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普查工作探索与思考

普查工作特点

1.持续时间长,工作内容多,指标多,工作量大水利工程基本情况普查持续时间为2010~2012年,时间跨度大,持续时间长,包括清查登记、填报上报、汇总审核、形成成果4个阶段。普查内容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涵盖水利工程的特性、规模、能力、作用、管理等各个方面。

2.具有开创性、反复性本次普查是建国以来首次开展,具有开创性、探索性,缺乏经验。普查中需面对县级、市级、省级、流域以及国普办的各级审查,反复性强。

3.采用高新技术,科技含量高,专业性强本次普查将现代技术手段应用于普查工作中,主要有遥感技术、gps定位系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软件审核技术等高新科技手段。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提高了普查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减少了工作量,也节省了人力、物力。同时,水利普查对专业性要求较高,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普查人员,才能顺利开展普查工作。

4.具有系统性、时效性、关联性本次普查系统、全面地对我国现有水利状况进行调查,规定有统一的标准时点和普查期限,各类普查对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依存、归并、衔接等关联关系

普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资料,准确性不足沂沭河部分直管工程修建年代久远,受当时技术条件、资金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缺乏相关基础资料,采用实地访问及推算估算等方式获得的资料,在准确性上存在一定误差(允许范围)

2.普查人员相对不足水利工程分布范围广、数量多,所有工作环节环环相扣,加上各节点控制相对周期短,造成工作任务相当繁重。目前基层水利普查人员多身兼数职,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做好水利普查工作,导致人员力量相对不足。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4.明确责任、有序推进为了推进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快工作进度,确保普查成果的可靠性、真实性、准确性,我们强化措施,落实职责,科学合理地安排普查工作任务。在工作中,具体普查数据的填报为各基层局技术人员,通过基层局及直属局两级普查员的复核,基层局、直属局两级普查指导员的审查程序,将普查任务及责任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前期选取了试点单位进行了普查数据的预填报,之后在试点基础上组织各基层局全面开展普查数据的获取和预处理工作,并初步形成成果上报;再根据上级审核意见和咨询意见,及时组织回头看,对初步成果进一步修改完善。

5.加强沟通协调,做好对接工作水利普查工作实行“在地原则”,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工作单元,因此,对接工作贯穿于水利普查工作的始终,并直接影响水利普查工作的成效。我们高度重视与地方普查机构的对接工作,为及时掌握地方普查动态、进度及要求,普查人员与地方各级普查机构加强沟通、协调、配合,并建立了良好的双向对接渠道,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函件等多种形式,实现普查信息资源共享。同时,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安排专人采取双方共同录入、现场核对、调取录入数据成果核对等方式进行核实确认,有效地保障了普查数据质量和准确性。另外,面对县、市、省及国普办等各级专项审查和综合性、关联性审核,我们在扎实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各级做好审核审查工作,针对审查意见,明确专人负责,逐一核实,落实整改措施,明确反馈时限,确保审查意见得到及时有效的落实。目前,已配合完成省级以上审核5次,审核意见均得到有效落实,工作得到地方各级普查机构的肯定。

6.明确要求,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水利普查档案是水利普查成果的重要体现,是水利科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水利工程基本情况资料,将是今后开展工程管理工作的基础资料。因此,在普查工作中我们高度重视水利普查档案管理工作,根据水利普查档案管理的规定和要求,安排专人负责水利普查的档案管理工作,按照“分专业、分级”的原则及时对水利普查工作中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等进行整理、登记、立卷、编号、保管。有效地保证了水利普查档案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