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情况分析
我市招商引资工作情况分析及建议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作,以市委1号文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明确了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加强了工作保障。其后,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优惠政策、项目落地流程和政策兑付流程。6个驻外小组组建以来,加上招商局30多个人都舍家撇业,不分节假日、黑白天,进陌生环境、闯陌生圈子、见陌生面孔,谈项目、搞推介、忙接待、做服务,确实发挥了招商“中坚力量”作用,先后搜集300多条线索,接洽120余个项目,签约项目6个,占到全市洽谈项目、签约项目的八成以上。在看到成绩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现实工作中存在“效率低、效果差、审批难、落户难”等一系列问题。现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历感受,做一简要分析和汇报。
一、我们面对一个什么样的现实形势。今年是我们面临情况最为复杂的一年,我们必须要认真分析当前形势、审视面临困难、查摆自身问题,我们才能实现发展过程中的“弯道超车”“凤凰涅槃”。
宏观层面。一方面国家大力推进“2+26”城市环保督查、安全生产检查、信访维稳、金融风险防控“四项底限工作”,加上“散乱污”企业整治、十九大召开外围工作,我们正经历着经济转型升级的“阵痛期”和自我革新,占用了我们绝大部分精力,考验着我们广大干部的执政能力和责任担当,同时也考验着我们每个招商人员的个人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京津冀一体化战略”、“雄安新区建设”、“供给侧改革”、“放、管、服”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开放型经济发展、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新旧动能转换,为的就是以“四新”促“四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微观层面:对于实体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来讲,原材料成倍飞涨,产品价格又短时间无法大幅提高,经营风险、金融风险空前严重,投资欲望明显不足;“2+26”城市建材、水泥等行业取暖季停产、限产,开工率严重不足,经营成本大幅提高,丢客户、丢工人风险明显加大,很多外企企业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区”投资态度更加审慎;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的大形势下,很多好的化工项目审批受到限制。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好的机遇、好的机会,如:北京大兴、通州等地正进行最为严格的企业关停和搬迁工作,经过三年的自发性外迁和疏导,目前留下的多为“高新技术企业”和地方不愿意放的“高附加值、大体量”企业,新一轮高质量项目迁徙正在进行;离北京行政副中心较近的大厂等地,企业也开始考虑“二次搬迁”;天津、河北pm值不降反增,环保压力、“散乱污”治理压力相对会更大,很多企业都不看好“京津冀”三地。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四、
我们应该进行新一轮招商环境打造。外围形象方面:改革就会是“双刃剑”,综合治税、环保督查、散乱污企业治理的叠加效应在今年的集中释放,势必会关停一些不规范企业,或使一些企业陷入经营困难,他们势必会在外界传播一些“负能量”的言论,我们多年积累的环境牌子开始受到考验;项目审批方面:在史无前例的“问责”面前,有些职能部门又回到“教条”面前,抓着多年前的政策和条条框框,“层层要签字、处处要证明”,怕担责任、怕捅娄子;有的业务知识不精,硬把鼓励类的“岩棉”比作负面清单中的“矿棉”;省工程咨询院出具专家意见是轻工,非要自己再找自己熟悉的专家证明项目是“化工”;有的审批手续互为前置,企业来回跑好几趟;有的手续审查过多、过细,一个手续需要单位内部6个人签字;有的事项出了政府常务会纪要,回头还要分管市长签字;有的提前征求过意见、正式行文的工作制度执行不下去,财政不给钱、配套不给干;有的配套预算近20万,外面公司4万多;新增项目走询证,紧接着开好几个罚单;询证时不执行自己标准,拿着省定220万标准和客商争。
我们所处的时期不同了,很多机制、体制需要重建,在这个时期势必会出现一些“乱象”和“不和谐”;这些问题,市委、市政府绝对会采取措施,建议大家坚定信心、拿出行动,借助机遇、迎难而上;建议市委、市政府借助“放管服”改革,加快审批流程再造。合理压减项目签约前环节,提高反映速度;调研、汇总涉企审批部门的审批流程、所需材料、分管负责人,盖几个章、谁签字,压缩、简化项目审批环节;参考以前最低收费标准,重新制定最新收费政策,明确减免事项;在项目审批、建设方面,建议打破市领导分工界限,项目分包领导都有统筹协调相关部门权力;在基础设施配套方面,坚持既有规定,确实不能垫付的由园区先期垫付;手续办理方面,由行政服务中心牵头代办,每周公示进度;对窗口部门、窗口人员进行提升培训,提高外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