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制约农村共同富裕短板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一、背景介绍

党的十九大以来,为实现共同富裕,人民群众在党的带领下进行着深入的探索和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新型城镇化继续推进,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小康社会全面建成,这对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向共同富裕迈进有着重要意义。推进共同富裕要把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增强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群众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难题,深入化解城乡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实现农村共同富裕创造优质的经济社会条件。

二、推动农村共同富裕的意义

(一)推动农村共同富裕有助于保持农业基本盘稳定、夯实“三农”基础

农业基本盘包括耕地面积、耕地质量和粮食产量和质量等要素,保持农业基本盘的稳定旨在稳住耕地面积,保障耕地质量与安全,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及重要农产品质量和有效供给,保障农民收益。对此,党中央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财政、金融等奖励和补贴政策支持农业发展。但农业问题的解决关键还要依靠农民,需要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前的农村普遍存在着“空心村”现象,大部分年青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平时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农业发展缺乏主体力量,不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也不利于打牢“三农”基础。因此,推动农村共同富裕,通过推动产业振兴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必将有助于留住农村青年劳动力,发挥他们在乡村振兴中保护耕地、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保护粮食安全的主力军作用,激励他们参与农村管理、建设美丽和谐农村的积极性,对稳定农业基本盘、夯实“三农”基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推动农村共同富裕有助于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有利加快生产、分配和流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当前,由于中美贸易紧张关系持续,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刺激消费成了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根据当前国内外市场环境形势,在国内外两个消费市场中,国外消费市场相对疲软,需以激活国内消费市场为主。而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仍不充分,与城市相比,农村消费市场有着更大的挖掘潜力。但挖掘农村消费市场需要进一步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让农民群众生活富起来、好起来,让他们想消费,能消费。推动农村共同富裕就是为了切实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必将有助于提振农民群众的消费欲望,优化他们的消费结构,释放他们的消费潜能,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构建国内经济增长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强劲的内生动力。

(三)推动农村共同富裕有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包括农村居民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能把农村排除在外。为实现农村共同富裕,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不懈努力和奋斗,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开展脱贫攻坚战斗,再到推进乡村振兴,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但和城市居民相比,农民收入仍有很大差距,还达不到富裕的要求。据统计,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在****年为*:*.**,到****年一度缩小到*:*.**,但****年仍为*:*.**”,可见,**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绝对值并未得到实质性缩小,农村难以富裕起来,这仍然是我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最大障碍。为破除这一障碍,党中央提出不仅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还要推动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通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切实提高农民群众收入水平,推动农村共同富裕。而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将使占全国人口**%左右的农村居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对实现我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起着关键性的促进作用。

三、制约农村共同富裕的短板问题

探索推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策略,必须认清制约农村共同富裕的深层次问题,这是增强策略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必要前提。当前,影响农村共同富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缓慢,未能有效增加农民收益

党的十九大以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得到了一定的加速,但由于产业融合主体的带动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农民群众未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产业融合发展,政策落实不全面,缺乏资金和管理人才等原因,产业融合发展进程并不快。如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首先,建立建全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机制,一方面通过完善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制定落实农村人口落户城镇的相关政策,提高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合理流动。另一方面,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城镇人才向农村流动,建立城镇人才落户农村机制,鼓励有志向回家乡投资发展产业、参与家乡建设的城镇工作人员返乡落户。其次,加大“三农”资金的投入和管理,科学制定落实好“三农”信贷贴息政策,有效降低农村产业发展成本。建立农村产业发展基金,鼓励非公企业、个体经营人员参与基金投资,有效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另外要建立农村土地统筹使用机制,对农村宅基地实行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建立科学合理的宅基地交易制度,有效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制度,科学管理、调配农村闲置的生产性用地,制定不同类别的土地流转价格标准,统一规划土地开发和利用,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提高农村土地征收标准,增加农民收益。

(四)加大乡村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为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优质社会条件

首先,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统筹城乡财政支出,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财政支持,对学校办学条件进行优化升级,提高教师收入水平,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加大并规范管理对农村学生的生活补贴。进一步提高农村高中学生的毛入学率,提高贫困学生认定的比例,提高贫困学生学费和生活的补贴额度。其次,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建设,科学合理统筹好城乡劳动力就业。建立城乡劳动力供需沟通平台,平台站点覆盖到行政村,让用工需求信息直通行政村站点,让农村劳动力直接在行政村站点发布劳动力就业需求信息,实现劳动力供需的有效衔接。另外,要加大乡村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分配供给,完善乡村公共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医护人员的工资收入,提升乡村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建立家庭、村委、城乡养老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农村养老服务机制,通过构建以居家照顾为主,村委协助为辅,城乡养老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乡村养老方式,让乡村老人享受良好的养老服务。