车公营”改造,提高了营运效率与服务质量。
另一方面,引导农村客运承包人积极参与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工作,对于农村客运线路已到期报废的客运车辆,运力过剩的停止更新;运力与运量相适应的,优先公司进行公交化改造;尚未到期的,鼓励公司进行公交化改造。对于原有承包经营从业人员,符合条件的优先推荐到公司就业;不符合条件但积极配合参与公交化改造的,鼓励公司免费增驾或进行管理学习培训,推荐就业。
3、开通试点线路。2011年元月,正式开通了“星沙至榔梨工业园”、“星沙至星沙产业基地”、“星沙至湖南信息学院”三条城乡公交试点线路。三条试点线路开通以来,我们对试点线路进行了跟踪管理,明确专人对线路投入营运车辆数量、营运收入、服务质量进行有效监管。到目前为止,三条试点线路营运情况良好。三条试点线路的开通和正式运营,翻开了我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的序幕,也为城乡线路布局及优化积累了良好的经验。根据旅客出行习惯、线路实际运营等情况,将城乡公交2号线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将线路由星沙产业基地经花山延伸至黄花工业园,同时,为做好市、县公交线路的对接,经市局批准,已将星205路向市内延伸至长沙晚报,拟与城乡公交2号线对接(新的公交线路命名为城乡公交2号线。线路更名的请示文件已报市交通运输局审批)。今年8月,新开通了106路城市公交线(威尼斯城至物流学院),解决了威尼斯城周边无公交群众出行难的问题。11月7日,又开通了城乡公交4号线(星沙汽车站至黄花机场),填补了长沙城北到黄花机场无公交开行的空白。与此同时,为解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5、积极推进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的推进,是一件大事、好事、实事,也是一件难事,工作涉及面广,运作时间长,同时,与公司、经营者、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如果思路不清、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措施不力,必将引发社会矛盾,带来不稳定因素,必须稳妥行事,稳步推进,这就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需要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需要经营者的密切配合,需要全县人民的大力支持。
6、分片区开展公车公营改造试点工作。以线路客运班线经营权为资源配臵单位,一条线路由一家企业经营,在确保群众方
便出行的前提下,给予经营企业充分的营运自主权。通过区域专营,经营企业可以灵活安排线路走向和车辆数量,合理安排班次,实现网络化经营,提高车辆使用率,降低运营成本,还可以实现区域内冷热线的经济效益互补,解决客运企业“重热轻冷”的矛盾;同时,对农村班车通达率实行包干制,要求经营企业实现村村通公交,由行业主管部门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对区域内的经营行为进行有效监管,使其成为公交区域专营化的质量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