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招商引资工作的难点问题及对策
浅析边远贫困地区人才工作的难点及对策建议
人才资源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和区域竞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作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最边远的一个少数民族农牧业县,昭苏县结合本地实际,在选拔人才、吸引人才、发现人才、用好人才方面积极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进步奠定了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撑。
一、边远贫困地区人才工作的难点问题
一是人才总量不足。以人才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看,昭苏县仅为3.7%;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目前,昭苏县全县行政、事业总编制6082个,共空编939个,空编率为15.44%,其中事业总编制5271名,但实有总人数仅为4369人,空编902个。这些空编大部分都集中教育、卫生、畜牧系统,通过组织公开招录的方式,一定程度缓解了教师、医疗空编的问题,但是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缺口的问题。比如医疗系统,核定编制551名,目前实有在职人员仅为350名,空编201名。尤其是乡镇卫生院,编制296名而实有在职人员仅为147名,空编149个,空编率达到50.34%。人才紧缺已严重制约了昭苏县教育、卫生、畜牧事业发展乃至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经济发展与人才短缺的恶性循环:越是经济发展落后,人才流失越多;人才流失越多,经济发展就越来越落后。
二是人才流失严重。昭苏县平均海拔2018米以上,县城年均气温仅2.9°c,是伊犁州直唯一的五类县,全年无霜期仅为92天,长冬无夏、春秋相连,紫外线辐射强烈,气候条件十分恶劣。长期在昭苏工作、生活的人,只要超过40岁绝大多数都患有关节炎、心血管、风湿、肝胆等地方病。受到昭苏县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生活条件恶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昭苏县难以留住人才。一方面,复杂的周边环境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使本地人才人心思迁,外地人才望昭止步,相当一部分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根本不愿留在昭苏工作,尤其是近几年来分配的公务员,虽然国家也对昭苏执行五类地区艰苦津贴政策,而且制定了严格的新分配公务员服务年限,但受到工作环境差的影响,大部分都在想方设法调离昭苏;另一方面,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使生活在昭苏的干部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年龄在50岁以上的干部,大多数都因健康问题难以正常开展工作,仅今年以来,因健康原因提前退休的干部就达39人,这也是人才流失主要原因之一。
三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素质人才十分短缺,呈现出“三多三少”的问题,即:低层次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文教卫生行业人才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少,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少。同时,上级人才分配还存在民族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近几年为我县分配的48名公务员中,没有1名哈萨克族,作为以哈萨克族为主体民族的边境县,缺少主体民族人才的支撑,对于各民族的和谐发展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此外,人才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人才“混岗”现象严重。行政岗位由事业编制人员来干,事业单位岗位无人来干。目前,我县10个乡镇中有110个事业编制人员在行政管理岗位顶岗工作,使专业技术岗位缺少人才的问题更加突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乡镇站所和教育、卫生、畜牧系统的人员力量。
二、加强人才工作的主要措施
近几年,昭苏县委、政府立足本地实际,从优化人才配置、营造留人环境、提高人才待遇等方面入手,紧紧抓住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以实施“三个三”举措为载体,着力打造好“五支队伍”,努力探索实践,大胆开拓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二)完善四项机制。一是人才评价机制。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有一技之长即为人才的新观念。以全面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分析评价实施细则》为重点,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党政人才评价机制,逐步实行企业经理人市场准入制度和任
职资格制度,推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专业化、社会化进程,积极推行考试、考核和群众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法,逐步建立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评价制度。二是人才激励机制。实行绩效挂钩、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协议工资等多种分配方式。实行引进高层次人才生活补贴制度,对各单位聘请的经济技术顾问、正高级以上专家(教授)进行短期服务,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由接受服务方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对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开发科研项目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由用人单位按照新增利润给予一次性奖励。三是人才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和重要人才政府投保制度。建立优秀人才体检制度。对拔尖人才每年体检一次,保证人才的身心健康。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负担。四是人才开发投入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各方面出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人才开发工作的投入。
(三)建好五支队伍。一是党政人才队伍,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加快建立开放型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大干部公选力度,提高公选的透明度,重视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党员干部。二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大力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围绕优势产业,抓好矿产、农副产品加工、食品、旅游等重点工程和行业的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会引项目、会抓项目、会用项目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三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着力解决基层教育、卫生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分类分层次开展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四是乡土人才。把农村中从事科技、生产、经营、流通、建筑等方面的“田专家、土秀才”挖掘出来,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引导和示范作用,进一步充实全县乡土人才库。五是拔尖人才。建立完善有突出贡献专家、拔尖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做好联系和服务工作。注重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结合中青年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的特点及成长规律,适时组织各类培训班,采取学术交流、继续教育和鼓励在职自学等多种方式,加强人才培养,不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力争在全县各系统选拔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